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琼  钱义明  姚颖 《天津中医药》2021,38(6):811-816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对于该理论的研究逐步加深,从文献到临床,从现代分子生物到免疫学,从胚胎学到内分泌学等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开辟了研究新途径。同时,随着老年性肺炎的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老年性肺炎病死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因此,通过查阅近年来的大量文献发现,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来治疗老年性肺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结合自己近年来在临床运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一直是中医脏腑相关研究的焦点之一。综述该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基于文献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基于多种现代实验技术的动物模型、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研究;基于现代临床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从阴阳相关论“肺与大肠相表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多年来,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是多方位的,除了中医理论内涵的阐述,还包括借助现代医学实验手段从微观水平研究肺与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病例观察和临床疗效分析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希望能够追源溯流,从根本上认识"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从阴阳学说出发,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表里以及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理论和肺肠相合理论均源自《黄帝内经》,都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经久不衰。肺与大肠作为脏腑相表里理论中一对代表性的脏腑,其气机的升降运动的有其独有的特点,肺与肠相合是相表里的内在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是相合的生命体现,而肺与大肠气机升降相因又是肺肠相合的内在机制[1]。本文从肺之气机升降、大肠之气机升降、肺与大肠之间气机升降三方面的论述肺与大肠气机升降相因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进行评析,指出胚胎发育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病理相关等研究均不能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实质;第二部分,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思路,应从临床出发,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证候为立足点,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441-2444
"肺与大肠相表里"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肠道菌群在内环境的作用机理,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达到微生态平衡,使机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作者通过研究近年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旨为中医药治疗与微生态学的发展及"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肺与大肠相表里今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却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最近有些人另创新说[1] ,并以“肺与食管相表里”或是“肺与小肠相表里”取而代之。然而 ,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观点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有其存在的科学基础。笔者在此试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展阐释肺与大肠表里的实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历史回顾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自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原文如下 :“肺合大肠 ,大肠者 ,传道之府。”如果说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是以部位相近、功能相似而配合的 ,…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的相互联系中 ,肺与大肠一对配偶 ,一阴一阳 ,一表一里互相交合 ,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 ,并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 ,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相比较 ,这种从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 ,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 ,凸现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 ,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理论描述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及机理探讨等方面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典医籍、现代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解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肺与大肠相关性研究结果存在局限,肠病治肺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中西医临床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体系要求,制订出“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加强西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整合中医课程,结合编著的中医类课程创新教材,培养学生稳固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突出专业特色;同时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以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广平  宋金奇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644-1648
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中药产业技术标准,是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发展内在联系的纽带。本文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药临床使用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对中药产业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要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升降学说在中药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了解中药升降浮沉之性,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总体层面扼要回顾了中医基础几十年研究工作状况,总结出目前研究工作7个方面的特征,包括找核心、找特征、找实质、找结合点、找突破口、找切入点、找方法等.提出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认为应对理论范畴、研究方向呈现的峰值、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分类、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困惑的原因及任务与发展等8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为制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把握和调整中医基础理论未来走向、开展课题招标、衡量评估重点学科和学科建设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西医结合实践模式在中医全科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社区医疗环境,在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数据纳入中医辨证体系,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很多中药单体或者成分复方的使用正在远离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阐明中药方药机制的研究没有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本文借鉴中医学对智力的认识,以益智健脑类方药对智能障碍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益智健脑方药的中医机制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从改善脑供血角度探讨养心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物质代谢和保护脑血管的角度探讨健脾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脑的自身功能的角度探讨补肾方药益智的机制,有利于阐明益智健脑方药中医机制,为这类新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加速中医药方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开展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培养人才而特设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分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热爱中医思维、明晰中医理论、阐释中医精髓,深谙中医方法、自信民族文化等教学目标而设,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经典传承象思维,实训以小儿多动症临床治疗的实际案例作为基于问题学习的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状态中接受中医哲学、中医藏象理论,在明晰中医心与西医解剖心的区别中接受"心主神明"为核心的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心主神明"的产生渊源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背景,培养和建立学生联系中国哲学学习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有关中医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及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  相似文献   

20.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在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如对中医学指导思想的认识,对中西医学差异性的认识,对中医诊职方法特色的认识,对中医在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定位的认识等,是我国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所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一是它可以修正我们不尽合理的研究方向;二是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研究方法的思考,更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科研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