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余华  陈钧  吴甲锋  周辉  董静 《陕西中医》2019,(8):1081-1084
目的:探讨失眠颗粒对昼夜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符合西医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诊断的医护人员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在给予简单的认知行为疗法及睡眠指导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组口服失眠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ESS(爱泼沃思睡量表)、IS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PSQ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中医症状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SS评分、ISI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大多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昼夜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患者治疗疗效显著,具有疏肝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能高。  相似文献   

2.
孙悦芬 《河北中医》2013,35(8):1193-1194
倒班工作睡眠失调是由于工作时间与社会常规的作息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失眠或嗜睡,属昼夜节律周期睡眠障碍.因为工作性质需要,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常被安排在睡眠时间(如轮班或倒班),而且工作时间不规律,常常发生倒班工作睡眠失调.2010-01-2012-09,笔者采用刮痧疗法治疗医务人员倒班工作睡眠失调48例,并与睡安胶囊口服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1引言 现代时间生物学认为,昼夜节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随着自然界晨昏变更而出现的生物节律波动。轮班、睡眠剥夺等等因素则往往可导致昼夜节律紊乱,昼夜节律紊乱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负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睡眠.觉醒紊乱,胃肠道功能失调,疲劳,记忆力、反应力下降,精细动作障碍,甚至影响视力(复视、视觉不精确、调节困难)等等,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睡眠障碍是我国围绝经期妇女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针灸治疗安全、疗效明确,本文通过整理近10年间针灸治疗此病的文献,总结介绍现阶段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针灸疗法研究现状,并强调针灸治疗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重要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此病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唐海青 《中医药研究》2010,(11):1383-1384
睡眠障碍正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晦床观察发现,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患者常由于夜间睡眠不好而致次日血压波动或升高,药物治疗也不能使血压降至理想范围,而失眠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应用艾司唑仑作为治疗组,研究睡眠改善后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针灸治疗卒中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针灸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效果显著,针灸结合其他疗法亦可明显改善卒中后睡眠障碍;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7.
王彦云  王珩 《河南中医》2016,(10):1856-1858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家庭支持度有密切关系,但其具体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神经递质失调、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上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应根据睡眠障碍的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西药、中药等药物疗法,还有针灸推拿、心理疗法、护理疗法等非药物疗法。临床医生在诊治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采用综合疗法,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方案,及早恢复健康。然而,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仍是今后临床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医护人员应重视卒中后睡眠障碍,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再通过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症状具有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晨起加重,白天缓解到相对稳定状态的典型的昼夜节律特征。前期研究发现其临床表现的昼夜节律变化归因于RA细胞因子和激素水平的昼夜振荡,而基于RA昼夜节律性制定的药物时间疗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临床进展。而针对RA的昼夜节律性,针灸治疗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对RA病理生理的昼夜节律性以及针灸如何基于其昼夜振荡对RA进行良性调节进行检索、整理、总结,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睡眠障碍的发生越加频繁,且治疗困难,急需有效,安全,稳定的药物来控制与缓解。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是一种新型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通过特异受体介导,发挥调节昼夜节律和睡眠的作用。将探讨褪黑素治疗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并分析褪黑素及褪黑素能类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文章较少,故查阅文章年限较长,现通过搜索近年来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总结出针刺、灸法、温针灸、火针、针药并用、电针等不同方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阐述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化。但仍需探索能达到临床最佳疗效的针灸方法,明确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资料,从文献、实验及临床研究3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阐述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结果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血糖、激素水平、修复胰腺组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治疗糖尿病,并被临床验证有确切疗效。针灸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na-MCI)包括多种认知损害,可由帕金森病、糖尿病、脑卒中等不同疾病原因导致。现就近10年针灸治疗na-MCI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得出针灸治疗na-MCI的24篇国内外有关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得出针灸通过促进神经功能重构、提高神经可塑性和调控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希望更好地为临床针灸治疗na-M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总结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针刺、电针、灸法、针药结合疗法。探讨其理论基础及选穴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针灸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针灸治疗肥胖症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临床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方法:从针灸取穴的特点、各种疗法的分析、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减肥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该病取穴灵活、方法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但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论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病针灸研究中的新思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刘喆  赖新生 《中国针灸》2004,24(1):69-72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思路.回顾近年国外大量有关神经干细胞(NSC)的研究成果,系统复习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结果,从临床疗效与作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促进了内源性NSC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的修复与重塑.开展针灸与NSC的主要研究策略为:针灸对脑缺血后内源性NSC激活作用的研究;针灸对内源性NSC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并认为开展此类工作尤其是重点研究针灸对脑缺血后NSC的分化、增殖和迁徙的影响规律等,是进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基础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对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灸具有疗效优势的观点出发,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籍此了解针灸在原发性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临床及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根据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探讨其基本策略。认为目前一些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片面套用西医临床研究方法的部分概念,简单化对待针灸临床研究的现象。在今后的针灸临床研究中,应充分考虑针灸临床整体过程的自身特点,回答临床评价的关键问题,重视优效性、等效性、非劣效性设计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并由此逐步构建符合中医针灸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以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升高以及胃排空延迟等.西药治疗FD为当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依从性较低等不足之处.针灸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20.
梁凤霞  陈瑞  王华 《中国针灸》2012,32(7):639-643
在分析针灸对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临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临床研究思路:采用针灸国际和国家标准,结合临床实践确立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方案;确立有效的配穴组方,注重扶助正气在防治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发挥中医针灸学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以早期防治为主;设立合适的对照组,把握针灸学科和临床特点,为针灸防治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