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皮肤瘙痒在县级以上多家医院治疗,均效果甚微,历时半年。于2004年5月25日特邀请中医治疗。刻诊:全身皮肤色素沉着,胸背均见密集性丘疹,无渗液,由于痒甚,用开水(每晚2瓶)烫皮肤止痒,有些皮肤被烫成黑褐包,烫后水干又灼焦性疼痛,痛苦难言,整天呻吟不止,夜不能寐,面色萎黄,双下肢及脚肿胀,步行蹒跚,口淡,食欲减退,大便尚可,小便点滴不净,尿色黄,切两脉均稍弦,中取有力,寸脉脉促,舌质稍鲜红,舌前部无苔少津。体检:腋下等处无淋巴结肿大,腹部肿胀,叩呈鼓音,由于肿胀,肝脾未触及,但按压疼痛(未用现代化仪器检查),T36.8℃,… 相似文献
3.
赵世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7(1):45-45
李某,男,45岁。1987年5月初诊。主诉因饮食之时突遇惊吓,而后出现胁下痞块,时左时右,时或不见,已经数载。经西医各种检查,原因不明,多诊为神经宫能症,经治罔效。初诊:舌淡,苔薄腻,脉弦略涩。辨证:少阳胆气郁结。治以平肝之剂,方用逍遥散加减。 相似文献
4.
6.
口甜 ,《内经》称为“脾瘅” ,指口中有甜味的感觉 ,可见于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西医对其无特效疗法。笔者自 1982年始采用中药治疗 5 0例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0例 ,其中门诊病人 36例 ,住院病人 14例 ;男 2 2例 ,女 2 8例 ;年龄 18~ 6 2岁 ;病史 3天~ 5年。临床表现以口甜为主症 ,伴胸膈痞满 ,少思饮食 ,舌苔黄腻或腐浊 ,脉或滑数。治疗方法 :治疗以芳香辟浊 ,健脾燥湿 ,清化湿热为治则。基本方 :佩兰 30g ,藿香 10 g ,白术 15 g ,苍术 6 g ,黄连 6g ,炒栀子 6g ,陈皮 10 … 相似文献
7.
陈玉政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5):395-395,404
患者,男,42岁,干部。1995年8月10日就诊。自述3年前患“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当地经抗病毒、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腰痛,晨起眼睑浮肿,双下肢轻度浮肿,化验尿常规蛋白 - 。多次经“B”超、肾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西医只能定期静点白蛋白、氨基酸及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患者痛苦不堪,不能 相似文献
11.
徐述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3):317-317
患,男,43岁。因夜间排尿晕厥连续3个夜晚来院就诊。发病前1周曾患感冒,未予治疗。就诊前3d夜间起床小便时自觉头晕目眩而晕倒,小便亦失禁,数分钟自醒,全身汗出。夜晚排尿时均晕倒,白天无碍。入院查体: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脉浮缓苔白滑,既往无晕厥史,辨证属营卫不和太阳之气失宣所致。治以发汗利水,调和 相似文献
14.
秋季腹泻是季节性疾病,多发生于8~10月间,常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又伤于暑湿之邪,使中州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生泄泻之症。故治疗应以清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滞为原则。笔者用三仁汤(杏仁,蔻仁,苡仁,厚朴,半夏,淡竹,通草,滑石)加葛根、神曲、生姜、陈皮。方中杏仁宣肺气以利小便,使气机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化浊,与厚朴、半夏同用,健中焦以燥化祛湿,使脾健则湿运,浊降而清自升;苡仁、滑石、通草皆利下焦以淡渗利湿,使湿有下出之路;竹叶清暑利水,再加葛根清热解表,生津止泻;神曲理气消食和中,数药合用,则辛开肺… 相似文献
15.
16.
郑卫华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1)
患者 :张×× ,性别 :男 ,年龄 :2 8岁 ,职业 :农民。于1996年 6月 4日就诊。主诉 :心慌、气喘、胸闷、乏力。现病史 :一个月前曾不明原因高烧 ,而后出现腹水及双下肢浮肿。现稍一活动既感心慌、气喘、胸闷、乏力。某医院诊断为缩窄性心包炎 ,建议手术 ,病人因是家中独子 ,不同 相似文献
17.
18.
段永强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叶某 ,男 ,2 0岁 ,1 999年 8月 4日住院。患者因前一天饮食不洁 ,翌日恶寒发热、汗少、周身酸痛 ,继之腹痛腹泻 ,先为稀便 ,继则为赤白脓冻 ,里急后重 ,日泻 1 0余次 ,伴恶心呕吐 ,神疲乏力 ,食欲不佳 ,小便黄 ,舌红苔黄干 ,脉浮滑且数。查体T38.2℃ ,全腹压痛以左下腹为甚。大便常规 :赤白相间 ,粘液状 ,脓细胞 ( + + + ) ,红细胞 ( + + ) ,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鉴于起病初期 ,证属风寒外束 ,湿热内壅 ,气血凝滞型菌痢 ,且以实证为主 ,治宜解表清里。处方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 2 g、黄芩 9g、黄连 9g、当归 6g、白芍 1 2 g、木香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