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贺延新  慎金宏 《淮海医药》2008,26(2):162-163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主导抗菌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常用的品种有诺氟沙星、伊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沙星等。为达到合理使用本类药物,追求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的目的。从多方面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阐述,以期对此类药物应用有一个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吸收迅速,起效快,半衰期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价格适中等优点,而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用量已逐年上升到目前抗感染药的第二位。据国内文献资料报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而在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也逐年上升到仅次于青霉素类药物的第二位。因此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引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患者1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类喹诺酮类抗菌药中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不良反应发生的形式主要有皮肤和其附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中皮肤过敏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于给药方式、患者年龄以及时间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控应该继续进行,以保障临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桂兰  祁丕东 《中国药业》2002,11(11):70-71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机制,抗菌作用,耐药性,价格诸方面均优于其他类抗生素。随着品种的增多,临床各科室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加,为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现将近几年的不良反应报道汇总,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54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统计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并评价其在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的地位.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数据库中提取1995-1999年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病例542份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全部抗感染药物所致ADR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约占50%),以下依次是消化道系统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损害,心外血管损害等.多数ADR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严重的ADR病例主要表现为重症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患者对β-内酰胺类药物或其它抗感染药物过敏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危险性增大,不合理合并用药也可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ADR发生率.结论虽然喹诺酮类药物本身的ADR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ADR病例报道明显增加.目前,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务人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12年来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该院1989-2001年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表。结果:喹诺桐类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加趋势,总数占全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表的32%,皮疹,静脉炎等不良反应最多见,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疗程等,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医务人员报告的92例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ADR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1~40岁发生率最高(32.6%);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为主;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9例(96.7%);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铁梅  田丽娟 《中国药业》2011,20(23):48-49
目的促进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等,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对策建议。结果与结论随着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量不断增加,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临床用药,一定要增强合理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药品是一种抗感染类药物,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当中。近年来,随着此种药物用量的不断加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率以及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随之逐渐增多,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及生活质量。为了改善喹诺酮类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章对喹诺酮类药品的合理使用情况以及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作用与特点突出。抚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努力探索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模式,即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与日常药品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体系建设,采取“六个结合”与“五查八对”等办法,有效促进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搞好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有关实施措施:组织结构、ADRs报告的范围、ADRs监察方法及资料的收集与反馈、ADRs报告表的主要内容及ADRs因果关系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上报的47例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用药途径、所用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致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41~60岁;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事件最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为做好儿童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儿童ADR监测状况的相关问题对上海市儿童主要就诊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多数医务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认识ADR定义,医务人员学历、ADR诊断经历、填写ADR报告的知晓程度和ADR知识培训教育情况与上报ADR史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对儿童新的ADR关注度较低。结论加强和深入医疗机构进行ADR培训教育对做好儿童ADR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抗菌和用药剂量 ,应避免不合理联合及盲目滥用。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30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用药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12例,中度5例,重度1例,所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18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皮肤系统损害10例,消化系统损害4例,神经系统损害3例,循环系统损害1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钠,分别占8例、4例、3例与1例,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多为皮肤反应,要积极进行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收集的11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共涉及11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0例,占68.97%);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72例,占62.07%);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9例,占42.2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刍议政府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的直接使用者(病患者)在面对药品安全事件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采用概念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药品不良事件”、“药品不良反应”等理论概念和国内外药品安全案例。增强医药工作者和管理者对药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提高药品质量,共同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建立和谐用药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杨楠  刘峰  张玉方 《中国药房》2015,(8):1079-1082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监管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工作模式,促进ADR上报质量。方法:调查我院住院病区2012年ADR漏报情况、报表质量以及患者ADR教育、追踪随访情况,并用柏拉图分析法找寻主要问题原因,采用鱼骨图对策分析法,拟定临床药师监管措施,对比分析2013年临床药师监管后ADR漏报情况、报表质量以及患者ADR教育、追踪随访情况变化。结果:2012年ADR上报存在普遍漏报现象,漏报率为97.71%;180份报表中,91.11%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仅对1.52%发生ADR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2013年临床药师启动监管ADR工作后,漏报情况、报表质量,患者教育、追踪随访情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药师应全面监管ADR工作,采用调查发现、上报督导、教育培训、分析总结以及追踪随访五位一体的ADR监管工作模式,以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