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部分病例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13例CT平均表现低密度,伴肝内胆管扩张6例(6/13),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增强扫描线样强化5例(5/13),网格样强化4例(4/13),给节状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低密度而增强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癌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增强有特征性,具有无强化区,强化逐渐增强区和延迟强化区几种表现,并且一个病灶可以同时见到此三种强化表现中的二种或三种。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间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所见病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3例病灶为低密度影,3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3例为中心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不均匀强化,6例有不完整环行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16例病灶持续强化。结论:肝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不完整环行强化及延迟期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inoma IPCC)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多数病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病灶所在肝叶萎缩。增强扫描早期呈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它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9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2.5—13厘米,3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病灶进行性、同心性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结论:周围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一般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EUS与增强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ICC患者(36个病灶)的CEUS及增强CT表现,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EUS显示36个病灶均为动脉期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减弱,呈\"快进快出\"型。增强CT动脉期图像示36个病灶均强化,28个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另8个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CEUS显示19个病灶(19/36,52.78%)周边部环状增强,17个(17/36,47.22%)整体增强;21个(21/36,58.33%)表现为\"树枝样\"向内延伸。增强CT显示22个病灶(22/36,61.11%)周边环状强化,其中5个呈分隔样强化;14个(14/36,38.89%)为整体强化。达峰值时,CEUS示23个病灶不均匀增强,13个均匀增强;增强CT示20个病灶不均匀增强,16个均匀增强。以\"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样\"增强作为CEUS诊断ICC的标准,CEUS的诊断准确率为70.00%(21/30);以动脉期\"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作为CT诊断ICC的标准,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为73.33%(22/30);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检查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24)。结论 周围型ICC的CEUS与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方法对于周围型ICC均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18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6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肝叶萎缩8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可以和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继磊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6):68-7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细胞癌的C丁平扫、动态增强特征及MRI平扫、强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8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6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13例中,平扫7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6例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肝内胆管扩张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叶萎缩5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强化形式大致分三种:①5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时期不均匀性强化,无渐进及向心性强化。②3例动脉期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渐进性向心性强化。③5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时期癌体全体逐渐强化,强化表现:病灶不均匀性强化或呈线样或网格样,周边呈环样或条索样强化。MRI平扫T1加权像肿瘤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不均性高信号,扩张的肝内胆管呈软藤样高信号。MRI增强扫描4例,呈早期边缘部强化延时推移呈向心性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MRI动态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征性,早期的边缘部增强随时间推移呈向心性增强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CT结肠成像(CTC),也叫仿真结肠镜,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结肠检查方法.临床主要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结肠镜未完成之后的补充检查,结肠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与分期等.本文对CTC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淋巴管肌瘤病胸腹部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淋巴管肌瘤病(LAM)胸部及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 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LAM胸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以肺内表现首发,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气胸、胸闷、咯血、咳嗽、乳糜胸等;病程中均未出现肺外表现,仅1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巨大肿物,但无肺内表现.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4例合并肺大泡形成;2例出现胸腔积液.10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1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腹腔积液,1例并肝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脾脏增大;余4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腹腔积液1例,腹膜后肿块并脾脏增大1例. 结论 LAM胸腹部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增厚探测肝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性增厚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66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平扫时的结石密度、大小、部位和数目.根据静脉期增强扫描,以肝外胆管壁≥2 mm为增厚标准,分别评价结石密度、大小、数目及部位的构成比及其与管壁增厚的关系.结果 CT共发现不同密度结石57例,9例等密度结石未能识别.66例胆管结石患者中出现管壁增厚的构成比为84.85%(56/66),平均增厚(2.88±0.56)mm.其中等密度结石、非等密度结石出现管壁增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增厚与结石密度、部位和数目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结石大小有相关性(P=0.001).56例管壁增厚者中,呈同心圆者87.50%(49/56),偏心圆者12.50%(7/56).管壁增厚出现在结石下方占62.50%(35/56);位于结石平面或上下方占17.86%(10/56),位于结石上方为8.93%(5/56),6例(6/56,10.71%)呈广泛管壁增厚,均为多枚结石所致.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时,多数在结石平面或其下方出现局限性同心圆样管壁增厚.CT平扫未见明确胆管结石而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出现此征象时,应考虑到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8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十日余\"入院;自患病以来无发热、畏寒,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延迟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与18F-FDG PET显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次心肌梗死发作2周内接受64层螺旋CT及PET检查.按照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节段.逐个节段进行对比并用配对McNemar检验及诊断试验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左心室心肌的17个节段中,5段心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10段心肌一致性好(Kappa值>0.75),2段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0.40≤Kappa值≤0.75).结论 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PET评估心肌存活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评估存活心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8例,其中5例复发,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扫描检查,分析其CT影像表现.结果 8例患者均见大量腹水,肠管受压移位,在肝脾边缘形成扇贝形压迹,且5例复发病例扇贝形压迹明显;5例有肠系膜浸润性改变,5例见脐疝;4例表现为腹、盆腔内分房黏液团块;3例原发病例腹膜增厚明显,5例复发病例无明显腹膜增厚;腹壁种植2例;1例合并胸水.结论 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故CT检查对腹膜假性黏液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支气管肺隔离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6例IHPCC中10例位于肝左叶。肿块型12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早期无强化(n=5)或边缘强化(n=7),延迟期内部强化。浸润狭窄型2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腔内息肉型1例,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强化结节,1例未见明确肿块。13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CT动态增强是IH—PC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延迟期病灶内部强化,伴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IHPCC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