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倒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昕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3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荣  马强  刘娜嘉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78-77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68例中,有25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证实CTA诊断者20例,包括3例经MSCTA检查阴性患者,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结论 MSCF颅内血管造影术可替代DSA检查,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它提供的信息对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吕静波  黄鉴政 《浙江医学》2006,28(8):645-64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出血性脑卒中,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分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5.6%~15.0%的SAH的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本文就26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规律的关系,以便于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5例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病人,经CTA初步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或DSA检查。分析各项影像学指标与手术和(或)DSA所见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61个,其中4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8例患者行介入手术。CTA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与术中符合率100%。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A,3例夹闭不全,其中1例再次出血。结论因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排CTA具有敏感性高、快速、无创特点,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可指导手术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36例考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CT血管成像均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通过和DSA结果对比分析,发现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病因诊断中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TA的诊断结果准确率和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A在诊断血管瘤大小方面与DSA诊断结果准确率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 CT检查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应用MPR、MIP、VP等技术重建,对检出动脉瘤情况及手术选择进行评价。结果经CTA检查的患者15例,发现动脉瘤13例,共14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1cm,最小为0.2cm,均经DSA检查证实在相应部位存在动脉瘤,2例未发现动脉瘤者DSA检查亦未发现动脉瘤。经GDC栓塞7例(8个动脉瘤),手术夹闭3例,包裹加固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2例。结论 CTA对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可替代DSA单独对颅内动脉瘤进行筛选、诊断,并为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客观依据,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双源CT三维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探讨双源CT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通过DSA栓塞或开颅夹闭术等治疗。结果:54例CTA检查阳性48例,可疑4例,阴性2例。对可疑4例及阴性2例行DSA复查,结果确诊动脉瘤4例,阴性2例,假阳性及假阴性各2例。结论:CTA是一种可靠、无创、快速、简便的方法,能早期诊断动脉瘤,基本满足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尚需DSA检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程文  ;秦卫和 《当代医师》2014,(6):836-8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平扫后再行CT血管成像(CTA),运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颅内血管情况。结果28例为动脉瘤,10例为动静脉畸形,1例CTA未见异常,4例血管严重狭窄,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结论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敏感程度及特异性非常高,可视为一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脑血管成像检查,使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与DSA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检出患者28例,正常患者4例,动脉硬化、动脉狭窄患者4例。脑血管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病灶位置、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骨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对治疗后的复诊和随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GDC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GDC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死亡率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1—2年,无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病死率6.7%;对照组病程中死亡5例,随访1—2年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4例,病死率3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GDC早期栓塞能显著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探讨首次脑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病时均无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首次DSA均呈阴性,其中CT及脑血管造影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内出血2例、伴膜下血肿2例。复查脑血管造影2例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结论 PNSH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影像学特点独特,并发症少,预后良好者。对于SAH后首次造影阴性的病人,应重复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张强  胡萌  杨波  池英 《疑难病杂志》2010,9(11):859-86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很多,约70%~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约1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出血仅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突出,预后良好,很少发生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PNSH患者15例并复习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625mm层厚扫描,0.5mm的层间距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减影CTA及VR、MIP重建后对病灶进行观察。所有病例MSCT检查后均进行DSA检查,29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显示38例自发性SAH中,29例为动脉瘤出血(29/38),占76.32%,4例脑动静脉畸形(4/38),占10.53%,另5例MSCT为阴性。38例病例中,均经DSA和/或手术证实。结论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亚红  李志强 《中外医疗》2010,29(29):122-122
目的探讨尼莫同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2组神经功能康复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7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