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改良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疗效差异,探索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取180倒患者,取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PDT)140例与传统气管切开(OT)40例进行对比观察,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感染率、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评价。结果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操作简便快捷、出血量少、愈合快、切口感染率低、井发症少。结论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2.
对37例危重症病人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36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大出血改为传统气管切开术。随访术后1.5个月内均顺利拔除气管套管,切口痊愈。PDT操作安全、简单、快速、并发症少,适用于急诊急救危重病人。  相似文献   

3.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科经皮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应用时遇到的困难及教训。方法应用PT技术21例,并与常规气管切开术32例作对照研究。结果PT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且创伤小,拔管后切口愈合快。结论PT是危重患者快速建立长久人工气道的好方法,患者痛苦小,两者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差别,但PT不能完全取代正规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伟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6):704-705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ICU重症病人,治疗组43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对照组49例行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10±2.30)m in,切口大小(1.5±0.31)cm,术中出血(7.50±2.30)m 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在危重患者中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床边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旋转扩张气管造口术(PDT)在非正常体位危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具有气管切开适应证的ICU非正常体位危重病患者分成PDT组和传统气管切开组(OT组)。PDT组在床边纤支镜引导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套管置入术;OT组采用传统的外科经典手术行气管套管置入。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等差异。结果 PDT组操作时间(7.84±2.03)min、术中出血量(2.50±1.48)ml、切口(1.17±0.26)cm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显著低于OT组。结论 PDT具有微创、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扩张过程中可控性强、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纤支镜直视下PDT可以保证扩张充分,并避免气管后壁损伤,特别对非正常体位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成功率,规避了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致呼吸肌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收治急性GBS综合征致呼吸肌麻痹患者16例,其中行PDT10例,并与常规机械通气组6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DT用于急性GBS综合征致呼吸肌麻痹患者具有操作简单、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住院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等优点,应作为该病开放呼吸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tomy,PDT)具有简单、快速、损伤小的特点,术中出血、皮下气肿、气胸等并发症少。因此,患者病情危急需行气管切开时,选择快速的经皮气管切开术技术很有必要。我们采用PDT技术对87例危重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全部成功,8min内完成且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组38例和常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组38例,观察两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伤口愈合时间、感染发生率以及导管破损情况.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快速、愈合快及创伤小的优点,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 PDT)是由英国SIMS Portex公司改良后制成套件应用于临床。PDT过程简单、快捷、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伤口愈合快。我院2004—08~2008—11,采用PDT气管切开51例,并与常规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40例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危重患者常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需较大的皮肤切口,分离颈前组织和切开气管前壁,并发症较多。微创气管切开术即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近几年来国内才开展的气管切开技术。经皮式气管切开是项先进、低侵害技术,较传统外科技术更简易、快速,平均5-10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出血原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分析25例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出血原因,主要有吸痰管选择不当、气道湿化不够、吸痰技术不熟练、病人躁动、术中止血不完善、切口感染、气管内壁糜烂或溃疡等,针对不同出血原因进行处理取得明显效果.结果:治愈15例,好转7例,非气道出血死亡3例.结论:气道出血的病人其出原因有其共性和个性,只有认真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分成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与骨瓣开颅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瞳孔恢复时间、术后意识改善情况、病死率及优良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瞳孔恢复时间、术后意识改善情况、病死率及优良率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同样能达到骨瓣开颅手术的效果,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其中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余24例为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5、10、15和20 d时血清CRP、IL-1β、TNF-α、NO、MDA含量及SOD活性,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第5、10 d,阿托伐他汀组CRP、IL-1β、TNF-α、NO、MDA含量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SOD活性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第15、20 d时,两组患者血清CRP、IL-1β、TNF-α、MDA、NO含量及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第20 d时,阿托伐他汀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急性脑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脑疝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总结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脑疝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小脑幕切迹疝57例、脑中心疝37例、枕骨大孔疝13例。结果 (1)死亡32例;(2)ADL:Ⅰ级6例;Ⅱ级24例;Ⅲ级35例;Ⅳ级7例;Ⅴ级3例。结论正确评估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程中出现的脑疝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3例老年脑出血患者和53例中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老年脑出血组患者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颅高压征不明显,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中年脑出血组,预后明显差于中年脑出血组。结论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延误就医,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董鑫  刘增强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319-132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经侧裂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治疗效果与治疗后随访3个月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3%,病死率为1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6.7%和53.3%(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7、14、21 d的C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对照组在治疗14、21 d后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7、14、21 d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9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不同时间段、多个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内皮素-1(ET-1)、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D-二聚体等5个凝血功能指标上,37例患者变化明显(观察组),52例患者变化不明显(对照组);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在发病48 h后均已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除AT-Ⅲ明显降低外,其他指标明显异常升高;观察组治疗良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残率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有8例死亡,而对照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显著者的预后较差;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苑杨  杜鹏  栾新平 《武警医学》2018,29(2):185-187
 目的 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患者后期脑水肿形成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06至2016-05医院神经外科住院HCH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联合MMP-9抑制药(实验组),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56例。对比治疗2周后两组脑部水肿体积的变化、MMP-9值、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简称为NIHSS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脑部水肿的体积(5.8±3.1)cm3、MMP-9值(61.3±21.9)μg/L及NIHSS评分(7.1±3.7)分,对照组脑部水肿的体积(12.5±3.4)cm3、MMP-9值(98.2±25.4)μg/L及NIHSS评分(13.2±4.3)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着统计学意义的(P<0.01),同时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 vs 64.29%,P<0.01)。结论 对于HCH后期脑水肿给予常规化的治疗联合MMP-9抑制药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示MMP-9可能促进脑出血后期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We performe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and cerebral CT-scans in nine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T-scans showed 23 focal hypodense lesions, 13 of which were visible on SPECT as a CBF-defect. One patient showed a CBF-defect on SPECT without CT-scan lesion and had a cerebral hemorrhage three months later in that particular region. In two additional patients, who were 50% at risk for this autosomal dominant disease, CBF-defects on SPECT, but no cortical lesions on CT-scan were found. CT-scans may be more sensitive than SPECT to detect chronic lesions caused by cerebral hemorrhages, but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hemorrhages do not always lead to persistent CBF-defects. SPECT can show the effect of amyloid deposits on CBF before the angiopathy causes clinical symptoms.Members of the research-group on amyloid angiopat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