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尚志(1924—1989),辽宁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活血化瘀研究的先驱者,毕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与研究。他参与研制了"冠心1号"等制剂,通过临床系列研究,总结其疗效规律,并率先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中药制剂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他主张中医"辨病""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以《内经》理论指导冠心病治疗,将冠心病辨为"心痹"病,分别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两大主证,并根据冠心病临床合并症不同,再分为阴虚阳亢等八个兼证。  相似文献   

2.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通过病证结合、分阶段结合、中西医融汇应用、综合诊治等结合方法,并在临床中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使病证诊治客观化。一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形成“双辨诊断”;二是吸取中、西医两者治病原则与方法之长;治疗上相辅相成,使疗效提高;三是从临证实际出发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合病从证(标证急时按证辨治)或舍证从病(证候不明显而病理或实验室检查仍阳性时按病论治);四是针对病证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各阶段主要矛盾灵活运用辨病辨证方法;中西医诊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西医结合仍是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案,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提高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水平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病无完整的认识,“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虽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相关,但均不能概括和把握高血压病的共同病因病机、发展趋势、预后。寻求证和病在疾病某一阶段的相互联系与差异是证病结合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辨识高血压病某…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比较、吸收、创建”,宏观微观相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药有机结合,在临床许多方面取得了单用中医或西医难以取得的疗效。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上取得突破,是心血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皮肤病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抓住疾病在某一个阶段主要矛盾与疾病内在联系发挥其中医的特点,尤其根据中医辨证给以分型施治,则能提高一定的疗效,并减少付作用.以下浅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的点滴体会:以荨麻疹为例,此病在皮肤病中属多发病,但有的却比较难治愈,荨麻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是较为复杂的.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分为相应的中医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向前推进一步。现提出几个具体问题,供同志们探讨。一、证与病辨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西医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化验,诊治疾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病体的变化规律。西医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比较、吸收、创建",宏观微观相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药有机结合,在临床许多方面取得了单用中医或西医难以取得的疗效.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上取得突破,是心血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调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遵列 《中医研究》2001,14(4):38-3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西医对本病症缺乏理想的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 ,取长补短 ,是目前较理想的选择。但必须注意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正确处理好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之间的关系 ,以及含碘中药治疗的问题 ,这样才能突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1 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 ,而中西医结合则应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 ,而瘿病又分瘿囊、瘿瘤、瘿气等。我们对甲亢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痿症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断规律。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10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中西医诊断对照观察,观察一般资料、前驱症状、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临床分期和分型、中医辨证分型等项目。结果:格林-巴利痿症病后早期以气虚证为多,急性期以气虚伴痰热证为多,恢复期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急性期西医各种类型中,中医辨证均以气虚伴痰热证为主。结论:西医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加具体化,同时又可以借助于西医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病理生理上的认识和本病的辅助检查,增加中医证候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IgA肾病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IgA肾病的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施治及西医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药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尿蛋白,降低复发,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并且减轻西药应用中的许多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成为蚣肾病治疗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在辨病的基础上研究辨证。从诊断学的观点看,西医的辨病常是从病原学的角度或病理解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就是病原学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就是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中医的辨证常是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寒证、热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我们体会基本上是病理生理学综合征的概念。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使疾病的诊断具有病原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三重意义,将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必将推动诊断学领域的新  相似文献   

13.
中医护理专家冯运华基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二者相结合的病证结合理论,提出"病证结合护理"的中医护理观点,围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模式创新、体现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优势互补,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循证护理原则,以血瘀证护理为切入点,对"病证结合护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心血管系统为主的中医优势病种"病证结合护理方案",丰富了中医护理学理论,促进了中医护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中医药》2001,32(4):10
(1)坚持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性.此结合系指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有效地发挥西医精确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故成为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模式和临床诊疗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5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辨证,辨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不孕症,中医辨证分虚,实两型;西医辨病分黄体功能不健,排卵障碍,输卵管不畅,免疫性不孕四类。结果;受孕2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胶继88%。  相似文献   

16.
周仲瑛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仲瑛教授在癌肿的治疗方面擅长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西医诊断辨病,从而正确、合理地运用针对某些疾病的中药;其中医辨证论治,或辨证定方,随症加减,分证治疗;或瓣病定方,结合辨证加减;或专方专药治疗;或中药、气功、太极拳、外治等综合治疗,从而调节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甚至阻止病情的发展恶化。  相似文献   

17.
Hp耐药性增加、根治率下降等致Hp相关性胃炎的症状反复,久治不愈。迟莉丽教授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三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多获效验。第一阶段当以调理脾胃功能为要,兼加驱邪,中医辨证予清热化湿、疏肝和胃、化瘀通络、温中健脾、益气养阴;第二阶段运用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彻底根除Hp;第三阶段益气养阴或温中补虚,健运脾胃,防病反复。  相似文献   

18.
黄景彬 《国医论坛》2002,17(1):22-23
慢性支气管炎 (以下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属于中医的“咳嗽”、“痰证”、“痰饮”、“肺胀”及“喘证”等范畴。对“慢支”的治疗至今还没有一个十分理想的方案 ,单纯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各有利弊 ,均难获得满意疗效 ,如能充分发挥二者的特长 ,并将其有机结合进行治疗 ,则能取得较好疗效。笔者认为 ,对于“慢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病证。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2013年6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研究的中医和西医病名、证型、证素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共纳入2 771篇文献。主要中医疾病依次为胸痹、眩晕、胃脘痛等;主要西医疾病依次为冠心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肝肾阴虚等;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等;主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热等。结论:当前中医临床研究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最为普及;中医辨证参考标准不一是最大的难题;而证素辨证执简驭繁,能有效避开标准证型问题,将为中医临床诊疗与科研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