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神经根能否受累,不仅与所在骨管是否狭窄、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炎性病变和肿胀有关,还与神经根外径的相对大小有关.目的通过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累的出现率,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因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研究室.对象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120侧.方法在60具成尸上,用精确度0.02 mm的游标卡尺和直角规测量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②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计算颈神经前支横径与相应颈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比值和脊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与相应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的比值.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和脊神经根各径线大于或等于相应椎间孔各径线的出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C3~6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相应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②C3~6颈神经根上下径、前后径分别大于或等于相应颈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的出现率.结果共测量成尸60具120侧(男56侧,女64侧).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男女合计总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5.2%,10.9%,x2=6.72,P<0.01).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男女总出现率为6.3%,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9%,3.9%,x2=6.65,P<0.01).结论颈神经受累不仅与骨管狭窄有关,而且与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通过神经根外径与椎间孔的比值和颈神经前支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比值,选其≥1的出现率可直接获得神经受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间盘髓核向侧后方脱出以及神经根管内的软组织炎性肿胀可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但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的嵌压因素与严重性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与颈椎病严重程度关系。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教务处。对象:实验选用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经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共120侧。方法:取60具成尸,测量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颈神经前支横径/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椎间孔大小的均值,比值≥1的出现率。结果:颈神经根与椎间孔之比值明显大于脊神经与脊神经沟之比值(t=2.66,P&;lt;0.01);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24.6%)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6.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95。P&;lt;0.01)。结论: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间盘髓核向侧后方脱出以及神经根管内的软组织炎性肿胀可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但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的嵌压因素与严重性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与颈椎病严重程度关系.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教务处.对象实验选用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经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共120侧.方法取60具成尸,测量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颈神经前支横径/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椎间孔大小的均值,比值≥1的出现率.结果颈神经根与椎间孔之比值明显大于脊神经与脊神经沟之比值(t=2.66,P<0.01);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24.6%)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6.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5,P<0.01).结论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变化,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取60具成尸(男28,女32)120侧颈椎。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C3至C6均逐渐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4.5&;#177;1.2)mm和(4.3&;#177;1.2)mm;②3到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平均值为(2.9&;#177;1.0)mm;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C5最小(1:1.54),C4次之(1:1.67),C3最大(1:1.75)。绪论: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下颈段(C5,C6)颈神经受累几率可能大于上颈段(C3,C4)。  相似文献   

5.
脊神经沟与颈神经前支嵌压关系的神经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脊神经沟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形态学变化,探讨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取60具成尸(男28,女32)120侧颈椎,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进行观察,并统计脊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结果: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深度自C3至C6均逐渐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4.5±1.2)mm和(4.3±1.2)mm;②3到7颈神经前支横径逐渐增大,平均值为(2.9±1.0)mm;③颈神经前支横径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之比,C5最小(1:1.54),C4次之(1:1.67),C3最大(1:1.75)。结论:脊神经沟与沟内段脊神经受累关系密切,下颈段(C5,C6)颈神经受累几率可能大于上颈段(C3,C4)。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由作者亲自操作,应用针刀松解术治疗的156例腰突症,优65%,优良率为91%,有效率为97%,取得了较高的疗效。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刀松解椎间管(孔)外口、腰椎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横突间肌和脊神经后支卡压处等的治疗机理。结果:通过对椎间管精细解剖和生物力学的研究,作者认为,椎间管(孔)外口的针刀松解术,可以将固定在此处的神经根外膜松解,增加神经根的蠕变率,这是缓解或解除神经根受突出间盘压迫的关键;针刀松解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横突间肌,可以解除椎间韧带的异常紧张度和损伤所致的挛缩改变;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卡压可以消除竖脊肌的痉挛,后两者结合可更有效的从整体上解除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对脊柱、间盘和椎间管的压力,也就是横向松解,纵向减压。通过以上针刀松解术的治疗,可以使脊柱和受累的神经根,从整体到局部恢复其生物力学平衡状态。这样,受累神经根的血循环(尤其是微循环)和神经根内外的生化环境将迅速改善,神经根水肿消退,致痛物质将锐减等等,从而消除一切症状,达到了治疗目的。这便是针刀松解术治疗腰突症的治疗机理。结论:事实证明,手术切除间盘与针刀松解术治疗腰突症。虽然施术方法和部位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且针刀松解术较手术疗法要简便、安全得多,又无切口及疤痕粘连之虞,所以针刀松解术是治疗腰突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腰突症治疗学上的一大突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颈椎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侧弯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并在C3/4、C4/5、C5/6、C6/7椎间孔斜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比较侧弯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侧弯时侧弯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减小而减小13.07%,对侧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增大而增大19.84%,C3/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C4间侧弯角度存在相关性。结论:侧弯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且相互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经造影确定位置,每个椎间孔注射胶原酶600u,观察效果。结果: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此技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优良率89.56%,有效率96.23%。结论:对诊断明确,有适应证的患者,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使突出的椎间盘溶解,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具有疗效好、治疗时间短、痛苦小、操作较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颈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诊治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例(4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颈神经后支分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①C2颈神经后内侧深支支配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②C3—8颈神经后支自脊神经分出,行向后内,分别经颈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和管.然后穿颈半棘肌与回旋肌间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项部肌肉、颈椎关节突关节及枕项部皮肤。③颈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壁:下壁为同序数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缘;上壁为上位颈椎横突下缘及肋间软组织:内侧壁为同序数椎骨上关节突外缘;外侧壁为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的内缘。④颈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壁:内侧壁为同序数关节突腰部外面;外侧壁为颈半棘肌的腱纤维:上壁为同序数椎骨的上关节突;下壁为同序数椎骨下关节突基部。结论: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肉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颈神经后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脊柱颈段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横断、矢状和冠状断面上分别观测寰枢关节、椎间孔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横突孔等重要结构的径线。结果脊柱颈段横断面清晰显示寰枢正中关节、寰椎横韧带、椎间孔及脊神经根等,寰椎前后径7.18mm,横径7.42mm;矢状断面较好显示齿突尖韧带、椎动脉等,横突孔矢状径6.32mm(男)、6.14mm(女);冠状断面清晰显示寰枢外侧关节、脊神经根及钩椎关节等重要结构。结论脊柱颈段的三维断层解剖对颈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建平  崔新丽 《现代康复》1998,2(4):361-361
神经根型颈椎病,乃因抻经根在穿出椎间孔的过程中.受骨刺压迫或椎间孔孔径狭窄挤压.而致颈神经根炎症所引起。临床表现以颈、肩、臂、手放射性疼痛为主,有时亦可表现为一侧上肢的阵发性串麻及肢端感觉的异常。检查:患侧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头部加压试验阳性。我们自1996年始,选择无其它器质性疾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86例,采用了物理练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根和椎间孔定位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在高频超声引导下使用金属探针对成人尸体颈胸段双侧臂丛神经椎间孔及神经根行穿刺定位,并与正常成人臂丛神经声像图对照分析。结果声像图显示,颈椎椎体横突根部和椎动脉是辨认和定位椎间孔及其内神经根发出水平的重要解剖标志。50例受检者中,所有受检者均可观察到C5~C8水平的神经根,显示率为100%(100/100),T1和下干显示率为34%(34/100)。结论高频超声可准确区分和定位臂丛神经各个神经根及椎间孔位置,可为臂丛神经损伤及局部麻醉的定位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颈椎病的许多不同的疼痛综合征是由颈椎及其周围支持组织结构紊乱所引起,如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导致椎间孔外神经根的压迫,颈神经根受到刺激而导致疼痛.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认为颈神经后支在椎间孔外压迫是引起头、颈痛及肩、上肢牵涉痛的主要来源之一.我院通过C臂定位下颈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治疗颈肩痛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臂丛椎间孔内神经根损伤及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高频超声检查和诊断27例臂丛椎间孔内神经根撕脱伤和8例臂丛神经根部发出神经鞘瘤,并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随机选择30例无神经外伤的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颈椎椎间孔内神经节及出椎间孔外臂丛神经声像图。结果 正常臂丛椎间孔内神经与脊髓连接部、脊神经节的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结构,椎动脉长轴及横突根部是超声检查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定位标志。臂丛神经椎间孔内C5~C8神经根和出椎间孔外神经,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显示率为100%。27例臂丛神经椎间孔内根性撕脱伤,超声显示椎间孔内神经节低回声区扩大,连续性中断或消失,出椎间孔外远端神经增粗或椎管旁伴有脑脊液囊肿形成。8例臂丛神经根部发出神经鞘瘤,超声显示椎间孔外脊神经节呈瘤样改变,向神经干延伸,内为束状实性回声,有血供信号。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臂丛神经椎间孔内神经根性撕脱伤或病变,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学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中神经根型发病率约占50%60%,常由颈椎间盘侧后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症状轻重与颈神经根炎症程度一致。我们遵循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原理,采用选择性颈椎间孔神经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1单侧神经根性颈肩臂痛症状和体征;2颈椎磁共振检查证实无颈髓变性及骨性椎管狭窄;3排外合并其它脏器严重疾病、凝血功  相似文献   

19.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rad 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改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而所致脊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颈椎侧后方的突出物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所引起的相应的临床症状。笔者从陈家扬主任医师应用“苦以坚筋”治疗癔病性瘫痪[1,2],受到启发,从2  相似文献   

20.
颈椎综合征又名颈椎病。为颈椎或附近软组织的改变造成的颈神经根、颈髓受压或受刺激引起的头、颈、肩、臂或胸等部位疼痛,同时合併肢体功能失常。本症为老年或壮年的常见病,采用非手术疗法多能逐渐缓解,按摩疗法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一、颈椎解剖特点:颈椎七个,椎间盘六个,椎间孔五个,具有八对颈神经和部分第一胸神经。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和第一与第二颈椎之间,既无椎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