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一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48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心理干预对儿童乳牙滞留拔除时牙科畏惧程度降低结果的分析. 方法 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将52名乳牙滞留需要拔除的患儿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 干预后患儿牙科畏惧程度和畏惧症人数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儿童乳牙滞留拔除前进行心理干预,使儿童牙科畏惧症降低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儿童乳牙滞留拔除,对预防和治疗牙科畏惧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谈谈应用心理干预治疗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体会.方法 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50名并用行为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将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里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和简单劝说.结果 干预组儿童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里干预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牙科畏惧症患儿清醒镇静下进行牙病治疗的安全性及镇静效果.方法:选择儿童牙病科门诊60例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儿,年龄3~10岁,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使患儿处于清醒镇静下接受牙病治疗.记录HR、SpO2、RR、镇静和行为分级,治疗结束后随访不良反应及家属满意度.结果:60例患儿中,55例镇静效果满意,Ramsay分级为Ⅱ~Ⅲ级,Frankl评分和Houpt评分分别为(3.6±0.5)分与(4.6±1.2)分,顺利完成预期治疗;5例镇静效果不理想,改为深度镇静后完成治疗.所有患儿治疗中生命体征平稳,未见严重不良反应,95.0%的家属愿意患儿下次牙病治疗时选择清醒镇静.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在清醒镇静下进行牙病治疗,安全性高,镇静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作用。方法采用VeerkampJ(1993)标准将568例儿童牙病治疗前牙科畏惧症(DF)状况进行分级,针对不同分级的儿童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结果568例患儿中有554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疗,配合率达到97.5%。结论心理治疗是帮助儿童配合牙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240名牙病患儿牙科畏惧症的图片测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初步探讨中国儿童的牙科畏惧状况,为儿童牙科教育提供一种思路。方法 对240名牙病患儿牙科畏惧症进行图片测试。在畏惧儿童接受图片教育前后进行行为评价。结果 畏惧儿童数在幼小与大龄儿童之间、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之间有显著差异,而无性别差异。用测试图片进行牙科保健教育,教育前后的畏惧行为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图片测试是一种适合低龄儿童的较好的方法,图片有助于儿童接受牙科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7.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指对牙科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早在50年代未国外就有学者对牙科畏惧症进行调查,近年来,国内有关牙科畏惧症的调查及治疗已见报道[1~3]。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报道甚少。作者通过对225名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牙病儿童进行牙科畏惧症调查,对其在诊治中可采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随机选择来口腔科门诊就诊的牙病儿童225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岁。其中男性124人,女性101人。母亲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56…  相似文献   

8.
刘芳  杨娜 《新疆医学》2010,40(11):103-104
牙科畏惧症(denta fear),又称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2ty),是指对牙科治疗过程以及治疗中某些环节的害怕和焦虑,具体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悸、出汗、高声叫喊、呼吸困难、躲避或者拒绝治疗等。儿童(此处界定为1~12岁)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差,更易出现上述症状,临床上把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和恐惧的心理状态称为儿童牙科畏惧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73例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儿的牙髓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本科接收的自2010年2月-2011年1月就诊接收牙髓治疗的73例7-13岁患有牙科畏惧症的儿童进行临床的分析比较与研究,随机将73例患儿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观察组组的患儿在接收常规牙髓治疗的同时对其采用了心理行为诱导的方式加以护理;而对照纽仅仅只是进行了常规的牙髓治疗与护理.结果 观察组经过治疗、护理后,牙科畏惧症的程度下降明显(P<0.O5),同时经过心理诱导行为护理后,观察组牙科畏惧症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牙科畏惧症的患儿的牙髓治疗、护理中,心理行为诱导发挥的作用明显,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合作患儿在全身麻醉下或束缚下进行牙科治疗后,其牙科畏惧水平及就诊行为的变化。方法:全身麻醉组为全身麻醉下进行牙科治疗的4~6岁重度牙科畏惧症患儿31例,束缚组为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焦虑水平、口腔内龋坏情况与全身麻醉组严格匹配的在束缚下进行牙科治疗的患儿31例。应用MCDASf(fac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Child Dental Anxiety Scale, MCDASf)中文版量表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和2~3周复诊时主观畏惧水平的变化,同时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时和复诊时的临床就诊行为变化。结果:全身麻醉组治疗后、复诊前MCDASf中文版量表平均得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束缚组治疗后、复诊前MCDASf中文版量表平均得分均较治疗前略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MCDASf中文版量表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组患儿经全身麻醉治疗后复诊时的临床就诊行为表现较治疗时的临床就诊行为表现有所改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束缚组治疗后复诊时的临床行为表现较束缚治疗时的临床就诊行为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麻醉下牙科治疗能够缓解牙科畏惧症患儿就诊中的焦虑、恐惧情绪,提高患儿治疗的合作性,改善其短期复诊的就诊行为。束缚下牙科治疗后患儿的牙科畏惧水平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复诊时的就诊行为表现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口腔门诊儿童牙病治疗中应用全程心理干预法和局麻药物法,对DF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中度或深度龋齿的患儿120名,采用随机方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女64例,男56例.A组(心理干预):六手配合医生工作的同时,由巡回护士将心理干预实施于患儿治疗前、中、后的全过程;B组(局部麻醉):六手配合医生工作的同时,治疗前由医生为患儿进行龋齿处的局部麻醉;C组(空白对照):六手配合医生日常工作,不做针对DF的干预.3组均接受常规的充填治疗.观察各组临床效果和DF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医生备洞时间与C组有差异(F﹦170.94,P<0.05);A组患儿配合最好(F﹦88.07,P<0.05);A组和B组医生满意度与C组有差异(H﹦83.17,P<0.05);A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最高(H=95.45,P<0.05);术后1个月补物损坏率A组为5%最低;A组患儿发生DF最低(H﹦82.57,P<0.05).结论:全程心理干预法在儿童牙病治疗中预防DF较明显,社会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卫生经济学的最小成本分析对全程心理干预法和局麻药物法在儿童牙体缺损后嵌体修复治疗中,预防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缺损需要嵌体修复的患儿12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女56例,男64例.第一组(心理干预):医护六手操作,巡回护士在患儿治疗的全程实施心理干预;第二组(局部麻醉):医护六手操作,医生在治疗前为患儿进行缺损牙体的局部麻醉;第三组(常规六手):医护六手操作,不做针对DF(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干预.3组均接受缺损牙体的嵌体修复治疗.比较各组的DF发生情况并进行最小成本分析.结果:3组间发生DF的差异显著(χ2=12.950,P=0.002),但第一组和第二组间差异不显著(χ2=0.949,P=0.330).3组的人均成本投入分别为1573.46元、1630.48元、1712.03元,以第一组最低.结论:在儿童牙病治疗中全程心理干预法预防牙科畏惧症比局部麻醉法更经济.  相似文献   

13.
胡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41-4343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横断面进行龋齿患病率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CNKI,检索时间从2010年—2014年,纳入所有调查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估计其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6个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3岁~4岁年龄组18527例,5岁~6岁组17697例;以及6个有关城乡地域差别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城市组8084例,乡村组5605例。按照调查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和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0.61(95% CI 0.58,0.63),OR合并=0.83(95% CI 0.77,0.89)]。结论研究结果显示,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比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要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患者存在选择性偏倚、混杂性偏倚以及诊断性偏倚的中、高度可能性,影响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牙科畏惧症患者的患病行为。方法采用牙科畏惧量表和患病行为问卷对来就诊的329倒牙科患者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牙科畏惧症患者的一般疑病(GH)、情感压抑(AI)、情绪紊乱(AD)、否认心因(D)、疑病指数(WI)和情绪状态(AS)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中青年组否认心因(D)因子、易激惹性(I)因子、情绪紊乱(AD)因子,中年组易激惹性(I)因子、疑病指数(WI)、一般疑病(GH)、情绪状态(AS)因子,老年组疾病信念(DC)因子、否认心因(D)因子、一般疑病(GH)、情绪紊乱(AD)因子、情绪状态(As)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畏惧程度的各组间除心理取向因子外,患病行为问卷的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科畏惧症患者具有异常患病行为,年龄不同,畏惧的程度不同,异常患病行为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山东省正常?少年儿童X线头影测量Steiner分析法的均值和标准差,并研究其颅面结构的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及增龄性变化。方法:按正常?标准选择156名山东省正常?少年儿童,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teiner分析法进行定点及测量,进行男女间,替牙期与恒牙初期之间的比较。并与哈尔滨和广州地区恒牙初期儿童正常值比较。结果:得到了山东省正常?少年儿童Steiner分析法的正常值;女性下颌骨整体有后缩趋势,男性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平面倾斜度变缓;与哈尔滨人相比,山东人的上颌相对前突;而与广州人相比,广州人的双颌更加前突。结论:用Steiner分析法测得的正常值男女间、替牙期与恒牙期之间均存在差别,不同地区人群头影测量值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中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正常心电图QRS波标准。方法 :4 3 2 2例自出生至 85岁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 14导联心电图QRS波 ,分 11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QRS波振幅及心电轴均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QRS波振幅随年龄的增减女性出现早于男性。新生儿阶段 ,QRS波振幅女婴 >男婴 ,青春期及中年人男性 >女性 ,婴幼儿及老年人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本资料与欧美人心电图比较 ,QRS波振幅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根据年龄和性别建立的中国人正常心电图QRS标准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正常人心电图QRS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中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正常心电图QRS波标准。方法:4322例自出生至85岁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14导联心电图QRS波,分11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QRS波振幅及心电轴均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QRS波振幅随年龄的增减女性出现早于男性。新生儿阶段,QRS波振幅女婴〉男婴,青春期及中年人男性〉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笥别差异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笑气镇静麻醉在儿童牙科畏惧症(D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DF患儿23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6例)和对照组(115例)。实验组在使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程序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DF发生率、CFSS-DS评分变化等。结果:术后实验组DF发生率为31.03%,对照组DF发生率为85.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01,P=0.000);实验组治疗后CFSS-D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可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降低DF发生率,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