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节段(C2/3、C3/4、C4/5、C5/6、C6/7)分别切取16只兔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其中8只通过NF200对其神经纤维进行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另8只通过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交感神经纤维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5.0软件)描述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外环分布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颈椎后纵韧带上分布有大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呈网状分布,且以椎间盘区分布相对密集。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分布于C2/3、C3/4、C4/5的交感神经较C5/6、C6/7密集。结论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性眩晕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Ye TW  Jia LS  Chen XS  Yuan W  Zhou XH  Song D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19-821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5年63例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患者的X线片和MRI表现,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及椎间不稳,早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治疗54例,早期颈托和(或)石膏颈围保守治疗9例。结果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16个月。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2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39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31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保守治疗4~6周后存在颈椎不稳而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2例长期颈部疼痛,1例伤后3年出现脊髓压迫症而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论MRI检查是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最佳诊断手段,早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5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8分。置换节段保留了运动功能,假体稳定无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35例无颈椎脱位的颈椎椎间结构损伤患者,男30例,女5例;年龄25~73岁,平均46.6岁。其中颈椎过伸伤31例,屈曲伤4例;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脊髓损伤。其中部分行CT检查,部分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结果35例中31例过伸伤患者与另外4例屈曲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各自的特点。结论损伤机制、损伤程度和影像学资料能够明确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的诊断,其中MR检查是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能够准确反映包括韧带和椎间盘的颈椎椎间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应力的变化.[方法]选择C4/5节段孤立型、混合型和节段型OPLL患者和正常人各1例行CT扫描,采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 10.0和Hypermesh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6.12软件计算在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切除颈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31例,男16例,女15例.根据术中颈PLL切除与否,分为颈PLL保留组(14例)和颈PLL切除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受累节段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PLL保留组和颈PLL切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4.3±10.2)min和(90.6±12.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4±9.5)ml和(66.2±12.4)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及颈痛与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分别为75.0%±13.0%和86.2%±11.7%;72.7%±18.5%和86.3%±15.8%;72.0%±17.1%和84.0%±1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置换节段曲度增加:颈PLL保留组为4.8°±2.7°,颈PLL切除组为3.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增加:颈PLL保留组为1.3°±1.0°,颈PLL切除组为1.8°±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颈PLL保留组增加(2.2±1.1)mm,颈PLL切除组增加(3.6±0.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切除颈PLL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颈PLL切除与保留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无明显区别.术中切除颈PLL安全可行.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resec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PLL) in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 disc implantation only in one level from August 2006 to January 2009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Cervical PLL was preserved in 14 patients, but not in other 17 patients. The clinical (JOA score,VAS score for neck and arm pain) and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the FSU angle, ROM and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erms of age, affected segment, gender, follow-up period, operation time and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underwent removal of cervical PLL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underwent reservation of cervical PLL in term of clinical outcome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increase of FSU angle and ROM. However, the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ord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atients underwent removal of cervical PLL. No severe complication was found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Removal of the cervical PLL is beneficial for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does not have an impact on the angle and ROM of the affected segment. The procedure is safe and feasibl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经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83例,占同期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76例)的22.07%。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手术适应症,特别是术中如何判定是否应该切除后纵韧带,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全组术后经3~59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57%。切除之后纵韧带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增生、肥厚、纤维化等。结论:对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前路手术,合并有后纵韧带肥厚者,应在切除突出间盘的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以使颈髓完全解除束缚,疗效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13-2118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9年12月~2013年04月因颈椎病行单节段Pro 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PLL,分为颈椎PLL切除组(15例)和颈椎PLL保留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诊断类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Cobb角、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差异及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PLL切除与否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影响不大,切除颈椎PLL在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保留颈椎PL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或颈椎间盘突出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并经手术治疗患者,选取其中35例3个节段...  相似文献   

10.
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腰椎间盘源性痛.已有不少文章介绍,但颈椎间盘源性痛,中文讨论文献较少。颈椎间盘源性痛可能是导致颈肩痛的一个相当常见的原因。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将颈椎间盘源性痛的概念、疼痛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意见做一系统介绍,供同道工作之余,翻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既保留终板软骨下骨又可直接减压的后纵韧带悬吊切除技术.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前路椎间融合提供技术前提.方法 91例(91椎间隙),男71例,女20例;年龄31~71岁,平均49.8岁;病程1 d~25个月,平均10个月.破碎椎间盘35例,椎间盘突出39例,后纵韧带不完全骨化17例.C2,3 1例,C3,4 19例,C4,5 33例,C5,6 34例,C6,7 4例.颈椎脊髓病57例,颈椎神经根病5例,退变合并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29例.术前JOA颈脊髓功能评分为(6.47±1.33)分.采用悬吊法切除后纵韧带操作分为五步,第一步切开椎间盘、第二步扩大椎间隙、第三步显露后纵韧带、第四步悬吊切断后纵韧带、第五步探查椎管.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7 h,平均出血量33 ml.平均随访16.5个月(8~2个月),术后JOA评分为(13.71~1.94)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P<0.01),疗效优良率98.9%.除5例硬膜轻度撕裂外无与韧带切除相关的其他并发症.X线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2.5~5.5个月).结论 在保留终板软骨下骨的同时通过悬吊法切除后纵韧带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纵韧带破裂与椎间盘脱出的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间盘脱出并后纵韧带破裂的患者65例,与术前MRI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 65例椎间盘脱出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后纵韧带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分析术前MRI,其中28例可直接显示后纵韧带低信号及其破损情况,37例间接判断后纵韧带损伤。后纵韧带断端连线为界,评估脱出椎间盘位于连线外的体积与脱出椎间盘总体积之比。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后纵韧带破损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做实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做对照组,Weossner法测定2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实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实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代谢发生紊乱,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颈椎间盘突出类型的术中显微镜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告并探讨颈椎椎间盘内容物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甚至硬膜囊的特征.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共378个椎间隙.观察项目包括: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硬膜囊的完整性,后纵韧带前方和后方的突出物.结果 MRI术前判断:纤维环完整者81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2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者70个椎间隙,髓核后纵韧带后方游离者48个椎间隙,髓核突入硬膜囊2个椎间隙以及椎闻盘形态正常54个椎间隙.手术发现纤维环破裂及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组织的椎间隙数量明显高于MRI的提示:纤维环完整者38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6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疝62个椎间隙,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63个椎间隙,硬膜囊下疝2个椎间隙以及椎间盘形态正常者50个椎间隙.结论 术前MRI基本能够准确判断髓核突出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术中发现大量纤维环全层破裂、后纵韧带破裂以及"较完整"后纵韧带的背侧游离髓核组织的病例,术前MRI无法进行正确判断,说明MRI对于判断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完整性有一定局限性;术中有必要切开后纵韧带进行探查.以上解剖认识以及病理分型,有助于实施前路手术的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评估经前路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特点。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治疗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55~72岁,平均65.4岁。术前行颈椎CT与MR检查,未发现有后纵韧带及硬脊膜骨化。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2例(66.7%),三节段颈椎间盘突出6例(33.3%)。二节段手术方法为单椎节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或髂骨)+颈前路钢板固定;三节段手术方法为单椎节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另一病变节段用颈椎cage植入融合。手术中证实存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术中以“漂浮”方法处理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应用配对计数资料Kappa系数检验两种影像学提示存在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吻合度。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2.1分。4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未直接修补,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处理,伤口均获得愈合。颈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的CT横断位扫描示椎间盘与硬脊膜接触不光滑,有毛刺现象;MRI示后纵韧带增厚,粘连处硬膜下间隙与邻近间隙不对称。统计分析结果Kappa系数=0.40,P〈0.05,表明CT与MRI显示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情况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前MR检查能判断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其准确率优于CT扫描。手术中采用“漂浮”方法能有效处理粘连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岁.均在诱因下起病或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术前行颈椎X线、CT和MR检查,证实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7分.平均5.3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5~12分,平均9.3分.13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减压;11例接受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2.5(1~4)分,JOA评分平均14.2(11~16)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63.2%.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