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外源性胃电刺激对犬胃慢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性胃电刺激完全控制胃慢波的最佳刺激方法和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在8条比格犬的胃大弯浆膜层埋植4对电极,分4组:单导联刺激组、两导联刺激组、三导联刺激组和三导联延迟刺激组。多导联电刺激器与距胃窦上6、10和14cm的浆膜电极相连并输入不同宽度和振幅的脉冲以控制胃慢波。运用多导联胃电记录仪记录胃肌电活动。观察实验中胃慢波、脉冲宽度和振幅。结果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单导联刺激组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最小(51.25±12.46,P<0.01)。三导联刺激组较其延迟刺激组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值低(P<0.01)。刺激前后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胃慢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但对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传播速度无作用。单导联胃电刺激控制胃慢波所需的刺激能量最小。导联之间的延迟时间能增加控制胃慢波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  相似文献   

2.
王凤焰 《山东医药》2002,42(14):57-58
多发性硬化 (MS)的电生理检查 ,主要有诱发电位 (EP)、脑电图 (EEG)、肌电图 (EMG)。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 EP,仅在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时才有 EMG异常。在此重点讨论 EP的印变化。1 EPEP是一项辅助性电生理检查 ,无特异性 ,不能据此诊断某种疾病。但是通过 EP这种生物电活动 ,我们可以了解患者中枢神经的功能状态 ,发现尚无临床症状体征或尚未形成影像学改变的临床下中枢病变。因此 ,EP有利于 MS的早期诊断。EP检查需要精良的设备 ,严格的检测技术。主要检测各波潜伏期、波形、波幅、两侧潜伏期差和波幅差等。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宋耿青  杨斌  孙燕  钱伟  侯晓华 《胃肠病学》2005,10(6):351-354
背景:胃电刺激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方法。目的:观察、比较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对胃电节律紊乱和呕吐相关样症状的作用。方法:以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一种血管加压素)建立犬胃动力紊乱模型,将多导电刺激器与胃浆膜电极相连,输入最佳刺激参数以控制胃慢波,评估盐水组、垂体后叶素组和单导联、两导联胃电刺激组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垂体后叶素的30min里的症状评分并全程记录四导联胃肌电活动。结果:垂体后叶素能诱导胃电节律紊乱和呕吐相关样症状(P<0.05)。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均能纠正胃电节律紊乱(P<0.01),但对呕吐相关样症状无明显缓解作用(P>0.05)。两导联胃电刺激纠正胃电节律紊乱的最佳刺激能量(320ms×mA±43ms×mA)显著低于单导联胃电刺激(2 750ms×mA±186ms×mA)(P<0.01)。结论: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能纠正垂体后叶素诱导的胃电节律紊乱,但不能缓解呕吐相关样症状。两导联胃电刺激控制胃慢波所需的刺激能量较单导联胃电刺激低。  相似文献   

4.
以一定强度电流刺激兔杏仁内侧核形成中枢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脑电功率谱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刺激脑电功率谱谱线,与对照功率谱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脑内微量注射盐酸普鲁卡因(20μg/10μl),抑制暴发性脑电活动的同时,心律失常亦消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脑电活动的主频分析以及慢波功率谱比值指标为脑梗死的预后提供客观可行的评定指标.方法 选择脑梗死致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72 h内和疗程结束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脑电图的测定.结果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内和疗程结束时NI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频谱分析中主频分布、慢波相对功率谱比值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电频谱分析中主频的分布均数在8Hz以下提示预后不良.脑电活动慢波相对功率谱比值越高提示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ennox-Gastaut综合征儿童的脑电特征及与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儿童6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来自我院儿保科的60名非癫痫、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记录与调查两组儿童的智力评分与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情况,观察Lennox-Gastaut综合征儿童的脑电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言语智商(VIQ)与操作智商(PIQ)评分分别为54.22分±15.30分和50.11分±23.50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94分±6.20分和92.49分±8.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为53.3%,对照组为3.3%,病例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114,P0.05)。病例组中脑电图背景基本正常22例(36.7%),背景明显慢化34例(56.7%),58例(96.7%)患儿清醒或睡眠期可见(10~14)次/秒的快活动,51例(85.0%)患儿有小于3次/秒的全面性、弥漫性棘慢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家族史、发作频率、出身史为影响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Lennox-Gastaut综合征儿童的脑电特征(脑电图背景慢化、快活动、棘慢波)与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341,0.255,0.319,P0.05)。结论 Lennox-Gastaut综合征儿童多存在脑电图背景慢化、快活动与弥漫性棘慢波,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发生率比较高,脑电图特征与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有明显相关性,依据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脑电图的特征,有利于指导改善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7.
杨杰  张侃  余晓云  侯晓华 《胃肠病学》2007,12(5):291-294
背景:胃电过速常由胃窦的异位起搏点引起。明确正向低频串脉冲对人工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电过速的纠正作用及其相关参数对于胃电起搏的治疗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测定低频串脉冲正向胃电刺激(FGES)完全控制高频长脉冲逆向胃电刺激(RGES)模拟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电过速的最小刺激能量。方法:于比格犬胃大弯浆膜层植入4对电极,从CH4导联输入高频长脉冲RGES诱发胃电过速,刺激参数:0.3mA,300ms,9cpm(次/min)。10min后,在持续给予RGES的同时从CH1导联输入不同振幅的低频串脉冲FGES,以获得完全控制胃慢波的最小刺激能量。记录胃慢波和消化不良症状。结果:低频串脉冲FGES完全控制高频长脉冲RGES诱发的胃电紊乱所需的最小刺激能量为(149.35±50.66)smA2。与基线胃慢波相比,RGES诱发胃电过速显著增多(55.4%±25.1%对2.1%±1.1%,P=0.037),而FGES可纠正RGES诱发的胃电过速,使之恢复至基线水平。胃慢波基线期、RGES期间和FGES RGES期间实验犬消化不良症状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向低频串脉冲能纠正由逆向高频长脉冲模拟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窦胃电过速,并改善由此降低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8.
外源性胃电刺激中的长脉冲或串脉冲可因刺激电极位置不同而产生促进(正向胃电刺激,FGES)或抑制(逆向胃电刺激,RGES)胃动力的效应,其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与肥胖症的潜力备受关注[1-2].为适应消化吸收,进食会伴有胃肌电活动和胃动力的改变,如进食固体食物时正常胃慢波的百分率增加,胃窦收缩力升高[3],但进食是否影响外源性电刺激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研究FGES及RGES在空腹及进食状态下所需最小刺激能量的改变,认识进食在外源性电刺激能量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对帕金森病 (PD)患者诱发电位 (EP)的影响 ,分别对 5 5例 PD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事件相关电位 (ERP)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PD患者术前EP的异常率为 2 9.1% ,术后为 6 7.3% ,两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其 EP的特点是 VEP的 P1 0 0 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明显降低 ;SEP各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 ;ERP的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降低 ,以丘脑或丘脑并苍白球为靶点手术者尤为明显 ;EP的异常率与病情呈正相关。认为非痴呆 PD患者也存在视觉通路和认知功能损害 ,脑立体定向手术可能会加重其异常。  相似文献   

10.
辣椒素阻断迷走神经后胃电起搏诱导大鼠脑c-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 c-fos 表达为观察指标,探讨迷走神经是否参与外源性胃电起搏调控胃肌电慢波活动。方法将雌性 Wistar 大鼠,分为手术对照组、胃电起搏组、辣椒素对照组和辣椒素胃电起搏组。电起搏组均给予电刺激,以控制慢波为准,持续刺激1 h。用 SP 免疫组化法观察 c-fos 在中枢延髓孤束核(NTS)及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中的表达。结果胃电起博组 NTS 中 c-fos 阳性细胞数(75.00±9.03)明显高于辣椒素胃电起搏组(19.40±5.50),P<0.01;辣椒素胃电起搏组 NTS 中 c-fos 阳性细胞数与辣椒素对照组(14.00±3.39)和手术对照组(11.80±2.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电起搏组 DMV 中 c-fos 阳性细胞数(35.00±6 28)明显高于辣椒素胃电起博组(13.80±4.21),P<0.01;辣椒素胃电起搏组 DMV 中 c-fos 阳性细胞数与辣椒素对照组(9.20±2.38)和于术对照组(8.20±2.1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胃电起搏可调控胃肌电慢波活动,迷走神经可能参与这种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1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参数1.1心脏起搏术语(1)S波:为刺激仪发放的电脉冲形成,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波。(2)起搏P波:有效起搏后的心房激动波,与S波密切相关,如S波后无P波表示该次电脉冲起搏无效(心房处于有效不应期时例外)。(3)起搏QRS波群:心房起搏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或房室旁道顺传形成的心室激动波,形态应与窦性激动一致。形态异常时,要根据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注意房室传导关系和QRS形态。(4)S_1引起的P波、QRS波群称为P_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CEP)的正常值及波形特征。 方法检查者将刺激电极经肛置入受试者直肠内,在头顶部Cz点放置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前额部Fz点,使用英国Oxford公司肌电诱发电位仪采样分析。 结果所有检测对象均记录有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各波参数范围分别是:P1波潜伏期(45.55±3.26)ms,N1波(101.71±15.71)ms,P2波(198.35±27.70)ms,P1/N1波幅(5.62±1.58)μV,N1/P2波幅(8.26±2.48)μV。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在性别、年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分组、性别后,波幅随BMI增加而降低,BMI每增加1 kg/m2,P1/N1波幅平均下降0.234 μV(P=0.011),N1/P2波幅平均下降0.320 μV(P=0.027)。 结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直肠到大脑皮层感觉神经通路的方法。本研究对了解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脑肠互动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的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供后续临床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诱发电位(EP)变化特点以及其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3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2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分别行EEG、BEAM、EP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梅毒组EEG广泛性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P<0.05),而局限性异常率明显低于腔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BEAM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改变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EP各成分波峰潜伏期(PL)及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但神经梅毒的EP异常率缺乏诊断价值,而EP可以作为判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交感神经及肌间神经丛在电刺激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确定胃电起博的神经机制和作用环节,为今后起搏器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5只。全部大鼠植入浆膜电极,电刺激组大鼠行胃电刺激至胃慢波被完全控制。植入电极组不行电刺激。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和脊髓后角C fos蛋白表达。结果电刺激组大鼠胃慢波全部被完全控制,所需能量为2 70±80 .6ms ,2mA。2组大鼠脊髓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均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而后角浅层均见散在C fos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植入电极组胃窦肌间神经丛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电刺激组胃窦肌间神经丛可见C fos阳性神经元。结论适宜参数的胃电刺激可完全控制大鼠胃慢波。肌间神经丛参与胃电刺激调控胃慢波,而交感神经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PCI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电刺激组(35例)和假刺激组(35例);常规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10名).电刺激组应用经络开通治疗仪给予电刺激治疗20 min;假刺激组操作步骤同上,但不给予电刺激治疗,仅暗示患者正在进行治疗,持续20 min.2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应用脑血循环动力学检测仪(CVA)监测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和脑血管阻力变化.结果 电刺激组患者主观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与假刺激组相比,其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1),脑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明显缓解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PCI患者症状,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并降低脑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16.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需要发放多种方式的刺激脉冲及同步记录体表与食管导联心电图,连贯地仔细分析电生理检查全过程的体表和食管导联心电图改变,从而获得心脏各部位电生理参数。与分析体表心电图一样,可根据刺激波与心电图各间期及波形变化这些特点,仔细分析记录结果并做出心脏电生理诊断。1分析方法电脉冲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刺激波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6岁。因发作性心动过速10余年,加剧1月入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图略)。术前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图1A)示S1S1分级递增100次/min刺激,除第12次S波外均稳定起搏心房。第1-4个QRS波群正常,S—R间期180ms。第5-7个QRS波群逐渐形成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起始可见δ波。第8个QRS波群起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6波明显,自第5个S波起S—δ间期保持200ms不变。第11个QRS波群后可见一P^-波,并引起一次逆向性房室折返,使第12个S波未能起搏心房。因第12个QRS波群提前发生,其后2个QRS波群恢复正常。S1S1分级递增刺激从110—190次/min时,QRS波群均呈上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图略)。分级递增刺激210次/min(图1B)时,从第2个S波起其后QRS波群突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S—δ间期从220ms逐渐延长至300ms,第10个S波未下传,表现出文氏型传导。220次/min刺激(图1C)时出现2:1房室传导,QRS波群仍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S—δ间期长达260ms。在S1S2程控期前刺激时,旁道还表现递减性传导特征(图2)。S1S1分级递增160次/min时,诱发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动过速(图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电刺激(GES)对大鼠海马CA1区胃扩张(GD)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脑内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胃动素(MTL)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GES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鼠58只,采用细胞外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方法,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根据神经元对胃扩张刺激反应的不同,分为胃扩张兴奋性神经元(GD-E)和胃扩张抑制性神经元(GD-I).观察3组不同参数的胃电刺激(GES-A,GES-B和GES-C)对CA1区内GD-E和GD-I放电频率的影响:GES-A(6 mA,0-3 ms,40 Hz,2 s-on,3 S-off)为标准参数;GES-B的串刺激波宽增至3 ms;GES-C的串刺激频率减少至20 Hz,其他参数均同GES-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电刺激对大鼠不同脑区MTL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胃电刺激2 h对大鼠海马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CA1区记录的87个神经元中有79个神经元(90.8%)对胃扩张刺激(GD,3-5 mL,10-30 s)有反应,其中40个(50.6%)为GD-E神经元,39个(49.4%)为GD-I神经元.GES-A,-B,-C分别兴奋了62.5%,100%和62.3%的GD-E神经元,GES-B对GD-E神经元的作用明显强于GES-C (神经元兴奋率GES-B 100%vs GES-C 62.3%,P<0.05).在GD-I神经元中有63.6%,85.7%和50%的GD-I神经元分别被GES-A,-B和-C所兴奋,其中GES-C的兴奋作用较弱(P=0.041,vs GES-A:P=0.021,vs GES-B).GES-A刺激胃窦部2h,下丘脑(48.93±6.98 fmol/mg vs 96.23±12.93 fmol/mg,P<0.01)、中脑(30.96±4.86 fmol/mg vs 53.17±8.96 fmol/mg,P<0.05)、延脑(46.27±7.83 fmol/mg vs 73.86±9.37 fmol/mg,P<0.05)和海马(32.23±6.51 fmol/mg vs 62.72±10.07 fmol/mg,P<0.05)中MTL免疫反应物(MTL-IR)的含量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但脑桥内MTL-IR的含量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海马CA1区(16.75±0.91 cells/mm~2 vs 20.46±1.30 cells/mm~2,P<0.05)和CA2-3区(14.91±1.17 cells/mm★★★2 vs 18.73±1.10 cells/mm~2,P<0.05)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结论:GES可兴奋海马CA1区内胃扩张反应性神经元,电刺激作用的强弱与GES刺激的频率和单个电刺激的持续时间有关;脑内MTL和海马内nNOS可能参与了GES的中枢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电刺激小脑顶核(FN)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缩小梗塞体积,而不伴随脑代谢率的改变。提示对脑缺血可能有益。对电刺激FN可以改善实验性脑缺血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缺血性脑损害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6岁。“频繁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10年 ,体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入院后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继往接收 2次射频导管消融术 ,包括心室面标测和心房间隔穿刺心房面标测消融均失败。局部麻醉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窦性心律时冠状静脉窦远端电极 (CS1- 2 )记录到 A波之后的旁路电位 ,旁路电位与 V波之间有一段时间距离 ,V波无提前 (附图 ) ,心房程序刺激 A波之后的旁路电位持续存在 ,而 V波无提前 ,体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心室程序刺激旁路逆传时冠状静脉窦远端电极可以记录到V波和 A波之间的旁路电位 ,无逆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