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临床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权威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统计其病理分型,分析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19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活动性炎以气虚质、湿热质为主,萎缩以阴虚质、血瘀质为主,肠上皮化生以湿热质、气郁质为主,而不典型增生则以气郁质、阴虚质为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 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4.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抽样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依靠中医望闻问切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分析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26例,脾胃湿热型29例,脾胃虚寒型37例,胃阴不足型25例,胃络瘀血型3例。胃络瘀血型例数太少,故不参与组间比较。肝胃不和型中男女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男女比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胃镜表现伴增生、伴糜烂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同证型的单纯性、伴出血、伴胆汁反流、伴肥厚所占比例(P均<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关联,合理运用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有助于帮助临床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5)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辨证突出一个"痛"字。用药忌过度"消炎",过用清热解毒药物而伤胃气。临证所见,由于心理抑郁或者情绪急躁,而引起胆汁反流表现者屡见不鲜,每用疏肝解郁配合心理疏导调理好转。临证三焦兼顾,整体治疗;轻清发散,通降并施。  相似文献   

9.
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发展近况,选取四个临床较多的证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来论述本病的治疗进展,提出需要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后统一分型标准,并确立相应的疗效判断标准以避免临床疗效判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实辨证,并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37.50%)(P〈0.05)。虚证之Hp感染率明显高于实证(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实证所占比例高于虚证,两证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虚证H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蒙中医结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急性期常伴有出血,也可伴溃疡。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进食后加重、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恶心欲吐为主。糜烂性胃炎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胃黏膜保护功能减弱及胃酸一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是基本因素。胃酸一蛋白酶的分泌直接影响胃黏膜的糜烂程度。这些属于蒙医的"宝日"病范畴。系胃肠"宝日"病。"宝日"病严重时胃黏膜糜烂、出血、穿孔、癌变甚至危及生命,是难以治愈的消化系统疑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组采用中医四君子汤加味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胃必治2片,每日3次。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较好,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组采用中医四君子汤加味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胃必治2片,每日3次。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LGC)。CAG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不外乎因虚致实,本虚标实。邓铁涛教授  相似文献   

15.
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37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中医辨证分型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胃气滞型占49.2%,脾胃虚寒型占22%,瘀阻胃络型占16.7%,胃热炽盛型占5.9%,胃阴亏虚型占3.8%,寒邪犯胃型占2.4%。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治疗宜以理脾胃、疏肝木同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胃黏膜微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对2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分析,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E)下观察胃小凹形态并分型,分析体质分布特点及体质与胃小凹形态的相关性。结果:2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湿热质、气虚质分布最多,其次为气郁质、阳虚质。观察不同体质之间胃小凹形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湿热质、气郁质以E型为主,阴虚质以D型为主,气虚质、阳虚质以C型为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不同体质之间胃小凹形态分布特点不同,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西医检查项目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10例门诊及住院CA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活栓作出病理诊断,同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CAG患者性别与辨证分型元相关性(P>0.05);患者的年龄与辨证分型无相关(P>0.05)但总体上偏于中老年者多见;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有相关性(P<0.05),脾胃湿热型的HP感染率达100%;CAG、CAG CSG肠上皮化生(IM),出现率总体上与辨证分型有差剐(P<0.05),异型增生(ATP)出现率总体上与辨证分型无差别(P>0.05),需进一步研究.结论:CAG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使其诊断更臻完善、辨证更全面、准确,疗效更理想,为中医辨证施治开创新思路、增填新内容.也符合现代循症医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霜  曾润清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1-122
<正>隆起糜烂性胃炎(erosive gastritis protuberance,EGP),又名疣状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糜烂呈特征性脐窝样凹陷,多数分布于胃窦部,少数可分布于整个胃,组织学显示中心糜烂处覆有渗出物,常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甚至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泛酸和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1]。西医治疗一般采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抗幽门螺旋  相似文献   

19.
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守建 《江苏中医》1997,18(12):16-16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却有一系列与CAG有关的病证记载。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CAG从古至今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古今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