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间断咳嗽10年,发热6 d,加重伴咳痰3 d”于2021年10月15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双肺肺炎、肺部真菌病?入院后于10月17日给予伏立康唑(200 mg,q 12 h,ivgtt)抗真菌治疗,用药后第9天夜间出现肉眼血尿、急性尿潴留,行导尿治疗,测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为12.00μg·mL-1,尿隐血(3+),尿红细胞693.00个·μL-1,考虑为伏立康唑引起的不良反应,遂停用伏立康唑。停药后第2天尿液转为黄色,第3天复查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7.73μg·mL-1,尿隐血(2+),尿红细胞48.00个·μL-1;停药后第10天复查尿常规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C反应蛋白(CRP)研究不同炎症程度对伏立康唑代谢及外周血谷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测定伏立康唑(VCZ)谷浓度、伏立康唑N-氧化(N-oxide VCZ)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156名患者纳入分析。结果:在3组患者体质量标准化剂量无差异(P=0.477)情况下,重度炎症组(CRP≥100mg·L-1,n=27)患者VCZ谷浓度(4.60±2.10mg·d-1)明显高于中度炎症组(40-1,n=37)患者VCZ谷浓度(3.10±1.43mg·L-1)和轻度炎症组(CRP≤40mg·L-1,n=92)患者VCZ谷浓度(2.66±1.72mg·L-1)(P=0.000)。重度炎症组N-oxide VCZ/VCZ(0.38±0.25)明显低于中度(0.64±0.41)和轻度(1.17±1.66)炎症组(P=0.009)。156名患者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而重度炎症组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结论:重度炎症抑制伏立康唑代谢,升高增加稳态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期间需要密切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伏立康唑开展血药浓度监测(TDM)的结果进行分析,阐明TDM对伏立康唑合理用药的必要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伏立康唑TDM的结果,从性别、年龄、剂量与浓度相关性,浓度分布情况以及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其中<1.0 μg·mL-1有12例,1.0~2.0 μg·mL-1有15例,2.0~5.5 μg·mL-1有25例,>5.5 μg·mL-1有9例;剂量与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72);老年组(>60岁)vs非老年组(<60岁)(P=0.19)、男性组vs.女性组(P=0.27)。当联用PPIs时,随着PPIs对CYP2C19抑制程度的增加,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大部分患者使用后浓度不在治疗窗范围内。开展伏立康唑TDM有利于提高临床效应和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及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桨样品经乙酸乙酯-正己烷(75∶25)萃取,选择卡马西平为内标,氮吹浓缩、复溶后采用HPLC分析。ZORBAX SB-C18柱反相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醋酸铵缓冲液(25 mmol·L-1 CH_3COONH_4,CH_3COOH调pH值至4.5)=20∶32∶48(V/V/V),检测波长26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伊马替尼、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0~5.00μg·mL-1和0.10~6.00μg·mL-1,两者的线性均良好(r分别为0.998和0.999),最低定量下限均为0.10μg·mL-1。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9.21%,71.23%,73.53%和76.23%,78.12%,79.34%,二者批内RSD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满足同时检测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肺部真菌感染老年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从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情况、伏立康唑及合并用药情况和肝、肾功能等临床数据,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结果:214名住院患者425例次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中,<1 mg·L-1、1~5 mg·L-1、>5 mg·L-1分别占16.0%、71.3%、12.7%。使用伏立康唑400 mg·d-1和300 mg·d-1,年龄≥70岁患者平均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年龄<70岁患者[(4.05±2.24) mg·L-1 vs. (3.24±2.10) mg·L-1,P=0.02][(3.28±2.03) mg·L-1 vs. (2.60±1.56) mg·L-1,P=0.04]。同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高于未用患者[(3.41±2.15) mg·L-1 vs. (2.92±1.81) mg·L-1,P=0.03]。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者[(3.75±2.28) mg·L-1 vs. (2.72±1.83) mg·L-1, P=0.00],年龄≥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谷浓度更高,为(4.44±2.25) mg·L-1。结论:伏立康唑浓度个体差异性大,年龄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影响其血药浓度,需要开展伏立康唑浓度监测;建议年龄≥70岁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为300 mg·d-1。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探讨安全有效的伏立康唑临床精准合理应用策略。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方法动态检测64例患者,共103份血液标本伏立康唑的药物谷浓度;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药物浓度与患者临床反应的相关性。结果:(1)使用推荐剂量的伏立康唑治疗后,39/64例(61%)患者谷浓度在1.5~5.5 μg·mL-1,中位数为2.62(1.53~5.33)μg·mL-1;18/64例(28%)患者的谷浓度<1.5 μg·mL-1,中位数为0.975(0.16~1.49)μg·mL-1;7/64例(11%)患者谷浓度>5.5 μg·mL-1,中位数为6.03(5.58~9.38)μg·mL-1。(2)谷浓度<1.5 μg·mL-1的患者与谷浓度≥ 1.5 μg·mL-1的患者治疗无效的比率分别为61%和33%。谷浓度低者较谷浓度高者治疗无效的比率更高,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对11/18例谷浓度<1.5 μg·mL-1且治疗无效的患者调整剂量后,患者谷浓度均增加至1.5 μg·mL-1以上,且疗效获得改善。(3)64例患者中21例(33%)发生不良反应,谷浓度>5.5 μg·mL-1的患者与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28%。谷浓度高者较谷浓度低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中9例在伏立康唑减量后消失,7例未调整剂量对症处理后好转,5例因不良反应较重停药。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较大,根据动态监测患者血药谷浓度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有益于推进抗真菌治疗的精准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血浆白蛋白(Alb)对丙戊酸钠(VPA)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3月使用VPA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564例患者,血浆Alb<35 g·L-1为试验组,≥35 g·L-1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及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等信息,比较VPA血药浓度、剂量校正浓度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Alb含量对低血浆Alb患者VPA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VPA平均血药浓度为(77.40±28.47)和(67.14±29.33)μg·mL-1,平均剂量校正浓度为(7.92±2.69)·10-2和(6.99±2.43)·10-2μg·mL-1·mg-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7.05%和10.46%,在低血浆Alb患者中,Alb重度降低组和中度降低组VPA浓度显著高于轻度降低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浆Alb患者VPA浓度及肝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血药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异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患者使用的维持剂量有减半维持剂量(A组)和标准维持剂量(B组),采用HPLC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收集伏立康唑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伏立康唑Cmin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监测了53例肝硬化病患者的74个血药浓度。A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4.02±1.94)μg·mL-1,B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6.89±4.57)μg·mL-1。其中A组中有30.8%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B组有63.4%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中伏立康唑Cmin与白蛋白值、INR值、合并使用肝毒性药物和CYP2C19抑制剂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对B组血药浓度有影响的因素。伏立康唑在A组和B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和38.9%。结论:减半维持剂量在肝硬化患者中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肝硬化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从而保证伏立康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测定在治疗和预防新疆维吾尔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T)高危患儿真菌感染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采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患儿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 结果:9例患儿的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0.5 μg·mL-1,26 例伏立康唑谷浓度>6 μg·mL-1。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与患儿的年龄存在显著相关性(F=2.671,P<0.05)。静脉途径给药患儿的伏立康唑浓度剂量比结果显著高于口服途径给药的患儿(t=-2.330,P<0.05)。伏立康唑在超快代谢型患儿中的血浆谷浓度显著低于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正常代谢型患儿[(1.84±1.47),(4.21±12.26),(2.75±1.91),(3.60±2.13) μg·mL-1;P<0.05]。使用伏立康唑后,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前水平(P<0.05)。结论:通过监测伏立康唑血浆谷浓度并联合CYP2C19基因多态性来共同指导异基因HSCT高危患儿使用伏立康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否与浓度有相关性,并确定造成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记录其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值及其他临床指标,按设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良反应(ADR)组49例,对照组74例。分析两组患者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值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发生ADR的浓度折点。结果 ADR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替加环素剂量、疗程等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谷浓度(Cmin)、峰浓度(Cmax)和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通过ROC曲线得到替加环素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折点为Cmin=0.775μg·mL-1,AUC0-24 h=28.38μg·h·mL-1。结论 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临床在应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替雷利珠单抗的血药浓度与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方法 选择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药浓度。观察患者治疗期间irAE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血药浓度与irAEs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收集患者的诊疗资料,分析其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纳入分析的50例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有34例发生了irAEs,发生率为68%,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皮疹、肝功能功损害等。发生irAEs组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16.69μg·mL-1显著高于未发生irAEs组的8.41μg·mL-1,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20.98μg·mL-1显著高于未发生组的11.04μg·mL-1,发生肝功能损伤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23.47μg·mL-1显著高于未发生组的12.06μg·mL-1,在统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贝达喹啉人体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并应用。方法:血浆样本以舍曲林为内标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C18色谱柱甲醇-10 mmol·L-1甲酸铵溶液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正离化,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定量测定贝达喹啉和舍曲林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555.2→229.0和m/z 306.2→159.0。结果:贝达喹啉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10~3.0μg·mL-1(r=0.9995),定量下限为0.010μg·mL-1;方法经验证符合生物样本分析要求。用于6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贝达喹啉治疗血药浓度监测,患者在治疗第7天血浆中贝达喹啉血药峰浓度Cmax为(3.48±0.70)μg·mL-1,峰时间tmax为(5.33±1.03)h,半衰期t1/2为(18.73±6.39)h;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last为(50.16±9.74)μg·h·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维奈托克、伏立康唑、阿糖胞苷的药物浓度,拟应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生物样本的测定。方法 用蛋白沉淀法进行血浆样本前处理,Kinetex C18液相色谱柱(2.1 mm×50.0 mm, 2.6μm),A相为3 mmol·L-1甲酸铵+0.1%甲酸水溶液,B相为0.1%甲酸的甲醇溶液,流速0.3 mL·min-1,梯度洗脱;在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监测维奈托克m/z 868.3→636.2和navitoclax m/z 974.4→742.4、伏立康唑m/z 350.2→281.1和氟康唑m/z 307.1→238.3、阿糖胞苷m/z 244.1→112.1和阿昔洛韦m/z 226.1→152.0。结果 该方法中维奈托克、阿糖胞苷、伏立康唑分别在2~5 000 ng·mL-1、2~2 000 ng·mL-1、5~2 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分别为2 ng·mL-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的参考区间,并探讨血药浓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规律服用左乙拉西坦不少于3个月的0~14岁门诊及住院的332例患儿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左乙拉西坦的血药浓度,分析单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及不同性别对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数据分析显示,单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的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40(5.90~12.50)μg·mL-1,女性为7.73(5.59~10.42)μg·mL-1;联合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57(6.82~12.90)μg·ml-1,女性为7.62(5.84~10.40)μg·mL-1;总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06(5.22~12.40)μg·mL-1,女性为7.73(5.41~11.20)μg·mL-1,单用药组与总用药组不同性别间血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总样本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参考区间为2.5~24μg·mL-1。结论儿童抗癫痫治疗时血药浓度与剂量存在相关性;而性别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后续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海峡药学》2022,(8):76-77
目的 对我院危重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万古霉素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全面讨论分析,并以此作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从药库管理系统中调取2016~2021年我院重症医学科危重呼吸系统感染对万古霉素的使用数据,把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分为低谷浓度组(A组浓度≤20μg·mL-1)和高谷浓度组(B组浓度>20μg·mL-1),对两者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谷浓度的临床有效率是69.41%,低谷浓度的临床有效率是66.67%,二者相差较小,但高谷浓度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均大于低谷浓度,为避免耐药性的发生,谷浓度尽量保持在10μg·mL-1以上。结论 我院重症ICU危重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时,血药浓度控制在10~20μg·mL-1较为适宜,且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在控制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寻晓庆  彭玲玲 《中国药物警戒》2022,(9):1027-1029+1039
目的 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丙戊酸钠(VPA)治疗癫痫患儿的作用,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某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258例单药使用丙戊酸治疗的癫痫患儿,收集个人资料、记录VPA血药浓度、药物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种因素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159例(61.63%)在50~100μg·mL-1范围,90例(34.88%)血药浓度<50μg·mL-1,9例(3.45%)血药浓度>100μg·mL-1。血药浓度> 100μg·mL-1中有效率最高(100%),与<50μg·mL-1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血药浓度>100μg·mL-1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69.39%),与其他血药浓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剂型、剂量、白蛋白对VPA血药浓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患者在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期间,ABC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伏立康唑体内代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以“伏立康唑”、“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B1”或“ABCB1”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Voriconazole”、“ABCB1”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国内外报道的ABCB1(c.3435C>T,rs1045642)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伏立康唑体内代谢的病例,筛选并总结分析病例资料。结果 本院报道的病例,当伏立康唑维持剂量为200 mg(4.26 mg·kg-1)静滴时,初始谷浓度为0.25μg·mL-1。经多次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同时进行ABCB1及CYP2C19基因测序,将维持剂量提高到300 mg(6.38 mg·kg-1)静滴或350 mg(7.45 mg·kg-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替考拉宁的药动学差异与药效学评价。方法 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19年8月诊断为MRSA肺部感染患者50例,治疗前下呼吸道痰液标本培养提示为MRSA感染并对替考拉宁敏感。所有患者予静脉输注替考拉宁,前3剂400 mg,每12 h给药1次,维持剂量400 mg每24 h给药1次。将达到稳态后第5次给药前测得Cmin≤10μg·mL-1的患者维持剂量方案更改为600 mg qd。注射用替考拉宁400 mg或600 mg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时间为30 min,疗程为14~21 d。按规定时间采集静脉血2 mL,采用HPLC检测血药浓度,使用DAS 3.0软件处理,求出各例患者的药动学参数。将达稳态后第5次给药前测得Cmin>10μg·mL-1的药动学参数设为A;对于Cmin≤10μg·mL-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肥胖人群伏立康唑的最佳给药方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5年3月Pub Med、Em 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比较肥胖人群不同给药方案或比较肥胖人群与非肥胖人群相应结局指标的文献。结果共纳入3篇队列研究,共237例。几种基于体重给药方案的肥胖患者和非肥胖患者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研究报道感染治疗有效率。对于目标浓度达标率,基于调整体重(Adj BW)组显著高于基于实际体重(ABW)组和非肥胖人群组;对于随机血药浓度,在静脉给药时,实际体重(ABW)组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组(6.4 vs 2.8μg·m L-1);对于血药谷浓度,实际体重(ABW)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组(MD=2.70μg·m L-1)、基于理想体重(IBW)组(MD=2.25μg·m L-1)和调整体重(Adj BW)(MD=2.90μg·m L-1)。结论对于肥胖患者,推荐用基于调整体重(Adj BW)或理想体重(IBW)伏立康唑给药方案,并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