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托法替布在治疗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老年性RA患者9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甲氨蝶呤组(MTX组)和托法替布组(TOF组), 每组45例。MTX组患者主要以MTX每周1次、每次10 mg剂量治疗, TOF组患者主要以托法替布每天2次、每次5 mg剂量治疗,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1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疗效主要终点为第12周时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定义的疾病缓解50%(ACR50)的应答率。次要终点包括第12周的ACR20/70应答率、达标治疗患者的比例[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红细胞沉降率(ESR)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ESR)、基于C反应蛋白(CRP)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CRP)、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以及患者报告结局(PRO)[包括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分(VAS)和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较基线改变情况]。安全性评估指标包括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  相似文献   

2.
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托法替布治疗的18例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内镜疗效评估结果, 结果显示18例ASUC患者中, 12例有效、6例无效, 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为2.5 d(2.0 d, 3.0 d);6例患者未行内镜疗效评估, 余12例ASUC患者中, 内镜下应答8例、内镜下缓解6例。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 其中2例复发, 5例发生不良反应,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托法替布持续治疗8例, 其中6例维持缓解。本研究结果提示托法替布是ASUC患者控制疾病活动安全、有效的潜力药物。  相似文献   

3.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二者发生在同一患者并不常见, 22种疾病均可出现皮疹和关节症状, 这为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挑战, 本文介绍了1例托法替布成功治疗的系SLE合并难治性银屑病皮疹患者, 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尽管普遍认知银屑病关节炎(PsA)可以与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存在,但相关病例报道很少,本文对PsA合并RA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sA队列(PKUFHP)中合并RA的患者,同时文献检索既往相关报道的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KUFHP队列453例PsA患者中明确诊断为PsA合并RA患者5例,初诊时均处于中-高疾病活动度,超声下均有明确的滑膜炎及附着点炎表现,经单纯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仅2例患者达到最低疾病活动度/缓解,1例加用靶向药物治疗后达标,1例先后尝试多种生物制剂和托法替布治疗病情仍未得到充分控制。既往文献中PsA合并RA病例报道仅5例,其中4例临床资料相对完整。所有9例患者均有外周关节受累,2例有中轴受累;7例有甲病,6例有附着点炎,1例有指炎;所有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或)抗瓜氨酸化肽/蛋白抗体阳性,6例以银屑病皮损为首发表现。结论 RA与PsA可以合并存在,这类患者的病变可能较单纯PsA或RA更复杂更重、治疗效果似乎更差,除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外,肌骨超声检查对于发现两种关节炎的典型特征有帮助,临床上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开发,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案有了更多选择。由于单一生物制剂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 联合治疗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 关于维得利珠单抗(VDZ)联合托法替布的研究较少, 且均集中于西方国家。现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VDZ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的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诊疗经过,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轴型PsA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慢性炎性疾病, 有其独特的临床和遗传特征, 尚没有明确定义, 大部分PsA的研究仅围绕外周型关节炎展开, 中轴型提及较少。目前传统合成DMARDs已被认为对中轴型PsA无效, 生物制剂DMARDs及靶向合成DMARDs靶向治疗可作为新选择, 本文将近年来中轴型PsA的靶向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全排除或极少纳入存在发病前残疾的患者, 阿替普酶在该患者人群中的获益尚不确定。因此,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Beland等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 以探讨溶栓治疗在发病前残疾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中检测Dicer mRNA的表达,分析Dicer mRNA表达及与PsA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Dicer在P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分离30例Ps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s中Dicer mRNA的表达。通过DAPSA评估Ps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通过细胞转染和刺激研究Dicer在PBMCs中的生物功能。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Dicer对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IL-6表达的影响。结果 PsA患者PBMCs中Dicer mRNA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 4),PsA患者PBMCs中的Dicer mRNA表达水平与PsA患者的DAPSA评分呈负相关(r=-0.518 1,P=0.003 4)。LPS刺激后,PsA患者PBMCs可以分泌更高水平的TNF-ɑ和IL-6,转染Dicer小干扰RNA的PBMCs亦可以升高TNF-ɑ和IL-6蛋白表达。结论 Dicer mRNA在PsA患者中表达降低。Dicer mRNA表达与PsA疾病的活动相关,可以作为PsA活动性指...  相似文献   

9.
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性骨骼肌肉疾病。疾病的异质性、复杂性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和评估组(GRAPPA)的创始任务之一是基于最佳科学证据, 开发并持续更新PsA患者的最佳治疗建议。其最初的建议发布于2009年, 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之后, 自2015年发布GRAPPA治疗建议的第2版以来, PsA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使临床医生了解这些进展, 2019年GRAPPA再次开始启动新指南更新工作, 并于2022年6月在线发表于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杂志[1]。本文将对新版指南进行详细介绍及解读。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组被认知为人类的"第二基因",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储存池。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被打破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的变化与PsA的发病相关, 肠道微生物组与PsA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存在广泛的联系, 进一步揭示两者间的关联有望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将肠道微生物组与PsA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东  孟逸萍  王亿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36-1937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噻托溴胺与沙美特罗替卡松对老年人群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COPD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吸入噻托溴胺与沙美特罗替卡松,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FEV1,FVC以及IC,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吸入噻托溴胺与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重度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在肺功能改善及临床症状缓解方面较单一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有进一步获益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托法替布(tofacitinib,TOF)治疗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5例使用托法替布治疗难治性白塞病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联合应用托法替布前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种类和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影像学变化。结果5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8±13.0)岁,中位病程72(60,264)月。大血管受累3例,均有多发动脉狭窄和闭塞,2例同时存在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静脉血栓;主动脉和心瓣膜受累2例,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均有血管介入/心脏瓣膜手术史,其中3例有多次手术史。使用托法替布前,5例患者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病情进展,新发大血管病变或术后并发症。联合应用托法替布5~10 mg/d,随访(10.6±7.7)个月,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新发血管病变,主动脉和瓣膜受累的2例患者病情平稳,心功能恢复。炎症指标显著下降,ESR由21(7,101)mm/h降至5(1,11)mm/h(P=0.028),hsCRP由21(1.24,67)mg/L降至0.5(0.32,1.3)mg/L(P=0.018)。泼尼松剂量由8.5(5~10)mg/d减至6.5(2.5~10)mg/d,环磷酰胺均得以减量,4例实现托法替布减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难治性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的白塞病,联合使用托法替布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激素用量,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贾阳  张琳  彭昭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78-2079
目的 旨在分析吉非替尼与托瑞米芬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癌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吉非替尼与托瑞米芬.结果 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有效率高于托瑞米芬,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吉非替尼能较托瑞米芬有效地治疗肺癌.  相似文献   

14.
PsA是一种影响皮肤和关节,并有相关的关节外表现和合并症的免疫炎性疾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并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关于传统、生物和靶向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在PsA的治疗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及治疗策略在Ps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是一种影响肌肉和肌肉外组织器官的自身免疫病。间质性肺病(ILD)是IIMs的主要肌肉外受累表现, 与PM、DM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病死率增加相关。最近的研究强调了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的重要性, 特别是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和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抗体。由于抗MDA5抗体的存在是预后较差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对于抗MDA5抗体阳性DM/CADM合并ILD(DM/CADM-ILD)患者, 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GC)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联合治疗。尤其是快速进展性DM/CADM-ILD患者, 需要立即联合应用GC、CNIs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IVCY)免疫抑制治疗。对难治性ILD患者可加用利妥昔单抗、托法替尼和血浆交换。抗ARS抗体阳性的ILD患者虽然对GC治疗反应更好, 但更易复发, 因此, 往往需要联合GC和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治疗, 以实现良好的长期控制。最近有一些关于PM/DM/CADM合并ILD(PM/DM/CADM-ILD)治疗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奥西替尼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老年晚期肺腺癌人群中二线及以上治疗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65岁及以上的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 基线检测存在EGFR基因突变, 一线应用一代或二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药物治疗疾病进展后, 在二线或后线应用奥西替尼治疗。结果患者中位年龄72岁。应用奥西替尼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3个月, 95%CI(10.8~15.2)个月。其中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etion, 19del)的患者应用奥西替尼的PFS优于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患者(12和24个月, P=0.028)。在EGFR耐药突变T790M阳性(T790M+)的患者中, 19del合并T790M+(19del/T790M+)的患者的PFS优于L858R合并T790M+(L858R/T790M+)的患者(10和28个月, P=0.029)。奥西替尼治疗耐药后有43.8%的患者存在脑或脑膜进展。奥西替尼耐药后治疗最常应用的药物为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奥西替尼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31.4%)、皮肤干燥伴瘙痒(2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联用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Ovid、CNKI、VIP、CBM、万方等数据库内有关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联用噻托溴铵,简称联合用药,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或单用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COPD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其中33篇为中文,2篇为英文,合计2 84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用药对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优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除尚不能确定联合用药在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优于单用噻托溴铵外,在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优于单用噻托溴铵。联合用药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没有加重不良反应的损害程度。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联用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COP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一种临床异质性强的炎性骨关节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针对银屑病关节炎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其中MHC区域相关基因早已得到公认,同时在MHC区域外同样发现了大量PsA相关基因。得益于GWAS技术推广,更多易感基因/位点得到进一步确认。其中PsA特异性基因HLA-B、IL-13、IL-23R、PTPN22可能有助于从银屑病患者中更早识别出潜在PsA,基因多态性也有助于指导治疗药物的选择,本文就MHC区域、非MHC区域PsA相关易感基因、以及针对PsA进行的GWAS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银屑病关节炎( PsA)患者体内破骨细胞和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系统的水平与骨质破坏的关系.方法 分离41例PsA患者、20例骨关节炎患者及24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破骨细胞,采用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进行鉴定.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中的骨保护素和RANKL的水平,同时收集PsA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线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sA组的破骨细胞数目[(17.7±4.8)个,视野]明显多于骨关节炎组[(6.5±1.6)个,视野]和健康对照组[(6.4±1.6)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组的RANKL水平[(178±38) pg/ml]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 32±4) pg/ml]和健康对照组[(67±1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骨质破坏的PsA组相比较,破骨细胞和RANKL的水平在有骨质破坏的PsA组中明显增高[(17.6±0.9)个/视野与(7.9±1.3)个/视野和(199±72) pg/ml与(128±4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患者的影像学评分和破骨细胞、RANKL的水平呈正相关(r=0.83,0.76;P<0.05).结论 PsA患者外周血中的破骨细胞数目和RANKL水平显著升高,PsA患者体内的破骨细胞和RANKL水平升高与骨质破坏相关密切,提示破骨细胞及RANKL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骨质破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临床一线长期从事乙型肝炎诊疗的专科医师, 我们亲身经历了乙型肝炎治疗理念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对症治疗"进展至"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 从单一的普通干扰素发展到多种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特别是高效、高耐药屏障的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和艾米替诺福韦(TMF)等核苷(酸)类似物的广泛应用, HBV抑制的疗效满意, 大多数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肝功能持续正常, 肝纤维化逆转者亦屡见不鲜, 发展至肝癌的患者显著减少。即使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抗病毒治疗后的预后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