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个性脉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薛  滕晶 《中医研究》2011,24(5):3-4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精神、生理及心理活动的认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与其分藏于五脏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五神能够调控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而历来人们对五神的研究只是停留在  相似文献   

2.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识,脑神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既可化生水谷精微为神识机能提供物质基础,又可调达脏腑升降气机以保证正常的神志活动,共同构成“脾(胃)-脑”神识系统。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脾(胃)-脑相关理论确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提供客观依据,亦为中医脑病的临床诊疗构建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北京中医》2013,(10):769-770
通过对有关“神”的文字学、哲学以及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和视野对其本意进行深刻的探讨,发现中医神的理念既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有其功能表现,是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其分属五脏,心主神志、统领魂魄。魂、魄是神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正>“形神学说”是历代哲学家及医学家所广泛论及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对“形神一体”理论的论述将形神观与医学完美融合。“形”乃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及循行全身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志、意、思、虑、智等各种心理思维过程和喜、怒、忧、思、悲、恐、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7.
基于“玄府理论”“五神脏理论”基本理念框架,探讨玄府理论下的五神脏病因病机,阐述“五脏玄府开阖失常,五脏神失所藏”下的心神不藏、肺魄受扰、肝魂妄动、脾意难舍、肾志不平的具体病机表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中医精神类疾病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内经》“五神脏”理论,阐明“五神脏”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高度体现,通过对“五神脏”理论初步阐释,论述五神(魂、神、意、魄、志)损伤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认为从五神角度论治抑郁症突破了传统从肝郁论治的束缚,有利于从五神层面评定抑郁症并确定治疗靶点。临症当从形神一体观角度出发,辨虚实以精神内守,调情志以神气辅弼,施针灸以形气神调,法温阳以阴霾自散,从而以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中和状态,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神者,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所述情志活动主要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神”、“魂”、“魄”、“意”、“志”、“智”、“虑”,此外尚有“燥”、“烦”、“苦”、“乐”、“梦”等,形体物质是指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脉骨筋皮肌等有形之物。《内经》对这二者关系的论述,充满丰富的辩证思想,涉及了医学心理学、中医诊断学、治疗学、养生学以及精神病学。  相似文献   

11.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神”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亦是中医研究人体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五神”藏于五脏,反映了人类感知、记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神、魂、魄、意、志之间各自发挥其功能,对认知心理过程形成了明确的路径。语言、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属于中医“神”的范畴。本文从“五神”理论出发,对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为语言、记忆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五神”理论所反映的中医整体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很大的一致性,“五神”理论与心理过程现代研究相结合,为语言、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整合的研究思维指导,顺应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环球中医药》2020,13(9):1499-1502
中医“神明”与心、脑关系密切,目前对其认识争议较多。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对“神明”涵义,及与心、脑关系的论述,认为心藏“神”,为“神”之根,统领生命活动;脑主“明”,为“神”之用,主事生命活动;形成心-目-脑的“神”运行通路;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基于此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刺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神明”及与心、脑关系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神明”及与心脑关系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为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促进中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历代注家从杨上善到张志聪,多持"阴阳各从其类"等理论加以释证。今由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反淫》篇中魂和魄子主客对话形式所体现的魂魄二元观对比可知,《灵枢·本神》篇认为,形魄俱生无有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此与《左传·昭公七年》中子产解释厉鬼作祟一事时所表达的魂魄观有类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以《内经》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五藏所藏之神——神、魂、魄、意、志的实质、区别与联系,论述"心藏神"之"神"仅属于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情绪活动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了“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形神相印”理论;同时还认为心理、情绪的变化与脏腑的病理活动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灵枢·本神》篇所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中医心理学的“心身统一”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诊治方面,如《内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  相似文献   

19.
《灵枢·本神》关于神魂魄意志的定义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论述创立了中医神志学说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使中医在精神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方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且在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辨证方法和用药规律。在精神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的现代竞争社会 ,有必要重温其内容 ,挖掘其理论 ,发展其学说。1 神魂魄意志参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谓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此段内容为中医神志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