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乳腺ACC年龄分别为41、61和77岁,平均60岁。肿瘤最大径为2.5 cm、1.5 cm和3.5 cm。镜下: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可见3种结构模式: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性结构。例1,2肿瘤呈筛状和管状-小梁状分布,未见实性结构,其中例1伴有导管内钙化;例2局灶筛状结构区域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细胞侵犯神经;例3肿瘤大部分呈实性片状和巢状分布,伴有少量筛状和管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多灶坏死,核分裂象10个/10HPF,周围间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5/6、CK14、EGFR和CD117均(+),肌上皮细胞p63和SMA(+),而ER、PR和Her-2均(-),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10%和25%。结论乳腺ACC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例宫颈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复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单纯的腺样囊性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伴肉瘤。宫颈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4~99岁,但常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临床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可看到明确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圆形岛状或巢状生长,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筛状排列,由一层或两层肿瘤细胞形成小导管结构,有些筛孔内含有嗜酸性分泌物,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可与其他类型病变混合存在,如鳞状细胞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肉瘤等。临床HPV检查多呈阳性,可有p16阳性。随访,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现化疗中;另1例随诊1个月,目前无复发、转移。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多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16多呈阳性。具有高度侵袭性,治疗与普通型宫颈鳞状细胞癌相似,根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切除加放化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正乳腺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组织学上类似于涎腺起源的腺样囊性癌的非常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1%~([1]),ACC形态学具有异质性并组织结构模式多样化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或良性病变。现将对我院诊治的9例乳腺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宫颈ABC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常规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均伴高危HPV感染,其中1例表现为宫颈接触性出血,4例无症状,阴道镜及大体标本均未见明显肿块,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组织学类型:均为ABC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累及腺体;镜检:上皮下宫颈间质内见分化较好的基底样细胞呈小巢状、索状浸润性生长,癌巢周围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囊性腔隙,也可见鳞状或腺样分化,浸润深度1.0~6.9 mm;免疫表型:P63及P40在ABC中呈阳性表达,在鳞状分化的区域表达减弱,腺样分化的区域表达缺失,P16及Bcl-2在ABC中呈弥漫强阳性,Ki-67在基底样细胞区域表达低于鳞状分化的区域,随访:术后随访25~48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宫颈ABC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常伴宫颈HSIL及高危型HPV感染,预后良好,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口咽部腺样囊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咽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AC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ACC的组织学结构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型、实体型和条索型四种类型。免疫表型:CK(AE1/AE3)阳性,S-100蛋白阳性,肌上皮细胞SMA阳性。结论:口咽部腺样囊性癌局部侵袭性强,早期侵犯神经,复发率高,晚期易出现远处转移。诊断时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癌,涎腺导管癌相鉴别。治疗手术彻底切除加术后予以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复习9例肺类癌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9例患者年龄22~61岁,平均47岁。肺类癌分为典型类癌(TC)和非典型类癌(AC)两种。光镜下,TC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中等大小,圆形及卵圆形,异型性及核分裂不明显,一般无坏死;AC瘤细胞较TC多形,较小细胞肺癌大,癌巢中央可见灶状坏死,核分裂象较多;两种类型均呈菊形团样、梁状、巢状等排列。免疫组化:TTF-1(-/+),CK(+),vimentin(-);CD56、NSE、CgA和Syn(+),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肺类癌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该肿瘤诊断,其恶性度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具有基底细胞特征的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腺样囊性癌(ACC)及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4例ABC、1例ACC及3例BSCC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总结。结果 3种肿瘤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ABC为低级别癌,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因宫颈筛查细胞学异常就诊,因HSIL行宫颈锥切或子宫切除后意外发现,常呈宫颈浅表浸润,临床分期多为早期。ACC及BSCC为中、高级别癌,常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就诊,宫颈见到明显肿物,临床分期为中、晚期。3种病变可以共存,观察形态学特征并借助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鉴别诊断。随访8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宫颈ABC、ACC及BSCC少见,均是起源于储备细胞的肿瘤,在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方面有相似性,但治疗及预后不同,准确区分三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首先在涎腺肿瘤诊断中使用这一名称,后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也使用了腺样囊性癌这一名称。之后,在肺、支气管、消化道、皮肤、泪腺、外耳道、前列腺及女性生殖道等器官陆续有腺样囊性癌的报道。食管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发生于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疗过程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例确诊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的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化,同时结合文献总结鼻腔鼻窦肠型腺癌病理诊断要点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肉眼观肿瘤组织比较破碎,低倍镜下,坏死及肉芽组织背景中,癌组织大部分呈乳头状生长,部分呈腺样及不规则管状生长,偶见巢状区域;高倍镜下,癌细胞中度异型,胞质嗜酸,空泡状及杆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癌细胞弥漫表达CDX2、Villin,强弱不等表达CK20,少量弱表达SATB2,不表达CK7和MUC2、Ki-67增殖指数约70%。结论 鼻腔鼻窦肠型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鼻腔鼻窦的非唾液型腺癌,早期鼻内镜手术切除患者预后较好,乳头状亚型相对其他组织学亚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数据库及会诊数据库中诊断为宫颈腺样囊性癌病例共4例; 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组织标本进行检测,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  结果  4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平均年龄61.5岁, 多为绝经后妇女(3/4), 就诊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3/4), 肿瘤类型多为外生性肿物(3/4)。病理学特征方面, 3例患者表现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侵袭性鳞癌, 1例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单一组分; 腺样囊性癌的主要生长方式为筛状;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式支持其导管腺上皮及肌上皮两种组成成分:CK7在导管腺上皮中阳性表达, P63、SMA在肌上皮中阳性表达; 腺样囊性癌特征性标志物C-MYB在所有病例中均强阳性表达。3例患者完全切除子宫, 1例患者行宫颈锥切, 临床分期均为Ⅰ期; 术后均行放射治疗, 2例患者同时行化学治疗; 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25个月, 均为无病生存状态。  结论  宫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 常合并其他类型的宫颈肿瘤, 免疫组化表型与其他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相同, 但预后相对较差, 术后可辅以放疗及化疗, 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正>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临床少见。2012WHO将其归为乳腺浸润性癌的特殊亚型,具低度恶性。ACC形态学、免疫标记都类似涎腺肿瘤,其ER、PE、HER虽为三阴,但预后要好于三阴的浸润性乳腺癌。由于肿瘤组织形态的多样性,此病误诊率高,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对患者诊疗及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ACC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星形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方法对1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性,5岁。影像学特点为左颞顶叶边界清楚的囊实性结节。组织学示肿瘤细胞伴短粗胞质突起,放射状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假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异型性显著,瘤巨细胞及核分裂象可见,易见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GFAP和vimentin(+)。电镜下肿瘤细胞表面见微绒毛突起。完全手术切除后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22个月无复发。结论星形母细胞瘤是罕见、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组织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预后比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差,手术完全切除肿块是主要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1992至2002年收治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68例,其中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作者查阅有关报道,并结合文献,就鼻腔鼻窦ACC的临床表现、诊治、复发和预后等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肉瘤样未分化癌与伴有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2例胰腺未分化癌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性,65岁,镜下见肿瘤实性片状生长,由未分化肿瘤细胞和少量高分化导管腺癌组成,未分化区域肿瘤细胞失黏附性,核圆形或梭形,胞质中等,嗜伊红或嗜双色性,核分裂象多见,坏死明显。免疫组化示未分化区域:PCK(部分+)、VIM(弥漫+)、Ki-67(+,约40%)、P53(弥漫+,突变型),高分化导管腺癌区域:PCK(弥漫+)、EMA(弥漫+)、VIM(-)。例2,男性,43岁,镜下见肿瘤实性片状生长,由单核样细胞及丰富的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组成,组织学形态似骨巨细胞瘤,免疫组化示单核样细胞:PCK(-)、Vimentin(+)、Ki-67(+,约40%)、CD68(部分+);破骨样多核巨细胞:PCK(-)、CD68(+)、CD163(+)。结论 胰腺肉瘤样未分化癌与伴有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后者在影像学常显示边界清楚的肿块,具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后肾腺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方法:3例后肾腺瘤,复习其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包括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小,均匀一致,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梁索状、团块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出血、坏死、囊性变常见,并可见沙粒体钙化.免疫组化Vimentin(+)、CK7(+)、CK18(+)、CD57(+)、EMA(-)、SYN(-)、Desmin(-).2例患者术后状态良好,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征象.1例术后恢复中.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军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组织学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常肾密排列成小管状或腺泡状、梁索状、小团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沙粒体及钙化常见,常继发出血坏死囊性变.免疫组化表现为Vimentin、CD57、CK阳性表达,其中Vimentin恒定弥漫出现.需与wilms瘤、肾乳头状细胞癌、后肾腺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罕见的肾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类癌和小细胞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4例为类癌,年龄31~46岁;2例为小细胞癌,年龄28岁和60岁。6例肿瘤均位于右肾。4例类癌患者中3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例伴马蹄肾患者以右脑额叶转移为首发表现;2例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肉眼血尿;6例临床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4例类癌肿瘤直径为2.5~10 cm(平均6.6 cm),边界清楚,无明显坏死。2例小细胞癌肿瘤直径分别为21 cm和5.5 cm,边界不清,切面见多处坏死。镜下类癌瘤细胞排列呈梁状、缎带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核分裂象无或偶见,无坏死;小细胞癌均未见器官样排列,细胞质少、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坏死广泛。类癌中1例诊断时即伴有右脑额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另3例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小细胞癌诊断时1例伴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另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脑等远处转移。类癌中1例伴马蹄肾并脑转移的患者随访132个月仍带瘤生存,另3例随访24~36个月无瘤生存。小细胞癌中1例穿刺诊断病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此瘤虽然罕见,但肾可以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类癌和小细胞癌特征,二者组织学形态明显不同,预后亦不同,小细胞癌预后很差,而类癌即使发生转移预后也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赵李冰 《华西医学》2005,20(4):732-732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可发生于头颈部的唾液腺及上消化道,而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1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STAT3基因调控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方法:人腺样囊性癌生长细胞株ACC 2常规培养,分别采用A组为空白转染组,B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NC),C组转染特异性的siRNA(siRNA组)转染进ACC2,采用qRT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MTT检测转染后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结果:ACC2细胞转染STAT3 siRNA 48 h后,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ACC 2生长72 h细胞转染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AT3基因有可能成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基因治疗中重要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9.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癌(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肿瘤均与周围涎腺组织的分界比较清楚,2例为实性结节,1例为囊性病变。肿瘤组织由大囊、微囊、实性、管状及乳头状结构构成,大量的嗜酸性均质蛋白样分泌物存在于微囊及管状腔隙内(类似甲状腺滤泡),3例均未见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未见坏死。3例肿瘤细胞均具有低级别的形态学特征:细胞大小一致,胞质空泡状或嗜酸性细颗粒状,小到中等大的胞核,明显小核仁。均未见胞质内酶原颗粒及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均S-100、mammaglobin弥漫强(+),GCDFP-15弱(+),DOG-1(-)。3例ETV6的FISH检测结果均为(+)。结论 SC为实体病变,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