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低级别非肠型腺癌(non-ITACs)的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以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鼻腔低级别non-ITACs患者的临床表现、显微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追踪随访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0岁。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鼻出血,时有耳鸣、头痛,嗅觉逐渐丧失。头部增强CT提示右侧后鼻腔内可见一大小2.2 cm×1.2 cm的软组织肿块影。肿瘤完整切除,未行放、化疗,随访4年,未见复发和转移。镜下肿瘤位于固有膜内,边界参差不齐,呈膨胀性浸润,由管状和乳头状腺体组成,腺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核靠近基底部,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7、 CEA和S-100均强(+);CK20、SMA、CK5/6、p63、TTF1、CDX-2、CD117、bcl-2、GFAP和villin均(-),Ki-67约5%~10%(+)。结论鼻腔低级别non-ITAC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上皮源性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诊断思路属于排它性诊断,首先排除较常见的涎腺源性肿瘤和肠型腺癌,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其中3例为青年女性患者,癌细胞均具有经典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典型的核特征,镜下肿瘤细胞均处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背景中,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大量的砂砾体形成、广泛的间质纤维化,伴有鳞状上皮化生,癌细胞团多呈实性、多灶生长,4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TG、CK19、TTF-1均呈(+),CD56(-),p53弱(+),CyclinD1(+),Ki-67增殖指数均≤1。结论 DSVP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具有高侵袭性,淋巴节转移率和复发率较高,预后较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HPV相关的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鼻腔HPV相关的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和EBER原位杂交结果进行分析及随访。结果本例患者表现为间歇性左侧鼻堵。鼻腔镜表现为左侧中鼻甲肿物。肿瘤乳头状、质脆,镜下肿瘤细胞为非角化性或角化差。免疫组化:p16强(+),p53弱(+),Ki-67增殖指数为70%。原位杂交HPV6/11和HPV16/18(+),EBER(-)。结论 HPV相关的鳞状细胞癌是与HPV感染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的鳞状细胞癌,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乳头状亚型,免疫表型独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LELC组织行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结合相关文献对LEL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左肺上叶肿物,镜下肿瘤组织无腺癌及鳞状细胞癌分化特征。癌细胞呈合胞体状聚集成堆,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红染,其间可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纤维性间质包绕。免疫组化:癌细胞CK强(+),CK7、CK5/6、TTF-1、CD31、CD79a、CD68、CD34、CD3、CD20、HMB45均为(-),Ki-67指数为60%,原位杂交检测EBV小RNA(EBER)为阳性。结论 LELC与EB病毒感染有关,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是其主要确诊方法。该病对化疗较敏感,宜采用手术为主的多方法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L-LGNPP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L-LGNPPA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临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8岁,鼻腔镜示鼻中隔后端突向鼻咽腔一绿豆大暗红色新生物。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乳头表面被覆立方或假复层柱状上皮,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灶状区域呈梭形,瘤细胞轻度异型,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拥挤及核重叠,细胞核染色质均匀,部分细胞核空淡并可见核沟,类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未见核分裂像及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CK7、TTF-1、CK19、CK8/18、Galectin-3、Vim均为阳性,而Tg、S-100、CK20、P63、CK5/6、CD15和SMA等均为阴性,Ki-67阳性表达率5%。BRAF基因1799位点15外显子(BRAFV600E)无突变。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TL-LGNPPA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明显形态学特征的低级别上皮性恶性肿瘤,以发生部位、组织学特点为主要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可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完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的相关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观察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1例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病理形态主要是鳞状上皮和腺上皮两种成分组成,可见纤维脉管轴心。免疫组化:肿瘤乳头被覆的腺上皮细胞表达CK7、CK8/18,鳞状上皮表达p40、p63,TTF-1在鳞状上皮和腺上皮均有表达。结论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需要与支气管腔内乳头状型鳞癌、乳头状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高级别非肠型腺癌(non-ITAC)的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组织起源、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2例罕见的鼻腔鼻窦高级别non-ITAC进行组织形态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男女患者各1例,年龄分别为50岁和60岁,均因鼻腔反复出血数月入院,CT检查提示分别为右侧和左侧鼻腔鼻窦占位。镜下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凋亡与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这些瘤细胞主要排列成梁状、缎带状等结构伴点灶状坏死,局部形成原始腺腔样结构,并可见与表面上皮有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广泛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18,并表达INI-1,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K20、黏蛋白2、绒毛蛋白、嗜铬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P63、CK5/6、雄激素受体、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HMB45、MelanA、S-100、甲状腺转录因子-1、天冬氨酸蛋白酶A和波形蛋白均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70%~90%;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 结论鼻腔鼻窦高级别non-ITA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除手术及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需要准确诊断。同时,由于该肿瘤具有很强的组织形态异质性,且缺乏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种肿瘤鉴别,其诊断常是一种排他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SNRC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1例SNRCL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64岁,右鼻腔肿物.组织学示肿瘤相似于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由胞质透亮的瘤细胞组成,间质富于毛细血管.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7、CK、vimentin、S100、CAⅨ、S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病理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预后,以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镜下肿瘤主要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树枝状乳头、管状腺体和梭形细胞区构成。腺体不规则,呈囊状或管状,乳头和管腔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K19和TTF-1(+),TG、CD15和CK5/6(-)。原位杂交检测示EBER(-),BRAF基因1799位点15外显子(BRAFV600E)无突变。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复习该病变的相关文献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癌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细胞嗜酸性变.免疫组化示肿瘤组织CK19、HBME-1、CK、TG、TTF-1和EMA呈弥漫或大部分(+),calcitonin、p53和Ki-67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具有比较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很容易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伴滤泡上皮嗜酸变等形态结构相近的良、恶性病变.形态学上乳头状癌癌细胞特征性核改变及免疫组化CK19和HBME-1(+)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症状,2例血PSA升高,1例正常。大体前列腺切面呈海绵状,2例见胶冻样结节,1例未见明确结节。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蓝染的黏液湖及少量异型上皮细胞团组成,上皮细胞巢呈筛状、腺管状或实性团状漂浮于黏液湖中;3例均合并少量经典型前列腺腺泡癌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PSA、CK7和CK19均弥漫强(+),CK20灶性(+),CA125、CEA和CDX-2(-)。AB/PAS染色显示黏液主要位于细胞外,极少数细胞可见细胞内黏液。术后给予化疗或放疗,随访时间分别为6、46个月及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是前列腺癌中少见的组织学亚型,确诊时需要与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免疫组化可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ular density,MVD)及基底膜层粘连白(Laminin,LN)的表达,探讨其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及浸润性生长、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鼻中膈偏曲矫正术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LN、MVD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相关性。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LN表达率为30%,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下鼻甲组织中的MVD分别是(42.64±7.43)、(25.48±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的计数和LN的表达在肿瘤临床分期(T1、T2、T3、T4)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可定量反映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生成情况,LN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癌变有关,MVD、LN有可能成为判断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门乳头状汗腺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肛门乳头状汗腺瘤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通过随访了解预后。结果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3岁。肿物位于肛门齿状线附近,均行包块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肿块最大径0.5~1.5 cm不等,镜下瘤组织呈密集的不规则腺管状,部分腺管折叠形成迷路,部分向腔内形成乳头状结构,上皮均由内层分泌性柱状上皮细胞及外层肌上皮细胞构成。免疫组化:8例内层柱状上皮细胞ER、广谱CK和CK7(+),CK20、CEA和villin(-);外层肌上皮细胞CK和p63(+)。结论肛门乳头状汗腺瘤非常少见,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标记协助诊断,局部肿物切除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乳头状腺癌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基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同期手术、病理证实的2 6 1例原发性肺腺癌中的 10例肺乳头状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影像学上表现的结节或肿块征象在病理组织学上为乳头状的肿瘤以及肺组织被扭曲、破坏的结构 ;影像学上病变周围出现的磨玻璃状阴影 ,在病理组织学上则反应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或阻塞肺泡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改变 ;影像学上出现的卫星结节对应病理组织学上的阻塞性肺炎、细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脓肿。结论 肺乳头状腺癌作为肺腺癌的一个亚型发生比例比较少。生长方式与支气管肺泡癌相似 ,容易被误诊 ,尤其在细胞活检时更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黏液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乳腺黏液亚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漂浮在黏液中,瘤细胞外周有一透明的腔隙。免疫组化:Her-2(3+),腺体外周EMA(+),ER、PR和EGFR(-),Ki-67增殖指数为30%。Her-2的FISH检测结果为(+)。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黏液亚型)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差的乳腺恶性肿瘤,需要与乳腺单纯型黏液癌进行鉴别,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病例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卵巢类癌均伴有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成分,例1为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类癌成分呈岛状、巢团状生长;例2畸胎瘤合并卵巢甲状腺肿类癌,镜下甲状腺组织与类癌相互交织,类癌呈梁索状、岛状生长;2例瘤细胞核呈典型"胡椒盐样",染色质细腻,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Cg A、Syn、CD56和CK均(+);例2类癌区CK19(+),TTF-1(-)。结论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卵巢类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肉瘤样癌(SI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预后特征.方法 对16例S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35 ~72岁,中位年龄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局部肿块,病变部位以右叶为主,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见胆管癌细胞由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细胞组成,肉瘤样成分按其形态特征分为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多种肉瘤分化.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19和vimentin(+),HepPar 1和AFP(-),并表达多种间叶分化性标记.16例均行术后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结论 肝内胆管肉瘤样癌为见高度恶性的上皮性肿瘤,组织学结构复杂,表现为多种成分并存,肿瘤细胞CK19和vimentin(+),HepPar 1和AFP(-)模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类。方法对具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单层异型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细胞层,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癌细胞呈中空的微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巢与间质由于周围组织收缩形成明显的空隙,易见淋巴管内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癌细胞CK8、EMA、Ki-67均阳性,SMA呈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组具乳头状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形态及预后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CCB)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59岁。因无痛性血尿2个月入院。B超及CT示膀胱三角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膀胱活检诊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镜下肿瘤组织由小细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腺泡样及乳头状腺癌3种组织形态构成,呈混合性生长。部分小细胞癌表面由尿路上皮癌及腺癌成分覆盖。整个瘤体中小细胞癌占6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33%,腺癌占2%。小细胞癌CK、CD56、Syn、NSE、CgA和TTF-1均(+);浸润性尿路上皮癌CK、CK5/6和CK7(+);腺癌CK和CK7(+)。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肿瘤成分多样,混合比例不等,临床上容易漏诊误治。需要与膀胱的一些原发性肿瘤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壶腹部浸润性腺癌(IAA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借助于大体观察、镜下所见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83例IAAR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83例IAAR中,男性35例,女性48例,年龄24~82岁,平均60.8岁。内镜及影像学显示原发病变以Vater壶腹为中心。7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治疗,6例行姑息术。巨检:肿瘤呈息肉样、溃疡状及弥漫浸润型或其混合。镜下结合CDX2、MUC1及MUC2的表达情况,将IAAR分为肠型(CDX2+,MUC1-/MUC2+)和胰胆管型(CDX2-,MUC1+/MUC2-)。肠型形态类似胃肠腺癌,主要由单纯或筛样管状腺构成,衬以拥挤的肠型柱状细胞,呈假复层排列,核拉长或呈杆状,腺腔内炎性坏死碎片随处可见;有时可见杯状细胞。而胰胆管型排列成腺样或分支状,被覆单层立方或矮柱状细胞,虽可见乳头状突起,但通常缺乏核的假复层结构。与肠型相比,胰胆管型不仅细胞多形性及核的非典型突出,而且纤维性间质反应、脉管累及和神经侵犯更明显;胞质常嗜酸、泛白甚至透明。两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分泌。免疫组化:与肠型中MUC2阳性率较高不同,胰胆管型肿瘤细胞中MUC1表达率较高。获随访1~36个月的79例中,36例死于复发或转移,其中29例为胰胆管型。综合分析,胰胆管型预后更差。结论通过免疫标记及形态学将IAAR划分为肠型和胰胆管型,有助于判断其起源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