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娟 《四川中医》2007,25(1):32-33
寸口脉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诊脉部位之一,本文讨论了寸口诊法在杂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依据病症特点结合寸口脉象推断疾病的病位和性质,分论了寸口诊法是诊候脏腑与上焦的病变、气血的盈亏与运行障碍等方面的依据,同时亦可根据寸口脉推测机体正气盛衰和病邪性质及其强弱。  相似文献   

2.
3.
杜亚君  刘恩顺 《光明中医》2013,28(6):1097-109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第3条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论述胸痹典型的证治与方药,从表面文字来看,仲景论脉象言迟复言数,迟数并见,犹似矛盾,令人费解,历代医家对此注释不一,文章就文献中几种主要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言道:"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条文脉象中同时出现"迟脉"与"数脉"这两种相反的脉象,缘何如此,历代各家众说纷纭,文章在分类综述各家之言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观点,盼有助后学对此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赵云  袁清思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78-1880
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赵云  袁清思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78-1880
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脉诊运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芬 《国医论坛》2001,16(1):9-10
探析《金匮要略》的脉诊运用,展现仲景凭脉识病、确定病位、推求病因病性、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独到之处,并具有广泛、准确、巧妙等特点,进而说明该书为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11.
《金匮要略》浮脉用法,约可概括为:用浮脉阐发病机、指导辨证,一脉主多病;以浮脉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金匮要略》全书共23篇,涉及浮脉的有15篇,其中浮脉单脉19条,兼脉29条,计48条。有浮脉见于寸口、趺阳或见于三部中某一部的。1以浮脉阐发病机...  相似文献   

12.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可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医圣仲景对脉象也非常重视,颇有研究,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前22篇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述脉象,占全书条文三分之  相似文献   

13.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数咏,除表现在火热亢盛和阴虚内热的热证中,尚见于以下多种情况。【表邪外泄】《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49条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数,并非风寒表邪热化,实乃卫阳正气与风寒表邪交争激烈,正将胜邪,邪随汗泄之信息。可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表促使邪随汗泄。待其汗出微微则脉  相似文献   

14.
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而性质相反的两种脉象,张仲景论之颇有特色。《金匮要略》全书共22篇,涉及迟、数脉的有16篇,计41条文。其中单论迟脉的条文有12条,意义在于多主寒证、常主虚证、可主瘀证、亦主热证;单论数脉的条文有23条,意义在于多主热证、常主虚证、亦主寒证;迟、数两脉兼见并论的条文有6条,见于疟病、胸痹、腹满、水气、消渴、疮疡病篇。意义在于阐释复杂病机、辨别寒热病性、鉴别多变证候、论述病发机理、分析虚实病因、指导诊断治疗。一脉主多病,意义深远,已远远超出了迟、数脉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姜秀云  孙洁 《江苏中医》1997,18(4):39-40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本文就其著《金匮要略》中有关审注因、以脉测症、以脉别症、舍症从脉、以脉测预后、以脉论治等方面,展示其运用脉诊的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16.
范晔 《北京中医》1992,(4):36-38
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皆冠以“××病脉证并治“字样。在总共398条原文中,明确记载脉象的达140余条。书中脉诊的运用颇具特色,下面仅就所学作一浅析。一、以主脉指导辨证凡病皆有主证,同时也各有其特定脉象。《金匮要略》在此方面之运用颇具匠心。如《水气病》篇云:“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水为阴邪,阳虚气化不行,血脉受阻而见沉脉,可逐下其水以治之。又如《疟病》篇说:“疟脉自弦”。指出疟疾病主脉为弦。再如《痉湿暍病》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为论治痰饮病的专篇,该篇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痰饮病的成因、主证、分类、证治及预后,可谓《金匮要略》中几个大篇之一,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以来,对本篇所涉及痰饮之脉象一直在探索,尤其对教材把第13条肺饮不弦与第14条其脉平也之因均解释为病尚轻浅不能  相似文献   

18.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联系《伤寒论》,并结合临床,认为解释《金匮》脉学条文,必须明确:“寸口脉,在《金匮》有不同的用法;《金匮》对不同的诊脉部位用法不同;论脉有相对与绝对之分;《金匮》某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不同;“数”在《金匮》不一定指脉象,“微”有时是形容词;一病可见数脉,一脉可主多病。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华 《中医药学刊》2003,21(1):128-129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 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