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邓璐瑶  李侠  曲淼 《环球中医药》2022,15(4):626-628
胡希恕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家,提出了津液为"阳气"以及《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的重要思想.本文从胡希恕六经理论出发,对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产后抑郁症基本病机为津血亏虚、气机郁滞,半表半里为病机关键,日久易夹杂食、水、瘀三毒.临床予柴胡汤类方证进行治疗,半表半里阳证以小柴胡汤类方加减调畅内外...  相似文献   

2.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对仲景之学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了《伊尹汤液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经验理论.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病位与病情的辨证统一,其实质为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胡先生医案体现了其六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3.
白某某。女。49岁。因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12年。加重2周。于2003年3月6日入院,住院号86633。 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呈鲜红色,量约20~30ml。随后出现腹痛,腹泻,黏液浓血便,带泡沫,伴里急后重。外地医院查痢疾杆菌、阿米巴虫阴性,培养无病菌生长,结肠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经治疗缓解,具体治疗不详。  相似文献   

4.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家,提出了六经来自八纲的重要学术观点。本文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将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证候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六经证治规律。从六经辨证来看,小儿哮喘急性期表现常以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兼夹杂痰瘀者最为多见。循经论治,在表者以汗法治之,在里者以清、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者以和法治之,认识痰瘀为哮喘之宿根,全程重视活血化瘀,温化伏痰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其弟子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胡老为研究《伤寒论》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发展经方六经辨证体系理论,有独特见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此文依据胡老和冯老的理论体系,浅析《伤寒论》中第96条、第97条、第263条等关于少阳病提纲的条文。由于少阳病临证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根据上述提纲来指导临床判断少阳病、治疗典型和常见的少阳病,将咳嗽、胸闷心悸、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梅核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痛、慢性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更年期潮热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眼耳鼻喉五官科以及妇科病症等多系统诸多病症联系起来,并阐述临床应用心得,理论指导临证实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确诊为轻度或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应用六经辨证方法进行诊治,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每日3次,每次1g。其中疗效不佳者加量至每日4次,每次1g。观察组和对照组均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utherland DAI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未明的结肠溃疡为主,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多累及远端结肠甚至遍及整个结肠。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从发病和临床特征,与中医的慢性泻泄、痢疾、便血等病颇相类似。西医常使用解痉、抗菌类药物,疗效不著。笔者从长期临床观察中认为本病病程虽然较长,由于受邪后有从“热化”、“寒化”或虚实挟杂、寒热并见的不同,因此辨证时要结合病史、病状特征等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现结合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如何提高皮肤病诊疗效果、中西医怎样有机结合,笔者临证注意到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病位的认识和治疗内在联系迥异,并联想到刘渡舟教授描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差异时以邮递员送信是否明确到门牌号的比喻,豁然开朗。兹结合《伤寒论》,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1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病邪可从此处寻现代医学诊断湿疹多以其病因、病理变化最显著的系统、部位或形态学决定。临床按病程和皮损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天涵  沈洪 《天津中医药》2019,36(8):784-78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12.
逄冰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8):M0007-M0007
1病案例举 患者,女,29岁,2009年1月初诊。患者于3年前患溃疡性结肠炎,经治疗略有好转,2008年2月患者怀孕,停用艾迪莎,至同年8月病情加重,排脓血便6~8次/日,于2008年10月行剖腹产手术,术后服用艾迪莎,锡类散灌肠。两个月前因左上腹部部疼痛,烧心暖气,排脓血糊样便,便5-6次/日,甚至便鲜红色血1次,在天津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3.
杜强 《四川中医》2012,(5):48-49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复发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运用内服与灌肠治疗以及传统的贴脐疗法综合治疗,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等范畴。笔者临床以调理气血、寒温并用、酸敛涩收、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的独特辨证理论体系,其中将头痛列为关键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但未见明确的太阴头痛条文。按六经论述头痛的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其性质涉及表、里、寒、热、虚、实、水饮之不同,对后世头痛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有效地发挥经方对头痛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伤寒论》中辨治六经头痛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肺胀证治中的六经辨证规律。以六经辨证规律为法则治疗肺胀较脏腑辨证更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从邪犯太阳、肺失宣肃,邪入阳明、痰热壅滞,邪伏少阳、肺郁气逆,太阴湿困、肺虚痰阻,少阴寒热、水气犯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6个方面探讨肺胀的六经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17.
邢海伦  劳绍贤 《新中医》2014,46(8):21-23
<正>劳绍贤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领域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之一。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蒙受教诲,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脾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慢性非特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 ,其肠外表现与狐蜮病相似。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禀赋薄弱或饮食所伤皆可致病。治疗上 ,除了针对脏腑的病理变化燮理阴阳、除湿解毒外 ,还应分清寒热虚实 ,随证治之 ;同时 ,亦须将药物内服与外治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肖成  李燕 《新中医》2011,(4):147-148
魏善初是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贵州省名老中医。魏教授从事中医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专科疾病的临床工作55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冯世纶教授认为男科病可从六经论治。经方治疗的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求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仅指方药与证的对应,还体现在方药用量、煎服法等多方面的对应。六经辨治还要结合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的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