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是一种EB病毒(EBV)感染率高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通
路的激活可能是EBV相关鼻咽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与化疗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不良反应小、生存获益更
长和耐受性更好等优势,但存在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受益的缺点。目前,至少有4种针对该通路的PD-1抑制剂单抗已
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就近年来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鼻咽
癌PD-1抑制剂的治疗策略、疗效评价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极高,传统治疗方法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欠佳。随着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的进一步阐明,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新药被研发,并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中,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特色诊疗后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模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D-L1)等免疫检查点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靶点。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能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获益,包括肝细胞肝癌(HCC)和胆管癌(ICC)2种主要的原发性肝癌。本文主要对以PD-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为靶点的肝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癌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其中,免疫相关的血糖异常越来越被关注,尤以1型糖尿病(T1DM)危害最大。本文主要综述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1/PD-L1)抑制剂治疗引起的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诊疗策略等,为肿瘤免疫的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11)
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D-1/PD-L1)单抗因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临床疗效良好且患者能获得长期缓解,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但其高发的耐药问题(包括原发性及获得性耐药)仍不容忽视。目前研究显示抗PD-1/PD-L1单抗的原发性耐药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动态变化、肿瘤突变负荷及致癌通路激活等因素相关。获得性耐药机制包括新抗原谱系演化,JAK1/JAK2、β2-微球蛋白基因突变及衰竭T细胞表观遗传学稳定性。因此,可通过联合放化疗增强肿瘤免疫原性,通过阻断共表达的抑制性受体、细胞因子等打破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抗PD-1/PD-L1单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替雷利珠单抗是新型人源化IgG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2021年6月23日获批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药物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阴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至少经过1种全身治疗的肝细胞癌。此前获批适应证还包括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PD-L1高表达的尿路上皮癌以及联合紫杉醇和卡铂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NSCLC。本文就替雷利珠单抗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全身转移率高、对常规治疗不敏感以及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随着对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机制及TNBC免疫特点的不断探究,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但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就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具有不同机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TNBC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亚型.具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进展迅速、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遗传多样性及药物耐受性差,内分泌及抗Her-2治疗均无效,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亦是临床诊疗上的难点.肿瘤免疫疗法是采用各种手段激活身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最后杀死、... 相似文献
8.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D-1抑制剂已被广泛批准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信迪利单抗有令人满意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报道出一些相关不良反应。由PD-1抑制剂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现报道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应用PD-1抗体后出现高血糖症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抑制剂致免疫相关性肺炎(IM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江西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PD-1/PD-L1抑制剂致IM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0.9%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加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咳嗽、咳痰、发热、气喘、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影像学检查异常率,治疗前、治疗14 d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白细胞计数(WBC)、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0.00%vs. 66.67%,χ2=4.812,P=0.028)。治疗组咳嗽、咳痰、发热、气喘、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1)。治疗14 d后,治疗组影像学检查结果总异常率低于对照组(3.33%vs. 20.00%,χ2=4.043,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晚期食管癌患者经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7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均采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根据疗效分为疾病缓解组与疾病未缓解组,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PD-1、PD-L1、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Stathmin、细胞角质蛋白19(Cyfra21-1)、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可溶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s MICA)]变化情况,分析PD-1、PD-L1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疾病缓解组治疗1、2、3个周期后血清PD-1、PDL1、Stathmin、Cyfra21-1、c-met、s MICA均低于疾病未缓解组(P <0.05);治疗前与治疗3个周期后血清PD-1、PD-L1差值与Stathmin、Cyfra21-1、c-met、s MICA差值及疗效呈正相关(P <0.05);KM曲线分析,血清PD-1、PD-L1低差值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64.58%(31/... 相似文献
11.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5,(11)
近年来恶性黑素瘤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对单纯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该肿瘤属免疫原性较高的肿瘤[1]。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的研究在免疫靶向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FDA已加速批准两种抗PD-1药物的使用。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有大量关于黑素瘤及抗PD-1药物的诊治进展的重要报道。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抗PD-1药物现状及与其他免疫抑制药及靶向联合治疗黑素瘤的进展,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5.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开展广泛.多项研究表明,以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CI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改善了患者生存期;除单药治疗外,PD-1/PD-L1抑制剂还能与化疗、靶向药物及其他ICI联合治疗.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靶点的单抗抗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提取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WHO-VigiAccess)中替雷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自发ADR报告数据,时间截至2021年,对5种单抗ADR症状的报告比例、ADR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获得5个单抗ADR报告数共105 004份。5个单抗的ADR常发生在胃肠系统疾病系统,至少有3个单抗的ADR常发生于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系统。度伐利尤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阿替利珠单抗在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纳武利尤单抗在内分泌系统,替雷利珠单抗在心脏器官疾病系统的ADR报告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药品。5个单抗的常见ADR症状有腹泻、呕吐、恶心、感染性肺炎、呼吸困难。除替雷利珠单抗外,4个单抗还常见结肠炎、瘙痒、食欲下降、关节痛、咳嗽、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度伐利尤单抗发生肺部炎症和纳武利尤单抗发生2型糖尿病症状的情况尤为突出。纳武利尤单抗死亡案例报告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引起不良反应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使用PD-1抑制剂的62例NSCLC患者资料,观察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临床... 相似文献
1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里程碑式的成功推动了肿瘤免疫成为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手术之后又一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目前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靶向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的伊匹木单抗、靶向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的纳武单抗及靶向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阿特珠单抗等。大分子药物因其较长的半衰期而能降低治疗频率,但较差的药动学表现及昂贵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发展及应用。生物利用度良好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亟待开发。PD-1及配体PD-L1因其在T细胞失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备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2016年,Curis/Aurigene公司开发了全球首个口服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CA-170并获批一期临床。使得越来越多研究者着手这一领域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本文以免疫检查点PD-1/PD-L1为例,从其生物学背景出发,介绍该靶点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现状并分析可能存在的技术瓶颈,为后续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4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2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DCD5 mRNA的相对定量依次降低[(1.21±0.16)、(0.83±0.07)、(0.42±0.02),F=5.637,P<0.05];PDCD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82.5%、64.3%、45.0%,χ2=27.663,P<0.05);PDCD5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0.875、11.915、9.409、11.148,均P<0.05),而与年龄无关(χ2=0.287,P>0.05)。结论PDCD5的表达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早期预测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疗法,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格局,但仅有部分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影响因素之一是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如何实现对其无创性的活体动态监测,非侵入性核素药物的分子成像可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完整单克隆抗体、抗体片段、多肽等探针进行靶向PD-1/PD-L1显像可实时动态地监测全身PD-1/PD-L1的表达,为免疫治疗过程中实时、无创、动态地筛选潜在受益者,以及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为PD-1/PD-L1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对放射性蛋白药物在PD-1/PD-L1靶向免疫治疗中的监测和疗效评估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新型放射性蛋白诊疗药物的临床转化和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