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AA入路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短期疗效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AA)行Metha短柄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及适应证选择,报道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3采用DA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35例(37髋)髋关节疾患,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影像学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获18~49(35.23±9.4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80~110(93.60±8.92)min,术中出血量220~380(272.45±15.40)ml。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4~8(5.65±1.26)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1~3(2.65±0.26)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35~60(46.25±10.2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87~96(92.02±3.18)分。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无一例需行翻修术。结论 DAA为肌肉神经间隙入路,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可靠微创入路;Metha短柄的设计可以保留宿主骨量,适合微创置入,具有较好的力学传导性能;DAA入路行Metha短柄全髋关节置换可取得满意的中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部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12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7例(42髋)复杂髋部疾病,19例(22髋)行常规手术(常规组),18例(20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5(6~48)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3D打印组疼痛VA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髋部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术者可在术前充分了解髋部局部解剖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病变的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但复杂的髋关节病变,如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外伤或感染后所致的髋关节畸形,融合髋,伴有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等,手术难度极大,手术失败率较高~([1])。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髋关节置换手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带来了希望~([2])。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可直接由计算机图形数据制作任何形状的零件。因此,3D打印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科采用前方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46例髋关节炎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6例,男112例,女134例,年龄26~78岁。单侧207例,双侧39例。股骨头坏死52例,髋骨关节炎1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1.2治疗方法气管内麻醉下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骨一科收治的60例D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A组按照常规操作完成THA术,B组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髋实体模型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和模拟手术。A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6~69岁,平均(54.81±7.03)岁。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09±7.44)岁。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及术后假体匹配率、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术后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 HHS)]。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短(P<0.05);B组术前、术后假体匹配率(90.00%)较A组(30.00%)高,术中股骨劈裂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3D打印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堆叠打印技术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减式材料制造模式,带来了制造工艺和生产模式的变革。该技术应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领域,制作个体化的截骨模块,能够使手术获得精确的下肢力线,具有个体化、精准化、数字化、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等诸多优点,可以对膝关节置换术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缺点和不足逐渐显现。近年来对于改进3D打印截骨模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新研究和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改良Bauer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改良Bauer入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结果 术中显露满意,患肢功能恢复快,疗效优良率达96.97%,未发现髋外展肌力减退及臀上神经损伤。结论 改良Bauer入路安全有效,可推荐用于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定位钉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在本科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例为3D打印定位钉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组(3D打印组),25例为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10月共30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分为3D导板组(利用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法,15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指数、血红蛋白、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次日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12~25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低于传统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改善关节功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肩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肩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48~81岁,平均(58.5±13.2)岁。累及侧别:左5例,右7例。其中原发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5例,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继发盂肱关节骨关节炎4例,创伤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3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患者双侧肩关节模型,在健侧模型上测定相关解剖学参数,用于假体型号的选择与置入。在患侧模型上观察病变情况,模拟手术过程。记录并与术中情况比较。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手术,术中选取的假体型号、截骨平面均与模拟手术完全一致。术后影像学资料证实假体组件均按计划精确置入。12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6.0±3.8)个月,13~25个月,末次随访Constant评分和VAS与术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无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假体松动,无假体肱骨头上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3D打印技术用于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并模拟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采用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51.8岁。运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辅助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臼杯的外展角、前倾角及髋关节旋转中心,记录患者手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O2(患侧)与解剖旋转中心O1(健侧)的符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旋转中心O2与解剖旋转中心O1的纵坐标分别为(19.36±3.61)、(18.33±3.41)mm,横坐标分别为(39.93±2.97)、(39.99±3.1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中心符合。术后患侧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均在正常范围内:外展39.3°±3.2°,前倾14.6°±1.2°。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2.3±3.2)分提高至(94.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P=0.002);优13例,良1例。随访期间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未见异位骨化形成。结论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协助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精准植入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垫块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1—2014-12对15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翻修。关节髋臼侧翻修原因:髋关节无菌性松动10例,习惯性脱位5例。均采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对假体进行单侧翻修,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12~18(13.6±2.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3.9±10.3)分,术后6个月(80.5±4.6)分,末次随访(85.1±5.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01;t=30.10,P0.001)。VAS评分:术前(4.4±1.7)分,术后6个月(0.9±0.8)分,末次随访(0.7±0.8)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93,P0.001)。术后无一例出现翻修失败,假体与机体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末次随访患髋屈曲均能达到90°,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正常行走、下蹲。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应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的初始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应用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行THA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SuperPATH入路行THA,15例)和B组(侧卧位DAA行THA,1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髋臼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切口长度A组短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组长(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天两组髋臼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关节假体松动、移位或下沉。结论应用SuperPATH入路行THA可取得与侧卧位DAA同样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SuperPATH入路切口小,可以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放置与否的差异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左髋27例,右髋23例;年龄29~87岁,平均(56.5±12.6)岁。25例放置引流管,25例未放置引流管,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均使用生理盐水20 mL加氨甲环酸1.0 g关节腔注射。引流管组夹闭引流至第2天早上开放,24~48 h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24 h及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术后24 h和术后3 d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术后3 d的VAS评分、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不放置引流管不影响临床效果,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理流程,建议常规不用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行THA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33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与前外侧入路组(45例,采用前外侧入路THA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外展活动度以及Har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航模板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9-2019-09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术前获取患者膝关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标准化手术程序,重建下肢力线,设计股骨远端截骨模板及胫骨平台截骨模板,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患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直接前方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划分为前方入路组64例和后方入路组64例,比较分析两组数据指标。结果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58.81±6.13 min)、术中手术切口长度(9.34±1.42 cm)及住院时间(6.48±0.84 d)较后方入路组短,术后24 h引流量(91.72±10.24 m L)较后方入路组(118.82±12.78 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入路组两个时间点Harris评分(79.84±6.49分和92.81±9.81分)均较后方入路组高,差异显著(P<0.05);前方入路组两个时间点Berg评分(43.57±4.54分和50.98±5.38分)均较后方入路组高,差异显著(P<0.05)。前方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69%)较后方入路组低(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方入路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恢复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4-03—2015-03对48例(7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利用个性化导航模板在术中辅助操作)和对照组(采用传统膝关节置换术),导航模板组术前采集CT扫描数据,设计个体化导航模板,并通过3D打印机进行制作。比较2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影像学测量股骨和胫骨机械轴的夹角(a MFTA)、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a LDFA)、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a MPTA)和胫骨近端解剖轴后方角(m PPT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术前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导航模板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导航模板组血Hb值高于对照组,CRP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ESR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Hb、ESR、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导航模板组和对照组术后的a MFTA、a P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