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解剖性肝切除的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例, 女性1例, 年龄(52.0±3.7)岁。2例为肝右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 采取肝右叶切除联合肝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1例为肝右前叶肿瘤, 肿瘤侵犯门静脉右前支腹侧段, 采取肝右前叶切除术;1例为肝左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 采取肝左叶切除联合肝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4例患者术中均成功实施了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指导解剖性肝切除, 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因此, 对于合适的肝癌病例可以采用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的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肝静脉癌栓(HVTT)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预后极差, 国内外对其治疗的意见也未达成统一。目前, 亚洲指南对于血管侵犯的患者, 推荐多学科治疗。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对肝细胞癌合并HVTT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 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 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 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 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 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 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 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 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 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 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 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 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肝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 同时肝癌展示出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本文就肝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肿瘤异质性, 从肝细胞癌异质性特点、异质性产生机制以及肝细胞癌异质性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联合肝断面射频消融术对于伴有微血管侵犯(MVI)肝细胞癌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n=41)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术中肝断面射频消融治疗, 单纯肝切除组(n=41)仅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根据术后MVI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MVI阳性亚组和MVI阴性亚组, 并分别比较亚组中采用联合治疗和单纯肝切除治疗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与单纯肝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 P=0.674), 但在亚组分析中, 对MVI阳性患者联合治疗的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单纯肝切除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6, P=0.024);对于MVI阴性患者, 两种治疗方式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8, P=0.407)。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HR=1.32, 95%CI 1.02~1.72, P=0.036)为局部切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HR=0.15, 95%CI 0.04~0.52, P=0.003)...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是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上也位居前列, 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丧失了手术机会, 预后较差。近年来, 随着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肝动脉灌注化疗等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 以及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 尤其是多模式联合治疗的发展, 使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 也为序贯手术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就血管介入治疗联合系统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350×109/L)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的预后, 以及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86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共纳入99例患者,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29例, 年龄(60.1±12.1)岁。99例患者依据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分为伴血小板增多症组(n=33)和无血小板增多症组(n=66)。比较两组性别、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临床资料以及预后, 比较伴血小板增多症组TACE治疗前后血小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与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两组男性比例、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TACE治疗前, 伴血小板增多症组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94.4±54.5)×109/L, 高于TACE治疗后的(278.2±86.4)×109/L, 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肿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是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急腹症病因, 也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其起病急、病情凶险, 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期干预以挽救患者生命, 改善预后。肿瘤破裂出血的治疗方式繁多, 包括介入止血、消融术、肝切除术等, 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急诊肝切除术、介入止血后的综合治疗、止血后的限期肝切除手术、外科手术联合消融治疗、肝移植术等治疗方式。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破裂的研究进展, 结合笔者单位的临床实践经验, 就其原因、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预测等进行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LLAH)治疗右前区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腹腔镜肝切除的右前区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共入组144例患者, 其中男性122例, 女性22例, 年龄(54.5±9.7)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 144例患者分为LLAH组(n=27)、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LAH)组(n=69)、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LNAH)组(n=4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 比较匹配后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及无瘤生存率、累积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LLAH组与LNAH组各26例。匹配后LLAH组与LNA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AH组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M(Q1, Q3)]24.1(20.9, 29.1)μmol/L、白蛋白(35.8±2.9)g/L, 优于LNAH组[M(Q1, Q3)]39.3(33.2, 57.0)μmol/L、(33.9±2.5)g/L, LLAH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二位肿瘤致死病因, 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近90%。既往肝细胞癌主要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随着靶向治疗的蓬勃发展, 肝细胞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的靶向药物在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辅助治疗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均行手术治疗, 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45.5%和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酒史、AFP≥200 ng/ml、肿瘤切除联合胆管切开癌栓取出、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病灶数目≥2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是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切除是肝脏肿瘤最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其发展经历了局部切除、不规则切除、规则切除、解剖性切除等理念。随着对解剖认识的加深、肝实质离断器械的进步以及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策略等的实施, 无论开放还是微创肝切除均得到极大的普及与发展。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 解剖性肝切除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关于手术方式选择解剖性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一直存在争议。临床中应综合评估肿瘤位置、大小、生物学行为和肝脏功能, 兼顾手术安全性与彻底性, 并要考虑到术后肿瘤复发和后续治疗, 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发表文献, 对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的规范与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应用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行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HCC患者57例,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14例, 年龄(51±14)岁。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术前预留剩余肝体积/标准肝体积<30%的患者行前入路ALPPS术患者作为研究组(n=20);术前预留剩余肝体积/标准肝体积≥35%的行右肝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37)。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结果研究组中高-中分化HCC患者多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两步肝切除术。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长[644(535, 780)比352(269, 401)min]、术中出血量[1 650(1 338, 2 200)比650(500, 925)ml]和需要输血患者的比例(60.0%比29.7%)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III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在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的2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2例, 年龄(58.5±7.9)岁。总结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为(286.7±63.4)min, 术中出血量200(150, 400)ml, 均未输血。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患者术后右侧胸腔积液, 行穿刺引流后治愈。患者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为(9.36±1.72)d。病灶长径为(4.38±1.42)cm。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甲胎蛋白为(3.26±0.93)ng/ml, 与术前(46.75±9.43)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 P=0.008)。术后随访过程中检查甲胎蛋白均正常, 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具有临床实用...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根治性方法。然而术后高复发率, 导致了较差的预后。新辅助治疗是指对于可切除的肝癌, 在手术前进行抗肿瘤治疗, 以达到降低肿瘤负荷、减少术后复发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能为肝癌患者带来生存益处。但是新辅助治疗的指征、适用人群、治疗方式、治疗周期、安全性等还存在争议。在此, 本文就以上问题, 以及新辅助治疗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是肝细胞癌患者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 但术后的高复发率不容忽视,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肝细胞癌伴MVI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国内外尚无共识或指南推荐, 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细胞癌伴MVI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 包括局部抗肿瘤治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 以期为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国内高发的实体肿瘤之一, 尽管目前对HCC的综合治疗模式研究越发成熟, 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 根本原因在于对HCC的进展和侵袭转移研究无法突破。近年的研究发现, 肿瘤酸性微环境可能会推动HCC的进展和复发转移。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 对肿瘤酸性环境下HCC发生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学类型, 针对晚期HCC的患者, 使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药物进行全身治疗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诱导细胞铁死亡是一种新兴的靶向治疗方式, 主要过程为细胞内铁蓄积、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和多种细胞死亡效应器激活, 最终导致细胞质膜破裂。研究证明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效果。本文阐述了铁死亡及其在HCC中的信号通路和相关分子机制, 以期为临床治疗HCC提供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和可能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辅助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在剩余肝体积(FLR)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LPPS的29例肝癌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4例, 年龄(46.6±9.9)岁。按是否成功行二期手术分为二期组(完成二期手术, n=18)和一期组(仅完成一期手术, n=11)。比较两组FLR、FLR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即FLR百分比)、FLR增长率、术后肝功能、一期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29例患者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为(30.0±7.0)%, 18例(62.1%)患者完成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后二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19.0(362.9, 696.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1.8(297.2, 591.1)U/L, 优于一期组931.0(711.7, 1 131.9)U/L、851.3(426.6, 888.0)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一期术前FLR、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一期手术时间、一期手术出血量、射频消融时间等方...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 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地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且复发率极高。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本文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