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者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4.3±4.25)mmHg,有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8眼,Ⅱ型滤过泡13眼,Ⅲ型滤过泡4眼。并发症有15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药物治疗后全部吸收;术后前3d角膜水肿有25例,经治疗后水肿全部消退,无角膜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眼压26.26mmHg,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47mmHg、16.89mmHg、19.14mmHg、18.50mmHg。16眼结膜形成滤性手术典型滤过泡,10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26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双眼视力、眼压、视野相近的开角型青光眼病例,采用自身对照,1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另1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和房水情况,评估疗效。结果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要比小梁切除术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以下类同)及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5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三联手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术眼视力,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情况,并针对性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8.5+5.27)mmHg,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I型滤过泡34眼,Ⅱ型滤过泡14眼,Ⅲ型滤过泡6眼。并发症:16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术后眼压高于正常者3例,术后前3d角膜水肿10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渗出吸收,角膜水肿消退,高眼压得到控制,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及人工晶体移位。结论三联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经济实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统分析对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只眼),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84例(92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型青光眼(开角型和闭角型)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观察组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0.4g/L.对术后浅前房50例(58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50例58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29眼,结膜瓣渗漏15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眼,恶性青光眼3眼.保守治疗44眼,手术治疗14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以下类同)及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5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三联手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术眼视力,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情况,并针对性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8.5 5.27)mmHg,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Ⅰ型滤过泡34眼,Ⅱ型滤过泡14眼,Ⅲ型滤过泡6眼.并发症:16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术后眼压高于正常者3例,术后前3d角膜水肿10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渗出吸收,角膜水肿消退,高眼压得到控制,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及人工晶体移位.结论 三联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经济实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切术小梁及虹膜组织切除量化对术后角膜散光的研究。方法对60例(8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外路小梁切开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观察小梁及虹膜组织切除量化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眼压和房角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3.5%和87.1%。18例(19眼)随访6个月,眼压≤11mmHg者16例(84.2%)。术后房角检查显示上方120度范围房角开放和小梁组织切开的裂隙。术后角膜散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比,0.75D-1.50D之间。术后并发症:浅前房1眼,均自行好转,虹膜根部断离1眼、虹膜后粘连2眼。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组织切除的量对术后散光的观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我院于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 21 mmHg 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7年7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48例60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 MMC 巩膜条反折),其中闭角型青光眼4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眼。结果:术后1周1型滤过泡36眼,2型滤过泡20眼,4眼滤过泡扁平,眼压6~14mmHg。术后1月1型滤过泡33眼,2型滤过泡26眼,1眼滤过泡扁平,眼压8~18.5mmHg。46眼随访一年,1眼眼压再次升高,1型滤过泡18眼,2型滤过泡27眼,眼压10~20.5mmHg。结论:本方法在应用MMC的基础上保留切除的小梁组织与原组织不分离,增加了引流间隙,同时无排异反应,不增加手术成本,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72例76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发生时间、类型,分析不同青光眼类型和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并分析6例6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并外置可拆除缝线手术后前房、滤过泡及眼压情况。结果: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可拆巩膜瓣缝线可减少并发症,控制滤过,操作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已确诊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6-12月,对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态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维持有效滤泡、控制眼压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