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观察40例GI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GIST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胃部不适,其中以腹胀或腹痛最为常见。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细胞型8例和混合细胞型4例。免疫组化显示Dog-1、CD117、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0%、70%,SMA、S-100大部分病例为阴性表达,仅少数病例呈局灶阳性表达。结论GIST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联合检测Dog-1、CD117、CD34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荣庆  李飞 《农垦医学》2006,28(2):105-10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NSE蛋白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对GIST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25~76岁(平均55岁),男性15例,女性17例,主要发生在胃并常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病例在手术切除后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5~18cm(平均为7.8cIn)。镜下GIST的细胞形态组织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其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胞浆红染,核长梭形,核仁不明显,常呈栅栏或编织状排列;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胞浆较透亮,核周有空晕,核仁明显,常呈巢状排列;间质可见粘液样变、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等。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M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4.4%和68.7%,Desmin4例表达,SMAIO例表达,S-100和NSE不表达或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方式可有编织状、栅栏状、弥漫片状、巢状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和CDM阳性、Desmin少数局灶阳性、SMA部分阳性、S-100和NSE不表达或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坏死或侵润性生长等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62例(100%)vimentin 阳性,59例(95.2% )CDI17阳性,49例(79%)CD34阳性,24例(38.7% )NSE阳性,10例(16.1% )HHF35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良恶性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和核分裂的多少而定。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61例GIST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观察8例胃肠道平滑肌瘤作对比。结果61例GIST的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3.6%。8例平滑肌瘤CD117和CD34均为阴性,结蛋白(desm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定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 Desmin、 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杨继华  景丽  郭凤英  秦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6,28(5):381-382,385,F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D117、CD34、desmin、S-100、vimentin等蛋白在26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6.9%和73.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Desmin、S-100及vimentin阳性率分别是26.9%、11、5%和69.2%。结论CD117、CD34在GIS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较高,可作为确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用CD117、CD34、DOG-1、S-100、PGP9.5、a-SMA、结蛋白对形态典型的GIST进行研究,并对其中CD117阴性者,进一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GDFR-α)检测.结果 本组38例GIST发生于胃20例,小肠11例,结肠2例,盆腔2例,肠系膜2例,腹膜后1例.镜下形态: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型6例,混合型4例,3例伴癌发生.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DOG-1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例数分别为35例、29例、36例.3例CD117阴性者中2例PDGFR-α阳性.S-100蛋白2例,PGP9.51例,结蛋白3例均为局灶阳性,a-SMA11例为局灶或部分阳性.结论 GIST肿瘤组织排列结构及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大多数CD117、CD34、DOG-1阳性,少数病例CD117阴性,PDGFR-α阳性,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8例GIST进行标记,观察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站果:在48例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9.6%(43例),CD34的阳性率为83.3%(40例),SMA的阳性率为31.3%(15例),S-100的阳性率为14.6%(7例)。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联合使用才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王玲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19-420,4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CD117、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良性9例,恶性13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22例,阳性率分别为95.5%及84.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病例资料并应用CD117、CD34、SMA和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20例GIsT中男女发病例数相等,平均年龄59岁。肿瘤常见于胃,多呈结节状,大小不等,瘤体边界清楚,部分切面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组织学类型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95%、CD34阳性80%,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和15%。20例GIST极低度风险3例、低度风险7例、中度风险2例、高度风险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发病率最高,CD117、CD34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GIsT可以向肌源性分化或向神经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春笋  何松  郭燕  缪小兵  陈旭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678-3680,F0003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3例上皮样GIST患者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7∶1,平均年龄60岁。肿瘤以胃、腹盆腔为多见,其中复发6例,发生肝转移4例。镜下肿瘤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为主,胞浆丰富透明或嗜酸,可见透明空泡状及印戒样细胞。可形成微囊状结构,成片状、巢状,可见纤细或粗大的纤维分隔,部分可见腺管样结构。6例复发病例中有2例原发为梭形细胞型(余不详)。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为79.07%,73.81%,84.85%,3例CD117阴性病例DOG1阳性表达。有4例CD117、DOG1均阴性,CD34却阳性表达。结论上皮样GIST具有上皮样肿瘤的形态学特点,易发生误诊,应予以仔细鉴别。梭形细胞型GIST复发,可发生上皮样的改变。在上皮样GIST中DOG1的阳性率高于CD117,CD117、CD34、DOG1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35例胃肠道间质瘤HE染色切片,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胃18例(51%),小肠8例(23%),大肠3例(9%),食管1例(3%),肠系膜3例(9%)大网膜2例(6%)。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为主。大体上,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改变。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漩涡状、栅栏状、片块状、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97%、83%、100%、37%、3%、26%。良性7例,交界性5例,恶性23例。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CD117、CD34是其特异和敏感抗体,在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坏死、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  相似文献   

18.
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及转移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形态相似的一系列肿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肝脏的20例原发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用SP法和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0例(43.4%)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6.5%),血管肉瘤11例(23.9%),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5%)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2.2%),未分化肉瘤3例(6.5%);26例(56.5%)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20例(43.4%),平滑肌肉瘤3例(6.5%),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4.3%),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2.2%)。46例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无论原发或转移,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最为常见,几乎在每一类型的肿瘤中均可出现。组织形态最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同一肿瘤内同时出现2种或3种不同结构的情况在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广泛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病例阳性,存在原发瘤阳性而转移瘤阴性或同一肿瘤内部分细胞阳性部分细胞阴性的情况。平滑肌肉瘤SMA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NF、S-100阳性,二者均CD117阴性。血管源性肿瘤对CD34、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有不同的阳性反应。肉瘤样癌CK及Vimentin均阳性。梭形细胞类癌CK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结论 原发的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最为常见,转移转移瘤则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虹  孙希印 《罕少疾病杂志》2004,11(4):15-17,F002
目的 研究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 对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作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为:CD117 7例(100%)胞质全部强阳性表达,CD34 5例(71.4%)阳性,S-100蛋白2例(28.6%)阳性,SMA均为阴性。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依据,推测胃肠道外间质瘤可能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方法:对45例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GIST的肿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加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有较为特征的细胞团巢形成. 间质或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结论:GIST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