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兔VX2肝肿瘤模型进行胃十二指肠动脉介入栓塞术,早期血清VEGF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将40只接种VX2肿瘤组织2周的荷瘤兔随机分为两组:碘油组(n=20)和对照组(n=20),通过超选择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0.3mL/只)、生理盐水(1mL/只)。1周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兔血清VEGF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残余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定量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介入栓塞后,碘油组血清VEGF1.42±0.29ng/mL,对照组1.12±0.21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碘油组残余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mRNA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碘油介入栓塞兔VX2肝肿瘤术后,残余肿瘤组织表达VEGF明显升高,可作为预测残余肿瘤细胞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肝癌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四种常用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及不良作用。方法50只荷瘤兔随机分5组,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乳化剂注入组(EPI+LP);无水酒精组(PEI);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射频消融组(RFA);生理盐水治疗组(NS)。术前、术后2周行MRI扫描,比较肿瘤平均增长率;检测术前、术后肝肾功能指标;2周后取出肿瘤,比较坏死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除EPI+LP组与TACE组外,各组两两间肿瘤平均增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肿瘤平均增长率最小。5组实验兔肿瘤坏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坏死率最大,达(98.43±2.76)%。除NS组外,各组肝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FA组及TACE组变化最明显。病理上,RFA组肿瘤呈重度坏死,有多核巨细胞反应,肉芽肿形成;其他各组呈轻-中度坏死,PEI组出现空泡变性(脂肪变性),部分血管有癌栓;各组胆管未受破坏。结论RFA的疗效最佳,PEI最差,EPI+LP及TACE居中。临床上,应在兼顾肝肾功能情况下,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L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对兔VX2肝癌微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60只兔VX2肝癌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n=10):单纯药物组(Doc组)、单纯载药微泡组(DLLM组)、药物+超声组(Doc+US组)、单纯微泡+超声组(PLM+US组)、载药微泡+超声组(DLLM+US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CD34及VEGF的表达。结果处理后DLLM+US组的CD34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MVD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LM+US组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DLLM联合UTMD能抑制兔VX2肝癌的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兔VX2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注射高温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对兔VX2肿瘤的抑瘤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种植VX2肿瘤,种植后2周对实验兔进行CT扫描,随机分组,分别注人不同温度的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术后两周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入高温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组VX2肿瘤体积随温度的升高明显缩小、肿瘤坏死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P〈0.05);肿瘤组织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注射高温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对VX2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温度越高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模拟不同方法介入治疗对兔VX2肝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4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介入治疗前MRI测量并记录肿瘤直径。经股动脉途径行肝固有动脉插管,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水化碘油(A组)、Ad-p53(B组)、Ad-p53+水化碘油(C组)。术后1周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坏死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测定MMP-2/PCNA/VEGF的表达。结果:经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1周后,A、B、C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单纯碘油栓塞后,肿瘤区的MMP-2、PCNA及VEGF的表达略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B组与C组的MMP-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有转移的MMP-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者(P〈0.05);MMP-2与VEGF、PCNA之间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碘油+Ad-p53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转移。MMP-2、PCNA、VEGF的增高预示着肿瘤的高转移、高增殖能力,肿瘤血管的高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动脉As2O3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凋亡及增生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32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4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组)、单纯碘油栓塞组(B组)、阿霉素碘油栓塞组(C组)及As2O3碘油栓塞组(D组).治疗后1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区的MVD值及增生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指数.结果治疗后1周,单纯碘油栓塞及阿霉素碘油栓塞组,残余肿瘤区的MVD略有升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As2O3碘油栓塞组残余瘤区MVD减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各组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1.53±0.42、2.66±0.54、2.91±0.32、3.44±0.65和60.8±15.5、42.4±11.2、40.6±8.8、28.5±5.7,两者存在负相关.结论 As2O3碘油栓塞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发挥抗肿瘤效应,As2O3碘油栓塞可以抑制残余肿瘤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Xu T  Chen XP  Guo YX  Li D  Lu L  Huan GZ  Zhang WG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8):606-609
目的 观察应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后,兔VX2肿瘤组织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 60只接种VX2肿瘤细胞的荷瘤兔随机分为3组:肿瘤组、超液化碘油组、羟基磷灰石纳米超液化碘油混悬液组.通过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 ml/只)、超液化碘油(0.3 ml/kg)、纳米超液化碘油混悬液(0.3 ml/kg).术后3 d CT检查确认插管成功.两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三步法(S-P)测定肿瘤组织MT1-MMP的表达定位,以及治疗干预后表达量的改变.RT-PCR检测MT1-MMP mRNA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法分析MT1-MM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T1-MMP在肿瘤细胞膜和肿瘤组织间质都有表达.肿瘤组与碘油组、纳米碘油组的阳性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碘油组和纳米碘油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蛋白量的表达也支持此结果.RT-PCR检测3组mRNA表达值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T1-MMP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和间质.超液化碘油和(或)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栓塞后,肿瘤组织及间质的MT1-MMP的表达上调,可能是造成栓塞后肿瘤转移复发率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碘油羟基磷灰石纳米粒(nHAP)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对兔VX2肝肿瘤转移相关基因Paxillin(桩蛋白)和P130Ca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新西兰白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设生理盐水组(A组)、nHAP组(B组)、单纯碘油组(C组)、阿霉素碘油组(D组)和碘油nHAP组(E组)。经肝动脉灌注给药后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这两个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两种方法结果均提示:兔VX2肝肿瘤中Paxillin呈低表达而P130Cas呈高表达。与A组相比,C组和D组残余肿瘤区的Paxillin表达降低,而E组表达则显著升高(P〈0.05);与A组相比,C组和D组残余肿瘤区的P130Cas表达升高,而E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兔VX2肝肿瘤中Paxillin的低表达和P130Cas的高表达可能与其高转移性有关。单纯碘油及阿霉素碘油经肝动脉治疗可降低Paxillin的表达,而碘油nHAP可升高其表达;单纯碘油及阿霉素碘油经肝动脉治疗可升高P130Cas的表达,而碘油nHAP可降低其表达。提示碘油nHAP可能可以抑制VX2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兔肝癌肝动脉栓塞后肿瘤血管生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癌肝动脉栓塞后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变化。方法 建立兔肝癌模型 ,随机分栓塞组 (n =10 )和对照组 (n =10 )。于接种后 14d经肝动脉注入超液化碘油 (栓塞组 )或等量生理盐水 (对照组 )。栓塞后第 7天取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结果 栓塞组MVD (2 8.6± 10 .6)与对照组 (16.3± 6.9)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 =3 .0 83 ,P <0 .0 1) ;栓塞后VEGF蛋白 (t =3 .0 75 ,P <0 .0 1)及VEGF165mRNA (t =3 .95 4,P <0 .0 0 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在栓塞组和对照组 ,VEGF蛋白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9和 0 .72 ,P <0 .0 5 )。结论 肝动脉栓塞术可通过促使肿瘤细胞VEGF表达上调 ,从而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 ,如果将介入栓塞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结合 ,可望提高栓塞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介入途径多疗法、多基因联合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制备pCMV-p53质粒-脂质体复合物及浓缩的TK-CD逆转录病毒上清.新西兰大白兔50只建立兔肝癌模型.根据B超及CT扫描结果,选取肿瘤直径约2 cm的荷瘤兔4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第1组为单纯生理盐水治疗组(对照组);第2组为单纯超液化碘油栓塞组;第3组为超液化碘油+p53组;第4组为超液化碘油+TK/CD组;第5组为超液化碘油+p53+ TK/CD组.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成功并造影确定靶血管后,1.2F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透视监视下按分组缓慢灌注实验药品.各组瘤兔分别于介入术前、术后10 d行B超和CT扫描,检测肿瘤最大径(a)和最小径(b),计算肿瘤体积(V=ab2/2)及肿瘤生长率.介入手术后8周,动物脱颈处死(包括观察期内自然死亡的),行常规病理检查及生存期的观测.结果 成功建立兔肝癌模型,插管及介入治疗顺利.治疗前各组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10 d对肝脏肿瘤体积变化进行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均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其中碘油栓塞+联合基因治疗组的效果最为显著.2×2析因分析表明:p53基因、TK/CD基因与碘油栓塞结合均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二者之间无交互协同作用(P=0.793).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动物生存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多疗法、多基因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介入疗法可以为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给药方法及途径.碘油栓塞、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VEGF-CDglyTK)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并结合研究结果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与前药5氟胞嘧啶(5-FC)/丙氧鸟苷(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仅在Ⅰ组、Ⅲ组扩增出融合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片段.表型及各项病理指标的检测均显示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较其他3组显著受到抑制,而第Ⅱ、Ⅲ、Ⅳ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8.65%±4.20%,较其他3组显著增加(F=397.530,P=0.000);第Ⅰ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为3.08±0.79,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F=34.081,P=0.000).结论 AdVEGF-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在体内可明显抑制大肠癌肿瘤的生长.其机制有二:首先该治疗系统可诱导裸鼠体内人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其次该治疗系统在体内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大肠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K/GCV)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TK组、CD组、TK-CD组,每组10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K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5-Fc;TK-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电镜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D、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白9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且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靶向性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肿瘤对照组、空质粒组、丙氧鸟苷(GCV)组、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5组。于瘤体内分别直接注射不同的质粒,同时于裸鼠腹腔内注射GCV,观察不同时段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做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原位凋亡。放免法检测裸鼠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裸鼠皮下成瘤率100%;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血清AFP含量、肿瘤MVD和VEGF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质粒组和GCV组(P〈0.05),细胞凋亡指数都明显高于后3组(P〈0.05),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而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AFP、MVD及VEGF表达强度又明显低于pcDNA3/TK/An-gio组(P〈0.05),凋亡指数高于后者(P〈0.05)。结论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系统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型生物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KDRP-CD/TK融合基因对乳腺癌裸鼠体内抑瘤作用的特点.方法 以MCF-7细胞株建立裸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P-CDglyTK与前药5-氟胞嘧啶(5-FC)与丙氧鸟苷(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与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P-CDglyTK)及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计算抑瘤率、常规病理检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瘤体CD/TK融合基因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的检测,同时观察该治疗体系有无系统毒性.结果 各组瘤重如下:Ⅰ组(实验组)(25.04±3.09)mg、Ⅱ组(498.07±4.47)mg、Ⅲ组(501.94±4.50)mg、Ⅳ组(503.79±6.27)mg.可见Ⅰ组肿瘤逐渐缩小,余各组肿瘤逐渐增大(F=12 727.420,P<0.01);第Ⅱ、Ⅲ、Ⅳ组肿瘤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有CD/TK基因表达且MVD(1.05±0.04)较对照组(4.15±0.10)变小(t=64.126,P<0.01);常规病理检查发现Ⅰ组组织片状坏死,且该治疗体系对重要脏器无毒性作用.结论 KDR启动子驱动双自杀基因体系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机制涉及对肿瘤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双重杀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种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中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作120例MCF-7乳腺癌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每组30只;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的牛长变化,28 d后统一脱颈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标本进行常规镜检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 实验4周后,低分子肝素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不仅在移植瘤体积、胸壁浸润及淋巴转移等方面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其VEGF、MVD的表达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尤以低分子肝素组中VEGF、MVD的表达更低,但与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间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裸鼠MCF-7移植瘤模型中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而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KDR-CDglyTK)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胰腺癌细胞系Capan-2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与前药5-FC与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与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采用瘤体内多点注射,5-FC与GCV给药方法采用腹腔内注射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等指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对各组的肿瘤组织行RTPCR的检测,以了解有无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表达.结果 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第Ⅱ、Ⅲ、Ⅳ组肿瘤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别.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4.20±4.60)%,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结论 AdKDR-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对人胰腺癌Capan-2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诱导裸鼠体内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的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胞嘧啶脱氨酶融合自杀基因(HSV-TK/CD)对裸鼠骨肉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于裸鼠成瘤后将其分为6组:(1)PBS对照组;(2)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Ad)-Lac-Z/GCV 5-FC组;(3)Ad-TK/GCV组;(4)Ad-CD/5- FC组;(5)Ad-TK/GCV Ad-CD15-FC组;(6)Ad-TK-CD/GCV 5-FC组。各组经治疗后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2)组与(1)组比较,肿瘤体积与肿瘤坏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组比较,(3)~(6)组肿瘤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且(5)、(6)组与(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自杀基因HSV-TK/CD对裸鼠骨肉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