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pPNET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组织学特征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男性患者年龄36岁和28岁。分别因反复左腰部胀痛4个月和右腰部酸痛3个月就诊。前者MRI示左中上腹椭圆形肿块17.9cm×12.9cm×15.6cm,术中见肿瘤与肾脏、脾脏、腹膜明显粘连,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后者CT示右侧髌骨翼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10.1cm×12.9cm,行右侧半骨盆切除术。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均诊断为pPNET。手术后行放疗和化疗,达到部分缓解。结论pPNE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深部软组织,具有高度侵袭性。该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有助于pPNET的诊断。目前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加化、放疗。  相似文献   

2.
黄凯  谢大志  龙耀武  陈光福  陈嘉华 《吉林医学》2009,30(13):1315-1316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8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根性痛、四肢感觉异常、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MRI均显示椎管内占位,脊髓有受压征象。28例肿瘤中,位于颈段1例,胸段15例,腰段11例,骶段1例,肿瘤为髓外硬膜下21例,硬膜外7例。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MRI是诊断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早期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姚永平  张德辉  吴鹏  姚瑞  郭家杏  张光强 《安徽医学》2009,30(11):1323-1324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显微手术治疗34例椎管内各类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绝大多数手术疗效满意。术后病理神经鞘瘤22例、脊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胶质瘤2例、血管瘤1例。术后随访4个月~3年,2例胶质瘤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32例包括复发2例再次手术,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椎板切除显微镜下肿瘤摘除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而MRI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侵及海绵窦垂体腺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侵及海绵窦垂体腺瘤头颅CT断层扫描及MRI影像检查,确定诊断,做出分级分型,选择经颅或经蝶两种不同手术入路,采用显像微外科技术经海绵窦硬膜内或硬膜外肿瘤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1例。手术致动眼神经损伤2例,外展神经损伤3例,三叉神经损伤2例。其中术后1例动眼神经损伤部分功能恢复,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功能完全恢复各1例。结论 侵及海绵窦垂体肿瘤,只要诊断明确,选用合适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窦硬膜内或硬膜外方法可达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病理性质及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分析1998年至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5例PBL患者诊治情况。结果:5例PBL患者中,1例确诊后1个月内死亡;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6个疗程化疗,现已分别生存4年和3年,其中1例手术2年后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肿块局部切除已3个月,目前正在化疗中。结论:PBL的诊断主要依据肿瘤切除标本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一般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 ,探讨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9例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9例中 ,由超声诊断 2例 ,CT诊断 3例 ,MRI诊断 3例 ,综合各影像资料术前诊断 6例。术后光镜下病理诊断 16例 ,结合免疫组化确定诊断 19例。免疫组化HMB 45和A1 0 3阳性表达各 19例。行肝部分切除术 16例 ,左半肝切除术 3例。术后随访 1~69个月 ,均无瘤生存。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缺少特异表现 ,容易误诊 ,综合分析超声、CT、MRI等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免疫组化HMB 45及A1 0 3阳性表达有助于病理确定诊断。手术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7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62例的临床资料。均行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结果半椎板切除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MRI是椎管内肿瘤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的20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部位、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囊肿位于颈段10例,胸段7例,颈胸交界1例,腰段2例.囊肿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椎管肠源性囊肿是先天性良性病变,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治疗首选显微外科手术全切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椎管内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及疗效。方法对1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通过MRI检查后确诊。均施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全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结果12例中早期误诊8例。术后随访1个月~2年,11例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1例复发。结论以临床特征为基础,配合X线片、MRI检查可降低椎管内肿瘤的误诊率。椎管内肿瘤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89~ 1998年采用改良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 15 0例 ,经 1~ 10年临床随访观察 ,效果满意 ,未发现术后腰椎不稳定。现就我们对手术前后护理工作的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 0例男 96例 ,女 5 4例 ,年龄 2 2~ 78岁 ,平均 4 5岁 ,病程 3个月~ 12年 ,平均 3 2年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央型 ) 90例 ,椎管内肿瘤 6例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 5 4例。手术切除 1 5个全椎板 34例 ,切除 2个全椎板的 76例 ,平均切除 1 3个全椎板。行 2次手术的有 6例 ,首次手术均为半椎板切除术或开窗术 ,其中术后疤痕粘连 3例 …  相似文献   

11.
赵洋  郑爱萍  廖子龙 《海南医学》2011,22(14):102-103
目的分析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整理我院收治的12例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患者的病理检测及诊断治疗资料,将病理检测结果与术后最终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并分析归纳出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术前单纯病理检验结果为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0例,检测正确率为83.3%,经统计学分析与最终诊断结果具有正相关性,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p 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2例,髂骨1例,股骨1例。发生在软组织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破坏。发生在骨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 p PNE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等,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PNET的临床和X线、CT及MRI表现。结果:6例中,男2例,女4例,发生于胸壁2例,纵隔、肾脏、脊柱、肩背部各1例。临床以局部疼痛(4例)伴肿块(3例)为主诉,年龄(15~39)岁,X线检查4例,均见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CT扫描5例,软组织肿块边缘模糊4例,边界清楚l例,3例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均未见骨膜反应。MRI扫描2例,在T1WI病变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pPNET影像学检查以软组织肿块,常伴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缺乏特征性,但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良恶性鉴别、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邱大胜  刘玉林  付荣  陈宪 《当代医学》2009,15(20):143-145
目的研究头颈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CT及MR表现,提高影像学检查在本病诊治中的价值的认识。方法随访2年,回顾性分析6例头颈部PPNET的临床、CT、MRI及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手术病理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眼眶内肿块较小,在CT及MRI上边界清晰,密度及信号均匀。4例颈部、1例腮腺肿块较大,病灶坏死囊变不明显,病灶与邻近的组织分界不清。所有肿块增强强化明显。结论头颈部PPNET的CT、MRI表现为边界清晰者手术易于切除,预后相对较好,病灶边界不清则手术难以切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1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PETCT检查,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例发生于鼻腔,2例发生于骨骼,8例发生于软组织,肿块密度及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但未见钙化。CT表现为不均质软组织密度,MRI信号混杂,T2WI、DWI、T2脂肪抑制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高信号为主,所有病灶周围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其中发生于鼻腔及腹盆腔者表现为分叶样软组织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压迫被侵犯临近组织。发生于胸壁及骨骼者,破坏临近骨质,破坏区未见硬化边、骨膜反应及瘤骨形成。2例行PET-CT检查者,见异常放射性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别为5.4、11.7。增强扫描后除1例发生于胸壁者轻度强化,其余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不成熟血管影。结论 pPNET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pPNET)的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 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法对 4例pPNET进行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主要由小圆形细胞组成 ,部分为梭形细胞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除表达CD99外 ,还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性标记。结论 pPNE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其诊断除了直接的病理形态学证据之外 ,尚需免疫组化的支持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PNET)的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pPNET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组织主要由小圆形细胞组成,部分为梭形细胞,细胞密集成巢,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核染色质颗粒状,核仁不明显,多数可见核分裂象,可见有Homer-Wright菊形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除表达CD99外,还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性标记.结论:pPNET具高度恶性,其诊断除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外,免疫组化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三氧腰椎旁注射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单纯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行硬膜外阻滞组(对照组)和硬膜外阻滞联合三氧组(治疗组),各组3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时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及3个月时VAS评分较低(P〈o.05);6个月时,对照组优效、良效、好转、无效率依次为66.7%(20/30例)、6.7%(2/30例)、6.7%(2/30例)、20.0%(6/30例);治疗组优效、良效、好转、无效率依次为73.3%(22/30例)、13.3%(4/30例)、6.7%(2/30例)、6.7%(2/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氧腰椎旁注射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采用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