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96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962例中轮状病毒阳性者361例,阳性检出率37.53%。90.86%的RV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男女比例为1.85:1;1岁以内的母乳喂养儿阳性检出率较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的阳性检出率低(P0.05);天津地区RV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病例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与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秋冬季节高峰,0~24月龄组的患儿RV腹泻所占比例最大,RV腹泻更易引起脱水症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腹泻婴幼儿诺如病毒(NoV)和A组轮状病毒(HRV)的感染状况、临床表现以及No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间,198例<5岁的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并同时收集53例非腹泻患儿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组HRV,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NoV,并对阳性标本进行病毒部分测序;对腹泻患儿的腹泻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急性腹泻患儿中共检测到A组HRV感染137例(69.2%),NoV感染40例(20.2%),A组HRV和NoV的混合感染12例(6.1%)。而53例对照组患儿中共检测到A组HRV感染7例(13.2%),NoV感染19例(35.8%),A组HRV和NoV的混合感染3例(5.7%)。单纯A组HRV感染和单纯NoV感染患儿间的腹泻严重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V测序分析发现NoV感染病毒的主要基因型是GⅡ.3及GⅡ.4。结论 A组HRV仍然是婴幼儿腹泻中最常见的病原体,而NoV则是第二大病原体。婴幼儿中存在NoV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急性腹泻儿童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12月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203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结果 2039份粪便标本中,621份检测到A群RV,总检出率为30.5%(621/2039),其中男430例(69.2%),女191例(30.8%).RV感染者中,以6个月~2岁年龄段的患儿为最多,共571例(91.9%).检出率以10~12月份最高,均在30%以上,其中高峰出现在11月份,达43.4%.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显示,距市区较近的区县RV抗原检出率较低,边远区县较高.少部分患儿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结论 A群RV为北京地区2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的主病原,6个月~2岁婴幼儿是A群RV的易感人群,10~12月份为北京地区的流行高峰.在流行季节对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规进行A群RV抗原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自1973年Bishop等首次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关于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迄今为止,轮状病毒仍是世界范围内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疾病的最主要病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有60万病人死于轮状病毒腹泻,通常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因。疫苗是控制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径,对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各种疫苗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 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调查 ,收集粪便标本 ,检测轮状病毒 ,对阳性标本用ELISA、PCR法进行G、P分型 ;同时填写调查表 ,分析流行特征。资料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 9412例患儿 ,收集标本 2 0 48份 ,检测标本 13 41份 ,轮状病毒阳性 5 16份 ,阳性率 3 8 48% ;血清分型发现 ,G型以G3 ( 62 44 % )和G1( 2 4 41% )为主要流行株 ,P分型以P4( 5 8 0 2 % )为主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3月及 2 0 0 2年 10月— 2 0 0 3年 2月出现两个轮状病毒高峰 ;患者最小年龄为 12d ,3~ 2 3月龄占 90 12 % ,男女比例为 1 98∶1;1岁以内母乳喂养儿比人工及混合喂养儿阳性率均低 (P <0 0 1) ;轮状病毒腹泻多引起脱水。 结论 苏州地区 5岁以下儿童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其中G3型和P4型为主要流行株 ;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 ;3~ 2 3月龄为高发人群 ;母乳喂养儿阳性率较低 ;轮状病毒腹泻多会引起脱水。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静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9,26(3):120-123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分型、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指出疫苗研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2745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轮状病毒[1]。为了解乌鲁木齐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更好地监测和防治轮状病毒腹泻,本研究对2006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就诊的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999年1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123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核酸杂交确定轮状病毒G血清型别。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统计法对不同G血清型别的临床变量作分析。结果 123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493份(40.1%),其中RNA长型397份(80.5%),短型55份(11.2%),混合型18份(3.7%),未能分型23份(4.7%)。328份含有足量RNA的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作杂交分型显示G1血清型141例(55.5%),占第一位;G3血清型70例(27.6%),占第二位;G2血清型24例(9.4%),占第三位;混合感染血清型16例(6.3%),占第四位;仅发现1例G4型(0.4%),未分型2例(0.8%)。所有G2型均为电泳短型,而G1、G3、G4均为电泳长型。四种型别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发热峰值、热程、每天腹泻峰次数、腹泻天数、呕吐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上海地区腹泻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的电泳型均以长型为主,流行血清型为G1-G3型,G4型很少见。未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不同G血清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与轮状病毒(RV)感染对比,了解诺如病毒(N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选取3岁以下腹泻7 d以内婴幼儿的新鲜大便标本,筛选出无黏液、脓血的标本,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NV及RV抗原。询问病史,依据Vesikari评分对腹泻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儿预后。经统计分析,对NV及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共入组942例,RV感染329例(34.9%),NV感染137例(14.5%),混合感染91例(9.7%)。RV感染存在明显的季节性,9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期;NV感染则全年散发。NV及RV感染在腹泻次数、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但RV感染中,发热、呕吐、严重腹泻(伴有乏力、嗜睡、精神弱等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NV感染(P<0.05 ),而流涕、咳嗽症状在NV感染更常见。NV感染Vesikari评分均值为(8.98±2.94)分,低于RV[(10.45±3.04)分,P<0.05)]。NV及RV感染多7 d以内好转,但NV感染易出现病程迁延。结论 RV仍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但NV感染检出率亦较高;NV感染呈全年散发,RV感染仍呈秋冬季节高发;RV感染出现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较NV常见,而NV感染多伴呼吸道症状且病程易迁延。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 999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 1 2 30份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轮状病毒。结果 1 2 30份粪便标本中 ,493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组 ,阳性检出率为 40 1 % ,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其中RNA长型有397份 ( 80 5 % ) ,短型有 5 5份 ( 1 1 2 % ) ,混合型有 1 8份 ( 3 7% ) ,RNA部分降解未能分型有 2 3份( 4 7% )。对 471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 ,平均发病年龄 1 4 2个月 ,社区感染 32 0例 ( 67 9% ) ,院内感染 1 5 1例 ( 32 1 % ) ,5岁以下儿童占 464例 ( 98 7% ) ,3个月至2岁儿童 369例 ( 78 3% )。 3年冬季 1 1月份与 1 2月份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均达到 5 0 %以上。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 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 ,3月龄至 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以冬季 1 1月份至 1 2月份为流行高峰 ,基因组以长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2001-2003年杭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VP7型别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的感染特点及RV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1--2003年秋冬季来本院就诊拟诊为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粪便共683份,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A组RV,阳性者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型检测RVVP7(G)血清型;将ELISA确定VP7(G)血清型的标本进一步做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及RV基因测序,证实其VP7(G)血清型。结果683份标本中,RV阳性297份,检出率为43.5%(297/683);ELISA分型:VP7(G)血清型以G1、G3型为主,其中G1型占36.7%(109/297)、G3型占30.9%(92/297),其余G2、G4、混合型和未分型分别占4.O%(12/297)、7.1%(21/297)、11.8%(35/297)和9.4%(28/297);每年流行的VP7(G)血清型的主流不同,2001年以G1型为主,占54.9%(45/82)、G3型占14.6%(12/82),2003年以G3型为主,占43.2%(63/146)、G1型占29.5%(43/146)。RT-PCR扩增、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证实了ELISA分型的可信性。结论2001--2003年杭州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RV VP7(G)血清型以G1、G3型为主,且每年流行的主流血清型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ELISA法RV阳性率为56.46%(153/271),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年龄段最高,分别为57.38%、63.33%,但各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分别为86.27%和73.81%。在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法检出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52例(33.99%)未能分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其他未能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儿童诺如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TaqMan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orovirus,NV)的发病情况,为儿童NV腹泻的临床治疗或病毒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随机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地区急性腹泻病患儿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应用针对病毒ORF1与ORF2连接区域设计的引物及TaqMan探针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标本.并将NV阳性标本进行克隆并测序,结合检测结果以确定此周期内NV的流行情况及优势毒株.结果 本研究从1260份标本中检测出NV阳性257份(20.40%),其中G Ⅰ型87份(6.90%),GⅡ型214份(16.98%),G Ⅰ和GⅡ混合感染44份.测序分析后发现G Ⅰ毒株检出率依次为G Ⅰ-3、G Ⅰ-2及GⅠ-4;GⅡ毒株检出率依次为GⅡ-4、GⅡ-3及GⅡ-7.NV主要感染年龄为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高峰期在11至12月.结论 NV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GⅡ-4型是2007年主要流行病毒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近年来杯状病毒所致腹泻住院患儿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方法 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省成都市唯一一家儿童病毒性腹泻标本收集哨点医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267 例5 岁以下杯状病毒所致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67 例患儿中,男169 例,女98 例。1 岁以内患儿占74.9%(200 例)。2012~2014 年杯状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28.4%、21.6%、27.1%。杯状病毒的流行为夏秋季(8~10 月)。诺如病毒Ⅱ检出率为85.8%(229/267)。244 例(91.4%)患儿为急性病程。大便性状改变以水样便为主(219 例,82.0%),部分含有黏液和/或血丝。发热以中-高热为主。53.9%(138 例)的患儿出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59.6%(159 例)的患儿出现了菌群失调。结论 杯状病毒已成为成都地区5 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Ⅱ为该地区的流行优势病珠;杯状病毒的流行季为夏秋季;1 岁以下婴幼儿为杯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病人群;水样泻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2001至2005年上海1 450份住院患儿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住院患儿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今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1至2005年住院的腹泻婴幼儿1450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粪便标本中用机械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63份,建立套式RT-PCR的方法,从粪便中检测轮状病毒基因并进行G和P型别的分型。结果 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79.9%(290/363)。G1型所占比例在2001年最多为28.8%(25/87),以后逐年下降至2004年的1.7%(1/60),但2005年又回升至7.0%(4/57)。G3型在5年间均是最主要的流行型别。存在但少见的流行型别是G2和G4型,2001和2002年分别为14.9%(13/87)和5.0%(5/100)。每年的主要流行株均为P[8],不同年份尚流行少量的P[4]和P[6]型。G3 P[8]成为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其次的流行型别包括2001和2003年份的G1 P[8],2002年的G3、P混合型,2004至2005年的G3、P未知型。结论 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轮状病毒流行型别显示了一定的变化规律,G3、P[8] 及其组合G3 P[8]是5年间上海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不同年份尚有一些其他已知和未知型别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目的 以广州地区为代表,了解我国南方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病毒的型别分布。方法 从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连续39个月、历经四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收集因非细菌性腹泻而收入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207例,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RNA,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分别扩增病毒VP7和VP4基因,对RT-PCR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套式PCR(对VP7)和斑点杂交(对VP4)作型别鉴定。结果 1207例标本中,有537例检测到轮状病毒基因,阳性率为47.5%。这些阳性标本主要来自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的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VP7以1型(G1)为主(86.0%),VP4以1A型(P1A)为主(83.1%)。G1 P1A组合占所检测到的标本的84.1%,其次为VP7 2型、VP4 1B型(G2 P1B)(5.7%)和VP7 3型、VP4 1A型(G3 P1A)(2.3%),还有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结论 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8.
2005-2008年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腺病毒(AdV)腹泻特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005年7月-2008年6月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AdV检测.结果 889份标本中共检出AdV的感染43例,总阳性率是4.8%,其中肠道腺病毒(EAdV,F亚属)Ad40,Ad41阳性率3.8%(34/889),其次是非肠道腺病毒(NEAdV)Ad12,Ad18,Ad31,Ad2,Ad5,Ad6,Ad7阳性率1.0%(9/889).发病年龄高峰以1岁内的婴幼儿为主,呈全年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AdV是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其主要的流行株为Ad41型. 相似文献
19.
2001-2004年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HuCV)腹泻的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1年12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ELISA阴性粪便标本进行HuCV检测。结果251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中共检出HuCV感染25例,总阳性率9,96%,其中133份2001—2002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2份,阳性率为9,02%,未进行分型;118份2003-2004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份,阳性率为11、02%,其中诺瓦克样病毒GⅡ型11例,未检出诺瓦克样病毒GⅠ型,札棍样病毒2例,其中有1例合并星状病毒感染。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呈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HuCV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件腹泻的丰萼病原之一.其丰要流行型可能为诺瓦青样病毒GⅡ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