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风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调理脾胃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病防治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重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2.
瘀血体质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对瘀血体质特点的研究探讨,掌握其发病的规律和倾向性,以期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减少中风病的发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主症等方面,探讨了脾胃功能与中风病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风时,以调理脾胃为主要的治疗法则以及顾护脾胃与中风预后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风的治疗发生了突破性改变,在基层设立中西医结合中风门诊可实现中风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从未病先防(一级预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二级预防)等方面阐述基层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中风门诊的意义;提出三因制宜、中西结合、减少医疗费用、资源共享、政府保障等基层医院开展中风救治的具体措施,认为在基层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中风门诊既有利于全方位管理病人,一级、二级预防,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便于宣传教育.在基层设立中西医结合中风门诊,以实现中风病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对于脑血管病的防治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中风病的预防较之治疗意义更加重要 ,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 ,也就是注意养生 ,包括精神调摄、节制饮食、劳逸适度、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二级预防除以上方法外 ,要配合药物 ,尤其是一些可降低血压和血脂的药食同源药物可长期服用 ,以控制发生中风的诸多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的病机及预防重于治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翠珍 《中医药学刊》2003,21(4):589-589,595
对中风病的预防较之治疗意义更加重要,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也就是注意养生,包括精神调摄、节制饮食、劳逸适度、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二级预防除以上方法外,要配合药物,尤其是一些可降低血压和血脂的药食同源药物可长期服用,以控制发生中风的诸多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医文献对中风病的阐述与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风病文献分析,认为中风病病名的表述宜规范和统一,临床宜采用多级诊断;应探讨中风病病因的生活语言表达以更好地用于中风病的一级预防;探讨中风病证候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比较各种治疗中风病的针灸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中风病防治颇有研究,善于见微知著并积极预防是其预防学特色,分期治疗与分类治疗是其治疗学特色。他所提出的中风病防治理论为中风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风先兆的研究对于中风病的预防及减少中风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病因病机的关键环节尚未达成共识。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钙拮抗剂的运用为主,且患者需要长期大量服药,副作用明显。从气虚、痰瘀浊毒互结探讨中风先兆的病因及主要病机,提出其治疗原则及方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医药在防治中风病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中风病病机的探讨,阐述清热解毒法是中风病的治疗大法。方法:根据中风病的发病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风的病机演变规律。结果:内生热毒乃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热毒犯脑损络为其病理的主导机制,火热痰瘀等病理产物互结,郁闭脑窍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结论:内生热毒是中风病机转归之关键,清热解毒当属防治中风之大法  相似文献   

12.
刘洁  王宝亮  段枫阳 《光明中医》2016,(16):2299-2300
结合以往对中风病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浅谈关于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未病先防"阶段,主要预防手段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可控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为"已病防变、预防复发"阶段,预防手段主要为寻找中风病发生的原因,结合中药、针灸等临床方法治疗可逆病因,纠正可干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从血浊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血浊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作了论述,并对血浊与中风病病因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龄增正衰、积因正损是主要因素,另外也对血浊与中风病病位、中风病痛机的关系作了分析,提出血浊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病理枢纽.同时提出清化血浊是防治缺血性中风之关键,以未病先防前移治疗重心、既病防变截断病势进展、加快康复预防中风复发为目的,并对具体体现清化血浊法的化浊行血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针刺预处理防治中风病的案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但是在现代中风病的临床防治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总结针刺预处理在临床中风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在治疗中风先兆、治疗中风病危险因素和预防中风复发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后续研究应该扩大样本量,规范选穴、操作手法,并补充机制研究,为针刺预处理的临床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5.
活血息风汤治疗中风先兆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中风先兆,对预防中风病发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笔者近6年来,自拟活血息风汤治疗69例中风先兆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康复护理诸方面,对中风病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述评。近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规律的探讨,并相应制订出全国统一的诊疗标准;在治疗方法上,人们开始重视综合动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措施;在预防工作中,致力于中风先兆证流行病学调查;在康复方面,中风疾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风病实验研究逐步深入,且增加了投入。  相似文献   

17.
从消积导滞法论治中风,由于食积可以生痰、痰郁日久阻滞气机、化热生风、甚则痰瘀互结从而导致中风病的发生或者复发,消积导滞法以中风的防治为根本出发点,探讨了饮食积滞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整个过程的地位,突显了消积导滞法在防治中风病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导涤体内伏痰,是防治中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先兆证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在临床上更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近几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风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脾胃与肝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肥之人,形盛气弱者,健脾化痰可防止中风的发生。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应调理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期患者,标实之象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0.
论中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京 《国医论坛》1997,12(5):24-25
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脾胃与肝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肥之人,形盛气弱者,健脾化痰可防止中风的发生;在中风急性期治疗中,应注意调理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其患者,标实之征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