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已明确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且新的他汀类药物正不断开发进入临床。与此同时,对烟酸及其衍生物、苯氧芳酸类等降脂药物的联合治疗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本文就当今冠心病高危患者降脂治疗的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 近10 a来,几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已确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因素[1]。最有效的降脂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更普通地称为他汀类药物。现已明确,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其最大益处是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绝对危险降低。本文就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当今降脂治疗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万志坚 《北方药学》2015,(9):109-109
目的:评价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300例高血脂症老年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每组60例。五组患者分别给予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五组患者在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治疗前后,ALT、Cr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降脂治疗现状。方法14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过程中均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坚持服药,并研究影响服药的主要因素。结果坚持服药和未坚持服药的患者在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坚持服药的患者中,经济因素占38.5%;健康指导不到位因素占51.9%。结论对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要加强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大以及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进而避免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5例。A组应用辛伐他汀治疗,B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C组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 D组应用常规治疗。比较四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6.0%、92.0%,均高于D组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4.0%,均低于D组的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A组、B组、C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全面保护作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高效降血脂类药物,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且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对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之外的作用机理及相关进展作一评价。结果及结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抗炎、抗肿瘤、抗病毒、免疫抑制,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糖尿病肾病、缺血性中风,降低糖尿病风险,应用于心血管外科、作用于顽固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辅助治疗多发性硬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中药血脂康对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103例血脂异常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应用辛伐他汀(30mg/d)及血脂康,每晚顿服1次。对照组53例应用辛伐他汀20mg/d,每晚顿服1次。共随访半年定期检测血脂。结果治疗组血脂降低78.3%对照组降低53.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的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976年从真菌代谢产物中提出第一个他汀类分子meuastatiin,标志着他汀类降脂药的问世,为凋节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近年来证实他汀类药物降脂幅度大、速度快、耐受性好,并具有改善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采取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的7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联合他汀类组,并选取早期采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结果:联合他汀类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他汀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常规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他汀类组和常规组TC、TG、LDL-C和HD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他汀类组与常规组TC、TG、LDL-C和HDL-C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血管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提高冠心病临床效果,且能有效改善血脂异常,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观察托拉塞米序贯疗法对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诱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将74例因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照2014心衰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利尿剂选用托拉塞米,对照组利尿剂选用呋塞米。治疗3个月后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N端B型利钠肽原、6 min步行距离试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84%,对照组为83.3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在减少心衰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端B型利钠肽原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患者的运动耐力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尿剂托拉塞米序贯疗法治疗冠心病诱发的慢性心力衰竭在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探讨解决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368例,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8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1067例(78.00%),依从性差者301例(22.00%)。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医患关系、发病次数、对冠心病及他汀类药物知识的了解、医生随诊、独居、固定陪护人员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对策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冠心病住院患者中调脂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347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不同水平的LDL—C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 在347例患者中有221例的LDL—C>2.6mmol/L,占63.69%,但仅有160例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46.1%;而使用贝特类药物的患者只有22例,使用率为6.3%。结论 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存在着他汀类药物量使用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加用血脂康胶囊,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达标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8.53±2.1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2.25)mg/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8.58±2.4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2±2.73)mg/L(尸〈O.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5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瓣膜成形效果差时,应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TM(电话传输心电图)对可疑冠心病的监测价值。方法用珠海市中立电子公司生产的YJ-1000B型智能式循环记忆心电发送器(俗称心脏BB机)和中央监测系统,直拨电话一台,进行3~14天的心电监测。结果对225例可疑冠心病进行TTM监测,检出心肌缺血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112例,阳性率为49.8%。结论TTM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尽早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损害,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79例介入术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两次,每次10mg。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C反应蛋白(CRP)、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脂全套,同时观察记录患者住院情况。结果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情况对比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WBC计数、hsCRP以及LVEF均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病死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婕  陈树涛  王林 《天津医药》2011,39(3):208-2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方法:选择784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支数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分组,比较各项血脂指标(包括单项血脂和血脂比值)。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成4组后比较,载脂蛋白(Apo)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HDL-C和ApoA1/B水平在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三酰甘油(TG)和ApoB水平升高,ApoA1/B水平下降(P<0.05)。糖尿病组TG和TC/H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poA1/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比值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高血压、糖尿病均影响血脂代谢,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需控制多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浓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湘芸  王海滨 《天津医药》1997,25(7):387-390
对46例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的放免活性进行测定。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即刻升高达峰值(118.4±9.49)ng/L,较对照组峰值(46.63±3.55)ng/L增加了1.5倍(P<0.001)。第3天开始逐渐下降,至第28天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即刻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900 3,P<0.001)。5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肾上腺髓质素明显升高(101.7±10.15)ng/L,较对照组增加1.2倍(P<0.001),心绞痛缓解后在第3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10例病情稳定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肾上腺髓质素轻度增高[(58.67±6.40)ng/L,(P<0.05)]。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01)。以上提示在血管壁及内皮细胞受损或/和被激活后,多种血管活性肽的合成释放及降解的平衡关系失衡,肾上腺髓质素释放增加,对维持机体循环的自身调节是一种有益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609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立其疾病状态,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记数。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所占的比例更多,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紊乱及吸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冠心病患者总的危险因素个数多于非冠心病患者;当综合考虑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老年、男性、糖尿病、血脂紊乱及冠心病家族史呈正相关,而与高血压关系不密切。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存在着危险因素群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