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谢综合征(MetS)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现有的证据支持MetS与首次或复发卒中有关。文章就MetS的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与卒中风险的联系以及当前的治疗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者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临床医师针对代谢综合征对卒中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代谢综合征对卒中发生、再发及预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94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代谢综合征(非MetS)组和代谢综合征(MetS)组,对发病后2周和3个月时患者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视空间等功能进行评价,参照Ballard等方法 观察两组间认知功能演变的差异性.结果 发病后2周和3个月时,94例患者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和22.34%(21/94),其中非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1.28%(20/94)和19.15%(18/94),痴呆性认知损害发生率均为3.19%(3/94、3/94).MetS组患者发病2周和3个月时认知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50%(15,40)和35.00%(14/40),与非Met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0,P=0.012;Z=2.513,P=0.012);MMSE总评分,以及延迟回忆和画钟测验评分均低于非MetS.组(P<0.05).Mets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病例数高于非Met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4,P=0.033).结论 代谢综合征可增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以非痴呆性认知损害为主,主要累及执行功能、记忆力.其认知状态演变亦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在卒中发病7?d内新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入院NIHSS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生化指标、病因,以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9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活动性癌症组(癌症组,31例)与传统急性缺血性卒中不伴癌症组(对照组,662例)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梗死灶特点[急性多发性缺血病变(AMIMCT)],记录癌症组患者肿瘤类型及组织学分型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癌症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癌症组患者年龄偏高(χ~2=2.148,P=0.032),高血压(χ~2=5.425,P=0.020)和高脂血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比例低;血清D-二聚体(Z=2687.500,P=0.001)、纤维蛋白原(t=2.402,P=0.022)和C-反应蛋白(Z=3669.000,P=0.001)水平升高。两组TOAST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与对照组相比,癌症组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比例较低(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不明病因(SUE)型比例较高(χ~2=175.418,P=0.000);而AMIMCT比例较高(χ~2=22.560,P=0.000)。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症组患者缺乏高脂血症病史(OR=0.188,95%CI:0.048~0.730;P=0.016),而SUE型(OR=29.854,95%CI:10.310~86.449;P=0.000)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OR=1.663,95%CI:1.294~2.137;P=0.000)和纤维蛋白原(OR=1.785,95%CI:1.294~2.137;P=0.000)是其危险因素。结论癌症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常缺乏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以及SUE型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高凝状态和栓塞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伴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临床疗效。方法以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4例缺血性脑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100例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其他无代谢综合征患者144例分为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组),2组患者接受相同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2组治疗前的临床特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SS)和疗效评定。结果临床资料显示,2组患者在发病至入院时间、身高、体质量、舒张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史、房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S组患者在腰围、收缩压、甘油三酯含量、高血糖和糖尿病史方面与非MS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2组N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N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非MS组降低水平显著低于MS组(P0.05);治疗后,MS治愈14例,显效26例,有效34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4%,而非MS组分别为29例,64例,38例,13例,90.97%,显著高于MS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危险系数高,临床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初步研究伴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首发缺血性卒中(first-ever ischemicstroke,FIS)患者在入院时基线水平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连续入组的FI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05年对MS的定义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男性、女性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602例FIS患者中,男411例(占68.3%)、女191例(占31.7%),伴MS患者共234例,其中男117例,占男性FIS患者的28.5%;女117例,占女性FIS患者的61.3%。男性伴MS患者吸烟、饮酒发生率明显高于伴MS的女性(74.3% vs 14.5%,P <0.001;66.7% vs 4.3%,P <0.001)。中心性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血压发生率在女性明显高于男性(79.1% vs 34.8%,P <0.001;62.8% vs 38.9%,P <0.001;97.4%vs 89.1%,P =0.024)。女性伴MS的患者同女性不伴MS的患者比较,患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67.4% vs 48.4%,P =0.011)。男性伴MS的患者同男性不伴MS的患者比较,在此卒中亚型上未见显著差异(29.2% vs 25.3%,P =0.490)。结论 在FIS患者中,女性患者MS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患者。在伴有MS的FIS患者当中,和女性相比,男性更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而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中心性肥胖及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血压。伴MS的女性FIS患者,更易感LAA性缺血性卒中,而在伴MS的男性患者中未见到明显卒中亚型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41例SIP患者的入院时血压、血糖、体温、同型半胱氨酸、周围血白细胞、血脂、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梗死部位、动脉狭窄及既往病史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体温、白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及脑梗死部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P多与入院时体温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及分水岭区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临床医学实践中发现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病、肥胖等常合并发生,其发生机制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密切有关。1999年WHO对这一情况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ebolic syndrome,MS)并提出了以下诊断标准^[1]: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耐量或空腹血糖异常,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得的葡萄糖摄取率处于最小四分位数以下),同时有下列2个或2个以上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无症状性心房颤 动的存在,心房颤动发病率及患病率均不完善。心房颤动因并发缺血性卒中而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致 死率。口服抗凝药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心房颤动发病 率的日益增长及缺血性卒中病因研究的逐渐细化,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 泛关注。本文就相关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及其亚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o dementia,VCIN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前期已建立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数据库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血管危险因素、生化及影像检查信息,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Essen评分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于发病(10±2)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依据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VCI的诊断及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和VCI组,VCI组包括VCIND组和Va D组,分析上述各项因素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VCI占69.86%,其中包括37.68%的VCIND和32.18%的Va D患者。1VCI组低受教育程度(P0.001)、糖尿病(P=0.005)、心脏病(P=0.045)、卒中家族史(P=0.005)、幕上病变(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14)、D-二聚体水平(P=0.001)、Essen评分(P=0.024)、NIHSS评分(P0.001)显著高于NCI组,女性(P=0.004)、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及受教育年(P0.001)显著低于NC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VCIND组比较,Va D组患者既往卒中史(P=0.013)、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01)、Essen评分(P=0.03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05)显著高于VCIND组,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梗死(P0.001)、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显著低于VCIN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次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幕下病变患者发生Va D的风险明显小于幕上病变患者。结论 VCI及其亚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与NCI比较,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CIND比较,卒中次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进展性卒中 (strokeinprogression ,SIP)是指在发病1周内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1] 。近年来有认为SIP事实上为多种原因、多种病理机制所产生的多样状态的组合。其发病率为卒中患者的 30 %左右 ,致残率、死亡率较一般卒中为高 ,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引起SIP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 ,能否在缺血型脑卒中患病后即进行预测病人病情的进展 ,并筛选出具有SIP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为此我们对 32 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探讨SI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3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空腹及三餐后2h血糖、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进展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较非进展组高(P<0.0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进展组患者颅内主要供血动脉狭窄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史、血糖水平、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颅内血管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茎突过长是导致颈动脉夹层的主要解剖学异常,本文报道1例茎突过长相关颈动脉夹层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有长期的频繁低头和抬头工作史,CTA三维重建证实存在双侧茎突过长,长期机械性损伤导致左侧颈内动脉夹层,是本次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根本原因,经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动脉夹层修复良好。茎突综合征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以降低卒中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 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 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 d 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 ≥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 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 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 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 h内及10~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 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 率)均高于男性组,24 h内及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 h内、溶栓后 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 d神经功 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 h内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 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同时,入院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24 h较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发病距离 溶栓时间≤180 mi n发生率与男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 结论 在本研究中,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获益不如男性,与入院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入院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后24 h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有心房颤动病 史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系指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的患者再次出现新的症状,其病残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首次发作患者。为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其二级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本文拟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1]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lice metabolic syndrome,IR)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代谢方面的异常.由于MS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且作为多个症状的组合,与脑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其研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方法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共169例。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颁布的MS的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组(MS组)和非代谢组(非MS组)。记录每个入组者病史及入院时血压以及血脂、血糖,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中脂联素含量及颅内外血管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全部数据经SPSS 17. 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1)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MS共89例,占总数52. 7%,所占比例最高;(2) 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S的各组份与MS发生脑梗死成正相关,即随着血压升高、血浆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升高、血糖升高、腰围增加,发生脑梗死风险亦增高;(3) MS组在颈部内膜增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非MS组(P 0. 05);(4) MS组和非MS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分型(Trial of ORG 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差异有计学意义(P 0. 05)。MS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si,LAA)脑梗死为主,非MS组患者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脑梗死为主;(5) 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非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P 0. 01)。结论 (1) M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脑梗死合并MS患者中,高血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相关性最高。依次递减为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中心型肥胖(腰围),多种异常指标相互作用,使得MS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3) MS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脑血管狭窄关系密切,易发生LAA型脑梗死;(4)在MS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中脂联素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