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以克力芝为基础的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北京佑安医院以克力芝作为初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106例HIV/AIDS病人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TC/HDL比值的数据,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特点。结果 106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前总的血脂异常率为74.5%,其中TG、TC、HDL、LDL和TC/HDL异常的HIV/AIDS病人百分比分别为31.1%、9.4%、49.1%、6.6%和18.9%;抗病毒治疗后总的血脂异常率为89.6%,TG、TC、HDL、LDL和TC/HDL异常HIV/AIDS病人的百分比分别为63.2%、16.0%、56.6%、5.7%和21.7%。与基线比较,TG升高的HIV/AIDS病人比例从31.1%到63.2%(P0.001),且其数值水平中位数从1.2mmol/L升高到1.93mmol/L(P0.001);TC在治疗后数值中位数从4.06mmol/L升高到4.32mmol/L,但异常HIV/AIDS病人百分比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01);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预警指标的LDL,在治疗后并没有升高。结论以克力芝为基础的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影响病人的血脂代谢,但仅对TG和TC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于ASCVD最主要危险因素的LDL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替诺福韦+拉夫米定+依非韦伦(TLE)方案对初治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血脂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MSM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基线及抗病毒治疗(ART)96周血脂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率的变化特点。结果共收集MSM的HIV/AIDS患者209例,基线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20.57%),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46.89%);治疗96周表现为TG升高(24.40%)、总胆固醇(TC)升高(5.26%)、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10.05%)和HDL降低(11.00%);比较ART前后血脂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基线及治疗96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P0.05,Castelli危险指数-1(CRI-1)P0.05,Castelli危险指数-2(CRI-2)P0.05,动脉硬化指数(AC)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96周致动脉粥样硬化率改善的患者例数增加(AIP0.1减少9例;CRI-15.0减少3例;CRI-23.3减少14例;AC≥4.0减少6例)。结论使用TLE进行ART 96周对MSM的HIV/AIDS患者单项血脂指标有不良影响,但可更好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率未提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青少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基本特点,为艾滋病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02年1月-2015年1月(AIDS)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特点。结果收录的37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性传播占91.89%。基线时HIV-1病毒载量为(4.40±4.83)Log拷贝/mL,抗病毒治疗5年后,病毒载量降至(0.87±0.82)Lo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P=0.003)。病毒载量完全抑制者所占的比例由0增加至94.7%(P0.001);抗病毒治疗5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基线的(179±102)个/μL升高至(732±136)个/μ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18,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青少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病毒载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应推广HIV感染青少年的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以控制HIV在青少年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的时间,从而为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以2005-2015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治疗失败的判定标准为一线治疗6个月,病毒载量持续≥1000拷贝/mL,或者基因型检测存在耐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基线特征,以及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时间状况。结果 在地坛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835例病人中,累积有130例发生一线治疗失败,失败率为3.39%。其中81例(62.31%)病人的治疗失败发生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8周内,47例(36.15%)发生在HAART 24周。治疗失败受到治疗方案和治疗启动年限的影响(P均0.001)。初始治疗方案服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仑(EFV)组合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2.67%(P=0.001);服用司坦夫定(D4T)+3TC+奈韦拉平(NVP)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8.96%(P0.001);服用齐多夫定(AZT)+3TC+NVP的治疗失败发生率为6.31%(P=0.00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0.61%(P0.001),2005年和2007年的治疗失败发生率均为10.91%(P=0.002),2009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9.15%(P0.001)。结论 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和初始治疗方案、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年限有关,且主要发生在接受HAART治疗的早期(48周)。今后应该在HIV/AIDS病人接受HAART的早期加强依从性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并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抗病毒治疗(ART)失败后,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耐药情况,更换为含有克力芝(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后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的方法,对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中,云南省一线治疗失败、有耐药检测结果、更换为含克力芝的二线方案,并至少接受二线治疗3个月以上的HIV/AIDS病人进行分析。所有的统计分析都使用SAS 9.2完成。结果共入选1 312例病人,其中男性812例,占61.9%,女性500例,占38.1%,平均年龄(36.19±10.36)岁。更换含LPV/r的二线方案后,6个月至48个月病毒抑制率达到73.7%~82.1%。单因素分析发现,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LVP/r、启动ART 12个月后发生病毒学失败、治疗失败后病毒载量(VL)5 000拷贝/mL,这三项指标对病毒抑制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分析也显示,更换方案后12个月,VL的抑制率与这三项指标和更换方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有关。结论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之后更换含LPV/r的二线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获得较好的二线药物治疗效果,在发现病毒学失败后应加强依从性教育,3个月内复查病毒载量,若2次VL≥1 000拷贝/mL应尽早更换标准二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人采用不同初始治疗方案的疗效,为老年HIV感染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将1 893例老年HIV感染病人分为3组,每组631例,分别用含洛匹那韦/利多那韦(LPV/r)、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的标准三联方案进行初始治疗,分析比较3组的病毒学、免疫学效果。结果三组病人的基线特征中,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指标均无差异。12个月时,LPV/r组、EFV组、NVP组的病毒抑制率分别为82.17%、87.24%、80.04%,EFV组的病毒抑制率明显高于NVP和LPV/r组(P=0.006),是NVP组的1.71倍[95%可信区间(CI):1.22~2.38],LPV/r组的1.48倍(95%CI:1.06~2.08)。进一步分析发现,12个月时,LPV/r组与EFV组在病毒载量(VL)400拷贝/mL及VL1 000拷贝/mL水平的抑制率无差异(P0.05),并且均高于NVP组(P0.05)。随后LPV/r组、EFV组、NVP组的病毒抑制率在24个月时,分别为87.26%、86.06%、83.46%,在36个月时为93.30%、91.62%、90.03%,在48个月时为88.00%、90.59%、93.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方面,治疗后6~42个月,3组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V/r组显著高于NVP组和EFV组,而第48个月,3组间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84),但LPV/r组的均值高于EFV和NVP组。结论含LPV/r、EFV、NVP的不同初治方案治疗老年HIV感染病人均获良好的疗效。含LPV/r的初治方案虽然在1年时的病毒抑制率低于EFV方案,但4年的长期病毒抑制率并无差别,在免疫学效果上的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男男性行为者(MSM)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ART)后血液和精液中HIV核糖核酸(RNA)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服用统一抗病毒治疗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采集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外周静脉全血及精液,离心取血浆和精浆提取HIV病毒核酸。使用测序试剂盒Nucli Sense Easy Q进行HIV RNA检测。结果 HIV感染的MSM共73名,按ART时间不同分5组。基线比较,5组感染者平均年龄、民族、ART前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RT后,血液和精液中HIV病毒量均迅速下降,当ART 6个月,血液RNA可测到的3/61,精液可测到RNA有1/61, 4例血液/精液中能检测到的HIV RNA均来自不同MSM HIV感染者,可测RNA均200拷贝/m L。结论成功ART 6个月后绝大部分血液和精液RNA抑制到测不出水平,对治疗后阻断HIV经性途径传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片方案(简称双夫定片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艾滋病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1-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基于双夫定片方案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双夫定片方案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413例HIV/AIDS病人中,男男性行为感染占79.7%。初始治疗组113例,换药组300例(由其他药物或单成分药物转入双夫定片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时,初始治疗组病毒载量50拷贝/mL者占92.0%。换药组病毒载量完全抑制者所占的比例由基线时的86.0%增加至抗病毒治疗12个月时的92.0%(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315±177)个/μL升至(409±176)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和骨髓抑制为主,大多可以耐受。结论基于双夫定片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疗效,耐受性好。在发展中国家和资源有限地区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存在HIV耐药突变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39例,将治疗方案更换为含有LPV/r的抗病毒方案,分别在更换方案的0、6、12、18、24、36、48、60个月时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核糖核酸(RNA)及HIV耐药检测。结果 39例病人更换方案前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3个/μL,HIV-RNA中位数为6500拷贝/mL。更换方案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且与更换方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50拷贝/mL的病人的比例,在更换方案后6、12、18、24、36、48、60个月分别为76.92%(30/39)、89.19%(33/37)、92.11%(35/38)、86.49%(32/37)、84.38%(27/32)、90.32%(28/31)和93.55%(29/31)。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结论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有LPV/r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且不易发生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存在HIV耐药突变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39例,将治疗方案更换为含有LPV/r的抗病毒方案,分别在更换方案的0、6、12、18、24、36、48、60个月时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核糖核酸(RNA)及HIV耐药检测。结果 39例病人更换方案前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3个/μL,HIV-RNA中位数为6500拷贝/mL。更换方案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且与更换方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50拷贝/mL的病人的比例,在更换方案后6、12、18、24、36、48、60个月分别为76.92%(30/39)、89.19%(33/37)、92.11%(35/38)、86.49%(32/37)、84.38%(27/32)、90.32%(28/31)和93.55%(29/31)。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结论HIV耐药病人更换为含有LPV/r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且不易发生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病人血浆与脑脊液中,艾滋病病毒I型(HIV-1)的病毒载量、基因耐药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72例AIDS病人配对的血浆和脑脊液标本,检测HIV-1病毒载量,对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超过48周、但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标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72例AIDS病人中,37例未接受ART,血浆和脑脊液的病毒载量分别为5.04(3.56~6.65)lg拷贝/mL和4.15(1.70~6.25)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4,P=0.001)。35名接受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超过48周的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69(1.69~6.49)lg拷贝/mL和1.70(1.70~4.34)lg拷贝/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3,P=0.210)。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病人血浆及配对脑脊液病毒载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不一致率为51.4%。产生耐药性是ART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血浆和配对脑脊液中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类型基本一致。结论未接受ART病人血浆中的HIV-1病毒载量高于脑脊液。ART失败的病人(接受治疗但血浆和/或脑脊液病毒载量仍50拷贝/mL)的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一致率。ART失败外周血和中枢神经系统耐药突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郑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不同时期生存情况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01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依据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分成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十五"(2004-2005)、"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3个治疗时期。这3个时期新增治疗病例分别为71例、954例和1 989例,由此组成3个组,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况,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抗病毒治疗时期,入组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及首治抗病毒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五期间ART病人五年生存率(0.91)高于十一五期间ART病人(0.80),而十一五期间ART病人两年生存率(0.87)高于十五期间ART病人(0.67)。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病死率分别是28.89/100人年、5.61/100人年和2.66/100人年,不同治疗时期ART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P0.01);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0.377倍和0.162倍。结论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HIV/AIDS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以克力芝(LPV/r)为基础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中,经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曾接受包含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HAART的90例HIV/AIDS病人,给予2个核苷类似物(NRTIs)加克力芝进行治疗,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8个月,观察与基线相比实验室生化指标、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 90例HIV/AIDS病人中,67例做了病毒载量检测,HIV基线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人比例为23.9%,改用克力芝治疗18个月后,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人比例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54个/mm3,随访结束时CD4细胞计数中位数达到421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组病人较200个/mm3组病人增加显著(P0.05)。10%(9/90)的病人报告了28项不良反应,但大多数与研究药物无关。结论以克力芝为基础的HAART是中国经治HIV/AIDS病人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使用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进行治疗的不同基线人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uman immunode?ciency virus ribonucleic acid,HIV RNA)水平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基线病毒载量(viral load,VL)与免疫功能重建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随访管理的初治成年AIDS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含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观察期为120个月。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基线VL预测免疫功能重建的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低基线VL组和高基线VL组,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分析基线VL的高低与免疫功能重建的关系。结果 基线VL预测免疫功能重建的最佳界值为5.533×104 copies/mL。低基线VL组免疫重建成功率(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24个月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计调查755例HIV/AIDS病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7%(66/755),以单项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为主,轻、中度肝损害占84.8%(56/66),发生异常的时间为30-485天,中位数75天。其中含奈韦拉平(NVP)方案治疗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7.1%(33/467)、含依非韦伦(EFV)方案发生率为11.5%(33/288)。肝损害级别:1级34例,2级22例,3级10例。结论 HIV/AIDS病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轻中度肝损害常见,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保证HAART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经过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血浆HIV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LLV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接受ART超过1年发生LLV(血浆HIV-1 RNA为50~1 000拷贝/mL)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 按1∶2.5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同期ART超过1年且成功获得病毒抑制(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果 LLV组和抑制组各纳入128例和297例患者, 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3.62(1.83, 4.89)年和4.91(2.90, 5.88)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LV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行ART时年龄>50岁[比值比(OR)=1.82, 95%可信区间(95%CI) 1.01~3.26, P=0.046)],基线HIV-1 RNA>1×105拷贝/mL(OR=2.18, 95%CI 1.30~3.68, 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贵州地区进行强化宣传教育,分析强化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随访退出情况的影响。方法以开展强化宣传教育为研究组,开展普通宣传教育的县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新报告HIV/AIDS病人强化宣传教育前、后确证阳性时间到抗病毒治疗(ART)时间、一年内ART比例等指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强化宣传干预和普通宣传教育后随访6~18个月,比较HIV/AIDS病人随访退出情况的差别。结果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确证阳性到ART时间从42天明显缩短至9天;研究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7.6%(89/187)提高到93.0%(439/472);同期,对照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1.4%(87/210)显著提高到84.1%(290/345);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RT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维持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宣传教育,能够缩短HIV/AIDS病人确证阳性到启动ART的时间,扩大ART比例并减少失访的发生,提高病人治疗的及时性和随访依从性,建议在积极动员HIV/AIDS病人启动ART的同时,应加大服药依从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访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库中,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失访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失访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 742名HIV感染者进入队列。12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7.6/100人年,24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10.5/1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高CD4+T淋巴细胞组、注射吸毒、异性性传播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坦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与较高的失访率相关(P0.05)。结论应该重点强化注射吸毒HIV/AIDS病人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HIV/AIDS病人感染者的医疗咨询,对治疗药物有不良反应的病人要及时处理或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