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同时伴随着出血转化及预后不良风险 的增加。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综述,对不同预 后预测模型的特点及预测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帮助临床神经科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时对于是否行静脉溶栓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IHSS评分联合DS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DSA血管评估的8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DS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大血管闭塞组(47例)与非大血管闭塞组(3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大血管闭塞组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非大血管闭塞组治疗后1 d、1周及1个月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均P 0. 05)。非大血管闭塞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大血管闭塞组(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降低(均P 0. 05)。非大血管闭塞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大血管闭塞组(均P 0. 05)。大血管闭塞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1. 87±0. 37)级]明显低于非大血管闭塞组[(2. 92±0. 55)级](t=3. 641,P 0. 05)。溶栓治疗后mRS评分与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呈负相关(r=-0. 792,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子项目中意识水平(OR=1. 626,95%CI:1. 325~2. 128,P=0. 017)、意识水平提问(OR=1. 453,95%CI:1. 102~1. 948,P=0. 001)、凝视(OR=1. 257,95%CI:1. 034~1. 627,P=0. 006)为AIS患者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DSA检查后发现侧支循环情况较好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中非大血管闭塞AIS患者疗效更好,且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以及凝视是对大血管闭塞进行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卒中是全球第二位的致死病因[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无论其病因或发病机制如何,侧支循环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性侧支血管通路在初始动脉狭窄所导致的供血不足、血栓栓塞、血流动力学减低等情况下,能够起到稳定脑血流量,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并改善预后的作用[2]。此外,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对缺血后血管再灌注治疗反应较好,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相对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M1段慢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程中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及动态变化情况,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单侧MCA M1段慢性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7 d、14 d、21 d、60 d、90 d行TCD检查,以不同软脑膜侧支存在状态分为FD(flow diversion,FD)阳性组及FD阴性组,同期行NIHSS评分,记录90 d mRS评分,比较不同FD存在状态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57例,FD阳性43例(75%),FD阴性14例(25%),病程中软脑膜侧支循环存在状态相对稳定。FD阳性组NIHSS评分低于FD阴性组(P 0. 05),90 d mRS评分优于FD阴性组(P 0. 05)。结论 CA慢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程中软脑膜侧支循环存在状态相对稳定,且具有良好的代偿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降低卒中进展风险。TCD评价软脑膜侧支循环可作为此类患者预后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基于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静脉溶栓[阿替普酶(r-t P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前的Drago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A组(评分小于等于3分)、B组(评分等于4分)和C组(评分大于等于5分),比较3组患者的近期(14 d)预后。依据14 d的临床疗效分为优效组和非优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 A组优效率为65.2%、B组为优效率66.7%、C组优效率27.3%,经χ~2检验,A、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和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治愈和显效病例评分为5分、6分和7分的例均无好的结局。溶栓后14 d 3组颅内出血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ragon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优效率有相关性(OR=0.566,95%Cl 0.356~0.900,P=0.016)。结论溶栓前Dragon评分小于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近期(14 d)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侧支循环状态与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比较阿尔伯特早期卒中计划评分(ASPECTS)、多期CTA评分(mCTAs)和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8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SPECTS、mCTAs和rLMCs评分评定基线侧支循环情况.根据...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而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卒中的代偿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也开始结合侧支循环的评估制定治疗策略。另外,改善侧支循环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侧支循环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 improvement,ENI)对患者3个月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hrombo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TIMS-China),从中选取所有进行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 h和24 h NIHSS评分的患者,将ENI定义为溶栓后2 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以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减少≥8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结局指标包括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情况及患者的死亡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对患者3个月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共纳入1100例患者,在溶栓后2 h,310(28.18%)例患者具有ENI,在溶栓后24 h,272(24.73%)例患者具有ENI。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调整了年龄、心房颤动病史、基线血糖水平、基线NIHSS评分水平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发现,无论是溶栓后2 h还是溶栓后24 h,ENI组患者与非-ENI组患者相比,均具有更好的3个月良好功能结局(2 h:OR 3.772;95%CI 2.676~5.316,P0.001;24 h:OR 16.392;95%CI 10.370~25.912,P0.001)以及更低的死亡率(2 h:OR 0.504;95%CI 0.268~0.950,P=0.034;24 h:OR 0.149;95%CI 0.061~0.366,P0.001),同时,其出血风险(2 h:OR 1.979;95%CI 0.621~6.301,P=0.248;24 h:OR-;95%CI-,P=0.928)均未增加。结论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3个月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4—2015-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1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n=40)与非糖尿病组(n=120)。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预后进行评价,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组预后良好30例,占75.00%,非糖尿病组预后良好50例,占44.17%,预后不良67例,占55.83%。糖尿病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原因之一(OR=2.452,95%CI=1.594~3.892)。结论糖尿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血栓预后的原因之一,早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对溶栓后脑组织水肿改善等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残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其狭窄程度越重脑梗死发病的风险就越大[1].侧支循环不仅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甚至可以减轻脑梗死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有效防止溶栓并发症的发生[2].  相似文献   

14.
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1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预后,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糖尿病与静脉溶栓预后关联性。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获得良好预后比例低于非糖尿病组(26.83%对41.96%;χ2=11.69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存在关联性(OR=1.224,95%CI:1.034~1.449;P=0.019)。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卒中预后量表预测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的效度,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寻找能够更准确预测预后的评分工具,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及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首次发病≤6h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采用rLMC分级,分为2个区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软脑膜动脉分级应用6分量表,CTA侧支评分为两个区域的总分(0~10分).入院3d内在头颅MR常规序列基础上加做DWI序列,明确梗死体积、是否合并出血转化.入院后10~14 d或患者病情加重时复查常规CT,了解是否有出血性转化.结果 不同rLMC分级评分组卒中家族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MC分级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显著负相关(γ=-0.735,P<0.001).不同rLMC分级评分组在梗死体积、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和颅内高密度灶(PCH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卒中家族史、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是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结论 rLMC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出血转化呈显著负相关,可有效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源于局部脑组织血流低于某阚值所致,局部脑组织的血流是由供血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共同决定的,两者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缺血的发生。侧支循环血管可以来自硬膜内、硬膜及硬膜外血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侧支循环(即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和继发性侧支循环(皮质软脑膜支吻合、脑外代偿等)。  相似文献   

18.
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脑缺血后的一种继发性代偿机制,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可逆性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使脑梗死面积减少,改善预后,准确而完整地评估侧支循环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闭塞后,脑组织缺血或梗死的范围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动脉闭塞发生的快慢,闭塞动脉的大小,侧支吻合的多少,侧支吻合开放的速度,提供侧支循环通路的动脉情况,Willis环的发育,脑缺血或梗死局部的化学变化等。其中侧支循环的代尝情况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侧支循环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因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病变血管和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其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症状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OCSP分型(完全型前循环梗死3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94例,后循环梗死31例,腔隙性梗死50例),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代偿方式.结果 检出有病变血管的患者198例,共累及病变血管206支,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98条、大脑中动脉54条、椎动脉27条、颈总动脉6条、基底动脉5条、锁骨下动脉4条、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2条;经Willis环代偿98例,软脑膜支吻合115例,颅外代偿4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其次位于椎动脉,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受病变血管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