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导致的慢性多阶段的疾病,几乎可引起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产生功能障碍,甚至致死。Tp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先天梅毒的发生。据 WHO 统计,世界每年仍有1200万的梅毒新发病例,且9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性传播疾病之一。Tp 与 HIV 感染相互促进:一方面,Tp 导致的生殖器溃疡,破坏了局部皮肤的完整性,使得 HIV 更容易侵入机体,Tp使得 HIV 的感染率提高2~5倍[1];另一方面,HIV 感染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的减退,可增加 Tp 感染的概率[2-3]。因此,人们希望可以通过疫苗来预防梅毒的传播,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研制成功[4]。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反应体系,对海口市流感嗜血杆菌(Hi)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2株Hi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2株Hi中有23株耐药,其中7株(第10~16菌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2株(第17~18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1株(第19菌株)对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耐药,9株(第1~9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4株(第20~23株)只对阿奇霉素耐药。采用引物(5′-ACGTATCTGC-3′)构建的RAPD-PCR反应体系检测Hi基因,扩增出15条带,大小在300~2 000bp之间。所构建的亲缘关系聚类图中,第1~9菌株聚成一簇,第10~16菌株聚成一簇,第17~18菌株聚成一簇,第19菌株为一簇,第20~23菌株聚成一簇。结论采用RAPD-PCR反应体系可对Hi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6)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Tp)重组蛋白Tp0971(rTp0971),评价其作为候选抗原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PCR扩增Tp0971基因,构建原核重组体pET-28a/Tp0971并诱导表达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建立rTp0971-ELISA,检测238份TPPA阳性和120份TPPA阴性血清的Tp特异性IgG,并与TPPA法比较。结果成功高效表达了rTp971;Western blot显示纯化的rTp0971能被梅毒患者血清识别。用rTp0971-ELISA检测临床血清标本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9.1%,总符合率为92.7%。结论 rTp0971有较好的抗原性,可望作为梅毒血清学检测的候选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1,(7)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一种多阶段慢性性传播疾病。Tp外膜蛋白十分稀少,外膜缺乏内毒素,也不产生明显的毒力因子,但具有强大的组织侵袭力,这种侵袭力与其菌体表层的黏附素密切相关。黏附素不但介导Tp菌体对组织细胞和(或)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参与Tp的侵入和定植,某些黏附素还具有降解ECM成分的蛋白酶活性,有助于Tp向远端组织器官播散。Tp黏附素大多为膜脂蛋白,免疫原性强,有潜在的免疫诊断价值。此外,抗黏附感染是梅毒疫苗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对已发现的重要Tp黏附素的结构、致病作用、免疫保护性和潜在诊断价值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梅毒可以促进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该文从病理学、免疫学角度解释了这一原因,并归纳了HIV感染对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治疗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的影响;以及梅毒合并HIV感染者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梅毒是一种多阶段发展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方法。近十余年来,基于重组梅毒螺旋体(Tp)诊断抗原的血清学方法大力促进了梅毒特异性实验室诊断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所采用的重组抗原对诊断早/晚期梅毒,或区分不同感染阶段,或疗效判断仍然存在不足。本文综述重组Tp脂蛋白及新型候选抗原(包括膜表面暴露蛋白、黏附蛋白、周质间隙蛋白和鞭毛蛋白等)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并概括了最佳候选Tp诊断抗原组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他Tp诊断抗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索利用PCR法来对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采用两组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随机引物,于不同的反应体系中,研究不同条件下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结果,寻找满意的聚合酶链反应条件.并对变形链球菌群(血清型 c、e、f、d、g)及3个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对变形链球菌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鉴定其基因型的多态性.结果 运用两组随机引物均可鉴别不同血清型的变形链球菌,对同一血清型的链球菌还可鉴别其不同的基因型.结论 两组随机引物均能对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随机引物PCR法简便、快速、分辨率较高,是鉴定变形链球菌基目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定量检测在神经梅毒诊疗中的应用。方法统计神经梅毒患者初次确诊时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G、FTA-ABS IgM和血清RPR的检验数据,治疗规范半年后、1年后复查上述检验项目,分析3次数据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规范治疗后,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PPA的滴度逐渐下降,半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3.533,P=0.002)、1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4.55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患者脑脊液TPPA转为阴性;TPPA稀释倍数与脑脊液RPR(r=0.430 1,P=0.031 9)、VDRL(r=0.703 7,P=0.000 1)稀释倍数呈相关性;脑脊液TPPA稀释倍数与血清RPR稀释倍数无相关性;脑脊液和血清TPPA定性结果与FTA-ABS IgG完全一致。结论 TPPA定量检测与VDRL、RPR相比,对神经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属于螺旋体目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双曲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biflexa)和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前者为腐生性钩端螺旋体,通常对人和动物不致病;后者为寄生性、 相似文献
20.
TTV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华南地区 TTV感染流行情况和基因分型。方法选取 TTV开放读码枢1的保守序列作内外引物, G1、 G2、 G3、 G4、 G5、 G6同源性极高的系列 2 160— 2 196 nt作包被探针,异源性大于 20%的序列作显色探针G1、G2、G3、G4、G5、G6,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380例肝功能损害的肝炎患者血清进行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检测出61例TTV阳性患者,检出率为16.0%。对61例TTV进行基因分型,G1型44例,G2型5例,G1、G2混合型感染10例,G3、G4各1例,尚未发现G5、G6型。慢性肝炎中TTV感染者与急性肝炎中TTV感染者比例两者相近。结论在华南地区的肝炎疾病中, TTV有较高的感染率; TTV存在四个基因型,主要为G1型,其次为G2型,尚未发现G5、G6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