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热敏点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探测热敏点及热敏点灸提供依据.方法:用悬灸法查找热敏点、用穴位压痛诊断法查找压痛点、用经穴触诊诊断法查找皮下结节,按照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腧穴学>对经穴定位,分析热敏点出现部位及与经穴、压痛点、皮下结节的重合率.结果:热敏点的出现部位并不与经穴定位完全重合,以热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热敏腧穴产生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为进一步阐述热敏灸提高疗效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3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热敏腧穴,同时选取其邻近压痛点、经穴进行艾条悬灸为对照,观察比较其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结果:(1)3种疾病均显示艾灸热敏腧穴的舒适情感体验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失眠患者背部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揭示热敏腧穴与经穴和压痛点的关系,以规范热敏灸疗法的临床操作。方法:选取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查找出背部所有的热敏腧穴,详细记录其位置,观察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经穴的重合率。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为43.06%,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1.94%,结论:热敏腧穴与经穴重合率较压痛点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慢性腹泻(脾虚型)患者天枢穴热敏态与非热敏态的气至病所出现率,为热敏灸提高灸疗疗效提供中医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选取50例患者,根据首次检测天枢穴有无热敏灸感分为天枢穴热敏态组和非热敏态组,其中热敏态组27例,非热敏态组33例,观察两组气至病所出现率及其动态过程.结果:(1)天枢穴热敏态组气至病所出现率为86...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压敏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为针灸临床诊治耳鸣提供辨证选穴、局部远端配穴治疗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诊法,在63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项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压敏穴位,对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采用Excel 2010进行排序。结果:63例耳鸣患者体表经脉出现压敏穴共131穴,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41穴的分布规律如下:⑴出现压敏穴较多的经脉排名前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⑵出现压敏穴较多的区域依次为:膝关节以下、侧头及耳周部、肘关节以下、背腰部;⑶压敏穴数排名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完骨、翳风、外关、曲池、三阴交、阳陵泉、风池、太冲、手三里、足临泣。结论: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分布最多的区域在膝关节以下,最敏感的穴位是完骨、翳风,客观反应了古典经络理论中与耳相关经脉、穴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热敏腧穴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纳入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并对照60例健康受试者,通过灸感法探查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结果:(1)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3.3%.(2)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下关、四白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夹承浆、风池、鱼腰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术后常规抗炎基础上,探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与单纯热敏灸治疗对经宫腹腔镜输卵管造口术后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热敏灸组、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仅术后静脉滴注头孢西丁钠抗炎1周。热敏灸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阴道血止后行热敏灸治疗,穴取腰阳关、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子宫,并随证加减。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热敏灸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阴道止血后在"天宫穴"(经验穴,即宫颈下旁开1.0 cm,左右各一穴)行穴位注射(利多卡因1 m L、丁胺卡那2 m L、丹参注射液2 m L),左右两侧交替进行。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 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类型、厚度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lu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热敏灸组窗口期A型子宫内膜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0/70)vs 31.4%(22/70),50.0%(35/70)vs 31.4%(22/70),均P0.05]。各组治疗后窗口期子宫内膜均较治疗前增厚(均P0.05),且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改善程度优于热敏灸组与对照组(均P0.05),热敏灸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除对照组RI外,各组治疗后PI、RI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热敏灸组与对照组(均P0.05),热敏灸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采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可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1.
潘丽贞  王英  陈弦 《新中医》2017,49(4):132-134
目的:观察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应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热敏灸组、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各70例。对照组术后第1月开始试孕。热敏灸组术后第10天行热敏灸治疗,每月10次,共3疗程,治疗期间可以试孕。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热敏灸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0天在阴道侧穹窿天宫穴(自创穴)注射利多卡因,加丁胺卡那、丹参注射液2 m L,治疗期间禁止同房,术后第4月开始试孕。观察3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随访至治疗后12月,3组宫内妊娠率、累计自然妊娠率、平均受孕时间分别为:对照组25.76%(17/66)、33.33%(22/66)、(4.92±1.56)月;热敏灸组32.81%(21/64)、40.63%(26/64)、(4.89±1.56)月;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46.15%(30/65)、56.92%(37/65)、(6.93±1.44)月,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对照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与对照组比较,热敏灸联合穴位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组优于其余2组。3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宫腹腔镜术后采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可提高宫内自然妊娠率及累计自然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敏灸合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属于缓解期患者随机纳入热敏灸合穴位敷贴、热敏穴敷贴、热敏灸、常规穴位敷贴为治疗方法的4个不同分组及每个分组3个不同水平,观察患者的哮喘年发作次数、发作时的病情程度分级、年感冒次数、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等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判定其疗效。结果:热敏灸合穴位敷贴组总有效率为86.67%,与热敏穴敷贴组(为80.0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二者与热敏灸组(为43.33%)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常规穴位敷贴组(为63.3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次数与疗效方面,治疗3次与9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热敏灸合穴位敷贴、热敏穴敷贴可有效减少哮喘缓解期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减轻发作时严重程度;2.敷贴次数的增加可提高临床疗效;3.热敏灸合穴位敷贴可做为一种新的防治哮喘的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敏灸八髎穴联合十七椎穴位埋线治疗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65周岁以上LMS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热敏灸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热敏灸组患者采用热敏灸八髎穴联合十七椎穴位埋线。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热敏灸组患者VAS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热敏灸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配合穴位埋线起到协同干预作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该联合疗法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高,治疗依从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薛斐然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65-766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温和灸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髃穴热敏化现象影响。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入长时程温灸组、短时程温灸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肩髃穴长、短时程温和灸,通过患者日记的方式观察热敏化现象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及其他主观感受。结果肩髃穴是中风后肩痛患者出现的热敏点之一,通过温和灸可诱发其热敏化现象;艾灸时程是诱发热敏化现象的重要因素,并与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相关,长时程温和灸热敏化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也较长。结论 20 min温和灸能够较好地引发热敏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部选穴与辨证选穴原则指导热敏灸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不同证型KOA患者实施局部选穴和辨证选穴原则下进行热敏灸治疗,每个穴位灸10~15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总有效率85.53%,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0%、92.59%、79.41%(P0.05),治疗后116例KOA患者WOMAC评分、Lequesne指数(关节疼痛、关节僵硬感、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辨证选穴下热敏灸疗法治疗KOA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结果:(1)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93.33%.(2)高发热敏穴区在中极、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穴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风寒型急性鼻炎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观察热敏灸治疗风寒型急性鼻炎疗效,以提高临床寻找的热敏腧穴成功率。方法选取风寒型急性鼻炎80例,参照辨证取穴的方法选择经穴,在其附近检测寻找热敏腧穴,观察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热敏腧穴出现组和未出现组临床疗效,两组临床有效患者显效时间。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定位重合高;热敏灸起效时间更短。结论辨证取经穴结合阿是穴,有助于提高寻找热敏腧穴的成功率;临床尽早找出热敏腧穴,能够更早地起效。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31-263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与艾柱灸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疗效,总结热敏点出现率、热敏感传导规律。方法:收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艾条在颈肩部、督脉、足太阳经上探寻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艾炷灸在双侧颈夹脊压痛点、大椎、双侧肩井上治疗。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总体疗效、穴位热敏化规律、NPQ、Mcgil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提高总体疗效、NPQ、Mc Gil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椎为热敏高发点,可达46%;其次是完骨、天宗、肩外俞等。结论: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艾炷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且热敏腧穴有其高发穴点。  相似文献   

20.
姜蓉  梁超  姜涛 《新中医》2011,(4):84-86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15例、穴位注射组16例、西药组15例。热敏灸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夹脊穴中的热敏化穴,采用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采用阿昔若韦片口服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热敏灸组为93.3%,穴位注射组为81.3%,西药组为66.7%,热敏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降低,热敏灸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PHN,能显著减轻神经疼痛,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或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