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母婴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随诊并分娩、孕周≥28周的双胎产妇共418例,其中试管婴儿双胎产妇(IVF组)235例,自然受孕双胎产妇(NC组)183例,对所有产妇的年龄、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围产期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IVF组产妇平均年龄、高龄初产、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NC组(P0.05);IVF组双胎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NC组(P0.05);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结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不增加围产儿并发症与出生缺陷的风险,但IVF组母亲平均年龄大,高龄初产比例高,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因此试管婴儿双胎妊娠的产妇在妊娠期间需加强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受孕方式双胎妊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差异,为规范进行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胎龄≥28周的1169例双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辅助生殖助孕,将产妇分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ART组,389例)和自然妊娠组(SC组,780例),比较两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双绒毛膜占比大于SC组,平均孕次小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产妇年龄、孕次、绒毛膜性等混杂因素后,ART不增加双胎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论:在双胎妊娠中,ART助孕不增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胎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围产资料数据库中46 518例单胎产妇资料,根据年龄分为20~34岁(适龄组)、35~39岁(高龄组)和≥40岁(超高龄组),回顾性分析各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与适龄组相比,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以及死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 0.05)。与35~39岁(高龄组)相比,≥40岁组(超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 0.017)。对产妇基本情况进行调整后评估患病风险显示,≥40岁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的风险分别是35~39岁组的1.34倍、1.29倍、1.49倍、1.47倍、2.24倍(P 0.05)。结论高龄产妇中,40岁以上单胎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胎儿异常的发生率和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怀柔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产妇现状,比较不同年龄组产妇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分娩结局等情况,了解该地区部分妇女生育现况,探索改善郊区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妊娠结局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于北京怀柔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按不同年龄组(20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岁共五组)比较产妇的文化程度、孕期保健、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等。结果 1年内分娩1 071例,20岁46例(4.3%);≥35岁121例(11.3%),84.4%分娩年龄在20~34岁之间;20岁组孕妇比率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此组孕妇文化程度低,产前保健少,发生妊娠期贫血、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等妊娠并发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35岁组高龄产妇;远郊区县高龄孕产妇(≥35岁组)比率与其他地区相似,孕期保健较好,但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较其他育龄组20~34岁有所增加,且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结论北京远郊区孕妇妊娠年龄相对较低,20周岁孕产妇教育程度低,孕期保健不充分,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多,远郊区妇女应加强宣教,适龄生育。低龄及高龄孕产妇保健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受孕方式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0周的单胎妊娠病例资料。按受孕方法分为ART组及自然妊娠组,分析两组母儿结局,再按是否为高龄妊娠,比较ART组及自然妊娠组的母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初产妇、定期产检、非足月胎膜早破(PPROM)、羊水量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产钳/吸引产助产、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流产、胎儿窘迫及胎儿为男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ART组的住院天数更长,分娩孕周更低,转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较低,ART组围产儿平均体重高于自然受孕组。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分娩发生风险增加。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流产、PROM、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发生风险增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钳产/吸引产风险均增加,产妇转诊ICU及非规律产检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受孕单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孕妇,但其更注重孕期产检;在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而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龄产妇围生期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分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3216例单活胎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高龄组(≥35岁,n=155)和非高龄产妇组(<35岁,n=3061)分娩方式、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高龄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剖宫产率91.8%、42.55%都明显高于非高龄组的63.09%、26.26%(P<0.05);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贫血的发病率均高于非高龄组(P<0.05),高龄组新生儿体重降低(P<0.05).结论:高龄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增多,剖宫产率增加,高龄妊娠应加强围生期保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的围产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泰州人民医院分娩的762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40岁175例(超高龄组),35~39岁587例(高龄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孕次、产次、受孕方式,以及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期并发症、围产儿结局、分娩方式。结果:超高龄组与高龄组产妇的孕次、产次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14%vs4.94%)、妊娠期糖尿病(13.71%vs 8.52%)、剖宫产率(67.43%vs 59.11%)、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6.86%vs 3.07%)、产后出血发生率(6.29%vs 1.87%)均明显高于高龄组,试管婴儿(4%vs 12.1%)及胎膜早破(14.29%vs 21.29%)发生率低于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40岁的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均增加。  相似文献   

9.
        双胎妊娠为高危妊娠,多种不良产科结局高于单胎妊娠。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双胎妊娠由于其特殊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可能更高。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预计高龄、多产次和ART助孕的孕产妇将有所增加,发生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可能上升。针对ART助孕双胎妊娠,我国目前尚缺乏如何实施规范化围产期管理体系的临床管理建议。为提高ART助孕双胎妊娠围产保健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项目组探索并制定了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ART助孕双胎妊娠临床管理建议。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龄经产妇围生期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特点,为临床上预防高龄经产妇围生期不良结局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6家助产机构2016年11月—2017年2月分娩的经产妇,按照产妇年龄分为超高龄经产妇组(≥40岁)198例、一般高龄经产妇组(35~39岁)1 110例、非高龄经产妇组(<35岁)1 645例,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等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组别产妇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①超高龄经产妇组和一般高龄经产妇组选择剖宫产的比例比非高龄经产妇组高,分别为27.3%,22.1%和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7)。超高龄经产妇组的分娩孕周比非高龄经产妇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②校正了孕期增重、分娩方式、胎数和分娩孕周等影响因素之后,超高龄经产妇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多次(≥2次)流产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3.70,1.98,1.74,3.4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甲状腺疾病(甲减、亚甲减或甲亢)的风险低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0.40,P=0.032);胎盘相关疾病和危重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高龄经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多次(≥2次)流产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1.92,1.57,1.76,均有统计学意义。③超高龄经产妇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2.11和4.28,有统计学意义。一般高龄经产妇组新生儿发生NRDS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2.1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龄经产妇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对有可能成为超高龄产妇的育龄妇女,孕前应充分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加强孕前健康管理,对已妊娠的超高龄经产妇应严格进行围生期的随访和管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高龄经产妇围生期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特点,为临床上预防高龄经产妇围生期不良结局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6家助产机构2016年11月—2017年2月分娩的经产妇,按照产妇年龄分为超高龄经产妇组(≥40岁)198例、一般高龄经产妇组(35~39岁)1 110例、非高龄经产妇组(35岁)1 645例,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等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组别产妇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①超高龄经产妇组和一般高龄经产妇组选择剖宫产的比例比非高龄经产妇组高,分别为27.3%,22.1%和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超高龄经产妇组的分娩孕周比非高龄经产妇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②校正了孕期增重、分娩方式、胎数和分娩孕周等影响因素之后,超高龄经产妇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多次(≥2次)流产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3.70,1.98,1.74,3.4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甲状腺疾病(甲减、亚甲减或甲亢)的风险低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0.40,P=0.032);胎盘相关疾病和危重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高龄经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多次(≥2次)流产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1.92,1.57,1.76,均有统计学意义。③超高龄经产妇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值分别为2.11和4.28,有统计学意义。一般高龄经产妇组新生儿发生NRDS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组(OR=2.1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龄经产妇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高于非高龄经产妇,对有可能成为超高龄产妇的育龄妇女,孕前应充分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加强孕前健康管理,对已妊娠的超高龄经产妇应严格进行围生期的随访和管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围产期保健并分娩的54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期体重的增加程度分为体重增加较轻组、体重增加正常组和体重增加超重组,比较三组间妊娠结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产后出血和剖宫产比例)和新生儿情况(包括低体重儿、巨大儿和胎儿窘迫)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产后出血和剖宫产比例均明显小于C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出现巨大儿和胎儿窘迫比例均明显小于C组产妇,而B组和C组出现低体重儿明显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重增加过少和过多均会引起不良的妊娠结局,将孕期体重增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胎孕妇1 203例,按早孕期TSH水平根据双胎TSH的参考范围分为TSH正常组(0.01≤TSH≤3.35 mIU/L)、TSH>3.35组(3.354组(TSH>4.0 mIU/L),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提示,在调整年龄、孕前BMI、ART受孕、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及孕期使用左旋甲状腺素类药物治疗等因素后,孕早期TSH>4 mIU/L是双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95%CI 1.27~9.55)。结论 双胎妊娠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关系,TSH> 4 mIU/L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学社区人群孕期初筛高危对妊娠异常情况及结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孕妇873例,分为初筛高危组和对照组,收集初筛高危因素、孕期及产时产后资料,比较两组妊娠情况及结局,并分析各初筛因素对妊娠结局影响,筛选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危组年龄及体重指数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孕次、分娩孕周、胎儿结局和分娩方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龄和双胎妊娠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1,P0.01OR=5.21,P=0.02)。结论该医学背景人群妊娠初筛高危对妊娠并发异常情况及结局均有显著影响,高龄、双胎妊娠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孕期不同阶段体质量增长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472例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在校正年龄和孕前BMI后,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不同阶段体质量增长速度与孕期并发症、早产、胎膜早破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1)孕早中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41±0.15 kg/w,孕晚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64±0.30 kg/w,整个孕期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0.49±0.15 kg/w。(2)孕晚期和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P0.05),孕早中期、孕晚期及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是发生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P0.05),孕早中期及整个孕期的体质量增长过慢是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高危因素(P0.05)。(3)在校正年龄、孕前BMI、孕周等因素后,孕期体质量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25.21 g(P0.001);孕早中期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30.89 g(P0.001);孕晚期每增加1 kg,双胎出生体质量之和增加21.46 g(P=0.001)。结论:双胎妊娠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母婴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妊娠不同阶段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对母婴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应进一步探讨适合中国人群的双胎妊娠孕期体质量增长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分娩的4821例单胎初产妇。按照年龄分为20~34岁组(对照组,3929例)、34~40岁组(高龄组,775例)和≥40岁组(高龄组,117例)。分析3组初产妇妊娠期疾病的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纳入研究初产妇中年龄20~34岁占81.50%(3929/4821),34~40岁占16.08%(775/4821),≥40岁占2.43%(117/4821)。与对照组相比,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以及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和早产在高龄组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龄初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和胎儿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