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代,住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疾病谱的特征和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南宁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病区的住院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机会性感染、合并疾病及预后等。结果共调查符合标准的住院HIV/AIDS病人6 222例,年龄中位数48岁,共诊断合并疾病19 712例次,其中机会性感染13 802次(70.02%)。细菌性肺炎(44.17%)、肺结核(34.73%)、口腔念珠菌感染(31.36%)、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52%)、肺外结核(16.68%)、真菌性肺炎(14.27%)、肺孢子菌肺炎(8.65%)、巨细胞病毒感染(4.61%)、单纯疱疹(3,57%)、带状疱疹感染(3.23%)为病人住院治疗的主要机会性感染。非HIV相关疾病有电解质紊乱(14.51%)及肝功能异常(10.38%)、高血压及心脏病(7.23%)、乙型肝炎(6.49%)、皮炎(6.28%)等。HIV相关肿瘤有淋巴瘤65例、宫颈癌32例、卡波西肉瘤40例,非HIV相关肿瘤284例。住院期间死亡604例(9.71%),自动出院608例(9.77%),平均住院(17±26)日。住院前接受HAART有2 393例(38.46%),治疗方案主要为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仑(EFV)(13.37%),齐多夫定(AZT)+3TC+EFV(11.99%),AZT+3TC+奈韦拉平(NVP)(11.37%)。结论广西南部地区的HIV/AIDS病人住院原因主要为机会性感染,老年男性病人比率高。常见疾病为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口腔念珠菌感染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有地域特色,需加强艾滋病防护知识宣教、早期筛查及纳入HAAR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的时间,从而为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以2005-2015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治疗失败的判定标准为一线治疗6个月,病毒载量持续≥1000拷贝/mL,或者基因型检测存在耐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基线特征,以及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时间状况。结果 在地坛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835例病人中,累积有130例发生一线治疗失败,失败率为3.39%。其中81例(62.31%)病人的治疗失败发生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8周内,47例(36.15%)发生在HAART 24周。治疗失败受到治疗方案和治疗启动年限的影响(P均0.001)。初始治疗方案服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仑(EFV)组合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2.67%(P=0.001);服用司坦夫定(D4T)+3TC+奈韦拉平(NVP)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8.96%(P0.001);服用齐多夫定(AZT)+3TC+NVP的治疗失败发生率为6.31%(P=0.00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0.61%(P0.001),2005年和2007年的治疗失败发生率均为10.91%(P=0.002),2009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9.15%(P0.001)。结论 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和初始治疗方案、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年限有关,且主要发生在接受HAART治疗的早期(48周)。今后应该在HIV/AIDS病人接受HAART的早期加强依从性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并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疾病谱的变化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8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前后机会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28例HIV/AIDS病人中,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3-12月期间共发生100例次机会感染,主要为呼吸系统(46.09%)和消化系统(11.72%)感染,其中前4位机会感染是细菌性肺炎(29.69%)、肺结核(9.38%)、口腔念珠菌感染(7.81%)、带状疱疹(3.91%);与HAART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机会感染中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占绝大多数(86.46%),存在一定比例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带状疱疹,AIDS晚期常见的机会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感染性腹泻及消耗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病明显减少。(2)128例HIV/AIDS病人HAART治疗前机会感染发病率为80.47%,治疗后3-6月时下降至28.13%,治疗6-12月时为25.89%,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ART治疗后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的病例减少。结论 HAART治疗后的机会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机会感染疾病谱较治疗前有所不同,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的几率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首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简称HIV/AIDS)住院病人的口腔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1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115例首诊HIV/AIDS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感染途径、首发症状、全身及口腔机会性感染情况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等,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15例首诊HIV/AIDS病人中,7例(6.1%)以口腔症状首诊,表现为口腔异物感4例(3.5%),口腔黏膜疼痛2例(1.7%),颌下肿物1例(0.9%)。106例(92.2%)发生了机会性感染,40例(34.8%)发生口腔机会性感染,CD4细胞计数范围1~218个/μL,包括口腔念珠菌感染37例(32.3%),口腔卡波西肉瘤4例(3.5%),口腔阿弗他溃疡2例(1.7%),口腔单纯疱疹1例(0.9%),颌下淋巴瘤1例(0.9%)。结论机会性感染是首诊HIV/AIDS病人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口腔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较高,病人可因口腔症状和体征首诊,临床医生应重视口腔检查,熟悉艾滋病相关口腔病损的临床特点,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门诊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00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40.78±20.09)个月,HAART方案分别为AZT+ 3TC+ NVP、AZT+ 3TC+ EFV、D4T+ 3TC+ NVP和D4T+ 3TC+ EFV4种,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每日2次;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每日2次.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CD4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比较.结果 HAART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AZT方案组与D4T方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kg、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与体重<60 kg、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吸毒与性传播所致艾滋病感染,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 HAART治疗对5组患者均有效,以D4T为主的HAART治疗方案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动态临床试验分析,对广西地区目前常用的AZT、d4T及TDF为主的3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收治HIV/AIDS患者76例,分为3组,AZT组接受AZT+3TC+EFV治疗,d4T组接受d4T+3TC+EFV治疗,TDF组接受TDF+3TC+EFV治疗。对3组30个月内新发机会性感染率、免疫重建效果、病毒学应答效果、主要生化指标变化、换药及耐药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者经治疗满6个月时HIV RNA载量显著下降(P均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上升(P均0.05),但是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各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缓慢,12个月和18个月时,d4T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均大于AZT组和TDF组(P均0.05);3组患者治疗满6个月ALB显著升高(P均0.05),而后各阶段变化不大;AZT组、d4T组、TDF组随访期间新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62%、11.53%、27.77%,不良反应换药率分别为12.50%、30.80%、16.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地区3组常用一线抗HIV药物方案的治疗效果显著且相似,但d4T方案因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而换药的发生率较高,应考虑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近5年HIV/AIDS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与免疫学特征。方法采集住院HIV/AIDS患者送检血液、脑脊液、骨髓、痰及脓液等标本进行菌种的培养及鉴定,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HIV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645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HIV/AIDS中分离出菌株702株,共11种,包括念珠菌304株(占43.3%),马尔尼菲篮状菌231株(占32.91%),新型隐球菌151株(占21.51%)。不同感染类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14,P0.01)。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者的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4,P0.01)、马尔尼菲篮状菌与念珠菌感染的患者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61,P0.01)。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真菌种类与CD4~+T/CD8~+T水平具有相关关系(χ~2=45.013,P0.01)。结论 HIV/AIDS患者易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且不同菌种感染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不同。应根据艾滋病患者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比值变化,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收治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感染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解放军302医院于2010-2013年期间收治的139例HIV/AIDS病人,按入院时基线CD4细胞计数分为两组,并对95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HIV/AIDS病人分别从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免疫水平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入院时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110例病人中,有93例发生了机会性感染,感染率为84.5%;而入院时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29例病人中,有2例(6.9%,2/29)发生了机会性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机会性感染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胸闷等。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的比例(94.7%)最高,消化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的比例(74.7%)占第二位。结论 CD4细胞计数水平与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概率密切相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为HIV/AIDS病人发生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易感部位;细菌、真菌、病毒为最常见的病原体。因此,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及时预防和控制各种机会性感染,有利于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对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为HIV/AIDS合并HCV感染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167例合并HCV感染的HIV/AIDS患者(HIV/HCV组),接受HAART治疗2-5年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频率、严重程度,以同期264例HIV/AIDS患者(HIV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167例合并HCV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163例(97.6%)出现疲乏症状,163例(97.6%)发生胃肠道反应,107例(64.1%)出现肝功能异常,98例(58.7%)出现血脂升高,83例(49.7%)出现药物性皮疹,56例(33.5%)出现腹泻,52例(31.1%)出现贫血。与HIV组相比,HIV/HCV组出现肝功能损害的频率较高(P<0.05),但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频率及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V/AIDS病人在HAART过程中可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合并HCV感染时更容易发生肝功能损害,选择HAART方案时应尽量选择肝毒性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伦(EFV)或TDF+3TC+克力芝(LPV/r)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合并感染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实施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治疗,治疗3、6、12个月后随访,分析CD4+T淋巴细胞、HIV R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增加了76个/μL、138个/μL和145个/μL;治疗6、12个月后,HIV-RNA抑制率分别为79.49%和95.56%,HBV-DNA抑制率分别为77.14%和97.06%;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AST、ALT先升后降,治疗6个月时,除2例肝功能异常外,其余肝功均复常;HIV/HBV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10.87%。结论 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对HIV和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HIV/HBV合并感染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及其死亡原因。方法对20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艾滋病住院患者共死亡137例,病死率为10.56%,其中男性105例,女性32例,比例为3.28:1,住院时间为(12.82±16.21)d,72.72%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患者HIV抗体确认阳性到死亡的时间明显长于未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Z=-5.042,P=0.000)。最常见的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青霉病等。结论晚期AIDS患者病死率高,各种机会性感染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HAART能明显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为保证HAART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全部病人均使用国家免费艾滋病HAART药物,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要求,全部病例均在HAART后1、2、3、6、9、12个月随访1次,统计病人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例病人中90例出现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3例一线治疗失败、2例因药物配伍禁忌更换抗病毒药物。其中90例病人因AZT、NVP、D4T不良反应更换抗病毒药物。另有3例初始HAART方案包含EFV的病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自行缓解,未更换药物。将初始HAART方案包含AZT、NVP、D4T的病例分为未换药组和换药组,将两组病人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ART的主要换药原因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在包含AZT、D4T、NVP的HAART方案中,治疗前3个月着重监测AZT、NVP的不良反应,治疗6个月后着重监测D4T的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基线CD4细胞计数无关。同时须及早发现耐药,并须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及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掌握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情况,现对嵊州市70例HIV/AIDS病人机会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因免疫机制受到破坏而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系统化推行,机会性感染的致死性病例已逐渐减少,但由于对合并的恶性肿瘤认识不足导致的肿瘤性致死病例逐渐增多。本文统计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45例HIV/AIDS病人合并恶性肿瘤,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以改进防治措施,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1年9月间159例AIDS死亡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DS死亡病人中,男性121例,女性38例。静脉吸毒感染占57.3%,性接触感染占39.6%,母婴传播感染占3.1%。17例接受了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平均生存时间(448.37±236.29)d;未接受HAART治疗的142例,平均生存时间(97.38±197.6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中86%就诊时已为晚期,其中87.4%出现机会性感染,12.6%为非机会性感染(包括机会性肿瘤),近90%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功能衰竭(54.7%)、循环功能衰竭(14.5%)、多脏器功能衰竭(12.6%)和感染性休克(12.6%)。结论 AIDS晚期病死率极高,肺部感染是造成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HAART是降低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为AIDS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期间准备开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病人98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AIDS病人血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计数资料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IV/AIDS病人合并HBV感染率为6.06%(59/974),合并HCV感染率为4.12%(40/972),合并HBV/HCV双重感染率为0.42%(4/960),HIV/AIDS病人合并HBV和HCV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途径感染HIV者的合并HBV感染率为15.79%,合并HCV感染率为41.03%,均显著高于性途径合并HBV和HCV的感染率(5.01%和1.68%)。合并乙型肝炎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比例,明显高于合并丙型肝炎病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比例。合并HBV和HCV感染的病人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郑州市HIV/AIDS病人合并HBV和HCV总体感染率低于普通人群,HIV合并HBV/HCV感染的趋势有所控制。但血液途径感染HIV者合并HBV和HCV感染率仍高于普通人群,要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损害细胞免疫功能,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经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能够有效抑制HIV复制,建立HIV/艾滋病(AIDS)病人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AIDS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金华市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抑制效果,分析病毒学失败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009例治疗病例有70例病毒学失败,病毒学失败率6.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近期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低、最近7天有漏服药物、最近治疗方案为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是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年龄20岁以下组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年龄20至39岁组[比值比(OR)=0.088,95%可信区间(CI):0.018~0.421];近期CD4细胞水平200个/μL以下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200至399个/μL(OR=0.051,95%CI:0.019~0.135)和400个/μL及以上(OR=0.189,95%CI:0.072~0.497);最近7天有漏服药物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未漏服(OR=0.061,95%CI:0.009~0.389);最近治疗方案为3TC+AZT+NVP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可能性高于3TC+AZT+依非韦仑(EFV)(OR=4.276,95%CI:1.558~11.733)。结论金华市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败率处于较低水平,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强化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指导,加强CD4细胞水平监测,优化治疗方案等措施有助于减低病毒学失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