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或子痫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子痫前期或子痫致PRES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症状及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21例患者中癫痫发作18例,头痛16例,意识状态改变15例,视觉障碍12例;PRES病灶分布:顶、枕叶20例,额叶14例,颞叶11例,基底节区11例,胼胝体压部4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1例;PRES病灶分布模式:经典型7例,全脑型7例,额上沟型6例,部分或不对称型1例.结论 子痫前期或子痫致PRES临床症状典型,除顶、枕叶外,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等部位累及常见,多见3种主要病灶分布模式,准确识别其影像学表现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00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原发病为子间痫3例(25%),高血压脑病4例(33.3%),尿毒症2例(16.7%),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16.7%),肺癌术后化疗1例(8.3%),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眼震、视力异常等。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脱水、降低颅内压、加强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2~3周后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复查MRI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经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RPES)的临床特征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2例经临床诊断RPES的临床表现、MRI资料.结果 大多有血压升高,神经症状有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视觉障碍等;MRI病灶主要对称分布于枕叶及顶叶后部,主要累及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对症治疗后复查MRI病灶基本消失.结论 RPES是一种可逆性后部脑灰白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一个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损和血压升高。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以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和/或皮层下T1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治疗后3例于2周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于起病后14d复查MRI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RE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有助于恢复,避免疾病进展和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与子痫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度子痫前期与子痫并发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均表现为迅速进展的血压升高、头痛;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及行为异常25例;痫性发作23例;视觉障碍19例;影像学显示大脑后部枕叶及顶叶为主的白质水肿;经及时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迅速恢复。结论重度子痫前期与子痫并发RPLS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围产期病人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但孕产妇死亡率增高.有多种可能:子痫,脑卒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血管炎等[1].近年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们报道2例迟发性产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RPLg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ES)的 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RPLES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本组病例病因包括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妊娠子痫,腰椎手术后。所有病例均有癫痫大发作 及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其中肢体瘫痪1例,失语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影像学表现为单 侧或双侧以顶枕叶为主白质及灰质病变,病变范围可累及额颞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2加权像、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均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略长信号,1例磁敏感成像上 呈微出血。 结论 头痛和癫痫发作是RPLES的主要临床症状,多种病因可引起RPLES,影像学改变以皮质及皮质 下水肿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继发于高血压脑病7例,妊娠子痫9例。患者均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其中出现头痛9例,意识障碍9例,癫痫发作13例,视力模糊6例。16例患者MRI均表现为双侧枕叶和/或额、颞、顶叶对称或不对称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累及顶叶13例(81.3%),枕叶12例(75.0%),额叶9例(56.3%),颞叶5例(31.3%),小脑4例(25.0%)。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等/低信号14例,异常高信号2例。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 RPLS以血压升高、头痛、视觉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MRI表现双侧枕叶和/或额、颞、顶叶对称或不对称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RPLE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的原发病为:高血压1例,尿毒症3例,红斑狼疮1例.5例均为突然发作的血压增高、头痛伴呕吐、意识障碍及癫疒间等,3例有视觉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均正常.实验室检查5例均有肾功能不全.头颅CT或MRI检查5例均显示双侧顶枕叶白质为主的较大范围的异常,其中CT为低密度、MRI为长T1、长T2信号.经过积极的降压、脱水等治疗,4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在短时间内即恢复良好,影像学复查也显示病变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死于脑疝.结论 RPLES的临床特点为在血压突然升高或使用某些药物的情况下急性出现的脑损害症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影像学特点为双侧、对称性后部脑白质较大范围的病变.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可很快恢复,极少数病情严重者也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RE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继发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肾功能衰竭3例,高血压1例。临床表现:7例均有头痛及视物模糊,伴有癫痫发作6例,恶心、呕吐4例,轻偏瘫、共济失调各1例。6例行头颅CT检查,3例枕叶低密度影,其中2例广泛脑白质水肿;1例多发小血肿;2例未发现异常。7例MRI检查显示枕叶均受累,同时伴小脑受累3例,脑干2例,额顶叶皮质下白质2例,尾状核、丘脑各1例。在脑叶呈脑回样、在其他部位呈斑片样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和Fair像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1例无强化,1例呈脑回样、斑片样和环状强化。4例DWI扫描,2例呈略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例未见异常。结论 头痛、视觉障碍和癫痫发作是PRES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  相似文献   

1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头痛、意识障碍、癫发作、视觉异常为主;头颅MRI检查有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的T1WI低信号,T2WI、Fair像呈高信号的病灶,且大多双侧对称.结论 头痛、意识及精神障碍、癫发作、视觉异常、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大脑后部对称性、可逆性脑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13.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2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Hinchey等[1]首先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报道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患者,从此RPLS逐渐被临床医师认识并接受.随着MRI、Flair、DWI等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RPLS也可累及大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y等[2]对RPLS提出新的命名,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9月间收治并确诊的2例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等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子痫、子痫前期合并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的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盛京医院确诊的76例子痫、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根据颅脑MRI受累部位不同分为典型病例组与非典型病例组,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总结,统计分析非典型部位受累的相关因素。结果 44例患者出现非典型部位受累,发生率57.9%,其中双侧基底节受累最为常见(39例,88.6%),其次为小脑受累(14例,31.8%),对非典型部位受累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痛(OR=6.37,CI 1.30~31.33,P=0.023)及痫性发作(OR=5.42,CI 1.68~17.47,P=0.005)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非典型部位RPES有关。结论 痫性发作、头痛与RPES非典型部位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女8例,男4例。子痫/先兆子痫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肾病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例。12例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2例行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11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病灶多以双侧枕、顶叶白质为主,部分可累及额颞叶;11例患者病灶均为等或长T1WI信号,长T2WI信号;5例行Flair检查均为高信号;4例DWI为低信号、ADC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经降压/对症支持治疗后,6例患者头颅MRI随访病灶明显改善或消失。10例患者症状改善或明显缓解。1例失访,1例随访死亡。结论 RPLS的原发病复杂多样,早期治疗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多数可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1996年被Hinchey等[1]首次报道,又称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高灌注性脑病、顶枕叶脑病、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7.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四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临床特征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诊断RPES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有血压升高,神经症状有剧烈头痛(2例)、烦躁不安(3例)、视觉模糊(2例)、近期记忆力减退(1例)、癫痫发作(2例);MRI上病灶主要对称性分布于顶叶后部及枕叶(4例),表现为T2加权像及压水像高信号,T1加权像低信号,2例主要累及皮质,1例表现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同时受累,1例主要累及白质。4例复查时病灶明显消散。结论RPES的MRI表现较为有特征性,病灶多对称性分布于大脑后部,累及皮质或皮质下白质,为可逆性病灶;结合临床血压升高和某些后部脑结构受累所致神经症状等特点有助于该综合征的早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96年,Hinchey等[1]首先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报道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从此,RPLS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RPLS也可同时累及灰质及大脑半球白质,因此2000年Casey等[2]对RPLS提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自1996年首先提出至今已有12年,早先国外报道较多,国内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学技术特别是MRI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该病逐渐增多,近年来报道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病因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4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8例病人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过程。结果 38例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15例;高血压病史31例,有子痫或子痫前期病史6例;服用免疫抑制剂5例,肿瘤化疗史3例。30例(78.9%)患者首发表现为头痛头晕,此外血压增高、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痫性发作和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影像表现为大脑后半部对称性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DWI低信号,并可发现皮质受累。结论 RPLS是一类预后良好的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