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介素-21(IL-21)作为参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分布广泛,对多种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起重要作用。IL-21主要来源于CD4~+T淋巴细胞,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IL-21会显著降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可部分恢复;低水平的IL-21在维持和调节HIV感染者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B细胞的免疫应答中均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IL-21可能是HIV的感染及疾病进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文章就IL-21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有关IFN的抗艾滋病病毒(HIV)作用被广泛关注,但IFN-γ在艾滋病(AIDS)发病中的作用仍有很多不同的研究结果,是一个充满假说和猜测的活题。本文仅就IFN-γ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心脏肥大中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脏肥大的特征是心脏质量增加,是心脏对机械压力或神经激素刺激的代偿性重塑,其生物分子学基础是基因表达重新编程。lncRNA在心脏肥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琴  王凯  刘伟信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2):254-256,封3-封4
预防HIV感染育龄妇女意外妊娠是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HIV感染女性的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缺乏且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容易发生意外妊娠.为HIV感染女性提供避孕咨询指导服务,能够帮其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从而有效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同时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风险.在HIV感染女性中运用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  相似文献   

5.
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FN-producing cell,IPC)作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病毒性感染[如艾滋病病毒(HIV)]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功能,近几年来关于IPC的细胞因子分泌机制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IPC及其在HIV感染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很常见,与单纯HIV或HBV感染相比,HIVHBV共感染可加速彼此病情进展,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广泛使用和早期启动,HIV感染者的预后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观,但是其肝脏疾病患病率仍较高,尤其在HIV-HBV共感染人群,其病情进展及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者。文章回顾了近期的多项研究,对HIV-HBV共感染的流行病学、疾病进程特点、抗病毒治疗以及一些正处于研究阶段以治愈为目标的临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HIV分类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HIV有两种类型:HIV-1和HIV-2。其中HIV-1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因此,目前关于HIV-1的防治研究主要针对HIV-1进行的。近年来,人们联合使用HIV-1蛋白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HIV-1感染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HIV-1感染仍旧是整个人类所要面临的难题,并且新近又出现了耐抗HIV感染药物的病毒株。这就需要人们努力寻找一项新的治疗策略以治疗这种耐药HIV-1感染。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发现核酶可以有效地在细胞培养中抑制  相似文献   

8.
9.
蛋白激酶C-θ(PKC-θ)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作为免疫突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刺激分子的下游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KC-θ表达的局限性不仅能用于调节T细胞功能,也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对PKC-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帮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文章就PKC-θ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中的相关生物学效应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HIV血清阳性妇女生殖器感染病的检出率是否高于高危的HIV血清阴性妇女,本研究对851名HIV血清阳性和434名HIV血清阴性妇女进行了检测。结果HIV血清阳性妇女中,人乳头病毒(HPV)感染率较高,为64%,而HIV血清阴性者为28%,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大体相近,分别  相似文献   

11.
B淋巴细胞主要通过产生各种抗体和呈递抗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B淋巴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能够调节免疫应答的新细胞亚群——调节性B细胞,其主要是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负向调节作用,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对HIV感染者调节性B细胞表型和功能等的研究,将为深入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HIV和HCV合并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涛 《地方病通报》2008,23(6):65-68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蔓延是20世纪以来全球关注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除乙肝病毒以外引起肝炎、肝硬化的重要病原体.二者有着共同的传播途径,均可经血液(静脉吸毒和输入血制品)、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因而HIV和HCV的合并感染也很多见.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病毒(HIV)通过外膜蛋白与CD4分子相互作用直接入侵宿主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明确HIV与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研发新型抗HI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达芦那韦(DRV)作为最新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强效及高耐药基因屏障的特点,因此广泛用于HIV初治和经治的感染者,也是作为治疗失败的挽救方案中重要组成部分。此外,DRV联合拉米夫定经研究证实可以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最后,已证明DRV在特殊患者群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因为各种社会因素导致依从性差(药物成瘾,神经精神疾病等)以及既往病毒学失败或有耐药史的患者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达芦那韦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总结、达芦那韦在治疗HIV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和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性问题,因两者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合并感染现象相当常见。合并感染者中,HIV、HCV相互作用加速了疾病的进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显著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机会性感染等合并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HCV合并感染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成为HIV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HIV/HCV合并感染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于HIV和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增加了HIV/HBV合并感染的风险。二种病毒相互促进彼此基因的转录复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变异,影响治疗效果。抗HIV和HBV的药物中包含了相同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这些具有双重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就很可能诱导HIV或HBV耐药株的出现以及抗病毒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对AIDS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对HIV/HBV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拥有共同的传播途径,HBV/HIV合并感染相当常见,尤其是在高危人群,如静脉吸毒者和血友病患者。HIV会影响HBV的自然史,HIV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和相关的免疫重建可能导致以HBV感染肝细胞为靶点的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从而加速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和肝硬化。在处理HBV/HIV合并感染者时,HIV的控制是首要的,HIV治疗应选择含有能同时抑制HIV和HBV两种病毒的药物方案。对控制较好的或免疫功能较好的HIV感染者,其HBV治疗目标与单一HBV感染者相同:e抗原血清转化、谷丙转氨酶(ALT)复常和HBVDNA抑制。治疗选择包括干扰素为基础的方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泰诺福韦和恩替卡韦等。所有这些药物对于单一HBV感染者均显示有效,但对HBV/HIV合并感染者的HBV治疗尚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研究显示,HIV/HCV混合感染的现象较为普遍, HIV感染可能阻碍HCV急性感染者体内HCV的清除,更易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同时,HCV也可能加速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的进程.对于HIV/HCV混合感染的治疗,依然是用相应的药物对两个病毒进行对应治疗.  相似文献   

19.
梅毒可以促进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该文从病理学、免疫学角度解释了这一原因,并归纳了HIV感染对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治疗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的影响;以及梅毒合并HIV感染者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HIV和HCV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致病因子。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是丙型肝炎的致病因子。HIV感染和HCV感染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要垂直传播,因而HIV和HCV混合感染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