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膝关节骨关节炎不同证候间患者的关节液氧自由基特点及其与证候间的相关性。方法:痰瘀互结证23例,肝肾亏虚证31例,检测关节液SOD、MDA浓度,证候量表评估证候的程度。结果:痰瘀互结证MDA、SOD浓度较高,痰瘀互结证积分与MD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肝肾亏虚证积分与SOD浓度成显著正相关。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不同证候间MDA、SOD浓度特点不同,反映了证候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不同证候间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纤维蛋白原特点及其与证候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9月1日—2020年1月15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血脂异常患者61例,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根据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对患者进行证候的辨识,并采用中医证候量表量化证候的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侯与年龄、视野的关系。方法高度近视患者157例(278只眼),根据年龄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所有患者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表、病例报告表,并行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眼底病变、证侯特点进行统计;对证侯积分、年龄和视野指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随着年龄增加,眼底发生病变的比例增加,同时中医证候由气阴两虚向肝肾亏虚转变。其中医证候积分与年龄及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 MS)有相关性,得出的回归方程为:中医证候积分=13.416+0.394×年龄-0.410×MS(F=55.362,P=0.000)。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高度近视患者的证侯类型有从气阴两虚逐渐向肝肾亏虚转变的趋势。中医证侯的轻重程度与患者年龄、视野MS值存在线性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不同证候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内皮素-1(ET-1)表达特点及与证候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住院的血脂异常患者78例,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肾阳虚证组39例和痰浊阻遏证组39例,收集2组人口学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2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2010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1例脓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热证(14例)、肝胆湿热证(57例)、瘀血内阻证(53例)、腑气不通证(13例)、痰热壅肺证(57例)、阴虚内热证(6例)、脱证(4例);在入院后第1、4、7天进行凝血指标检测,进行凝血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第1、4、7天的中医证候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中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INR(国际标准化率)、PLT(血小板)与中医证候均无相关性(P0.05),D-二聚体与瘀血内阻证有显著相关性(P=0,021),且呈正相关(r=0.218),D-二聚体越高者有瘀血内阻证的可能性越大。结论: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与中医瘀血内阻证显著相关,临床可以根据D-二聚体水平进行相应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X线特征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3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研究,经X线诊断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颈椎病的症状、辨证分型、颈部X线检查结果。结果:中医症状眩晕占第1位,下面依次是筋痹、项强、脉弦、萎症、目疾、烦躁、痉症、嗳气等;中医证候分型依次为痹证型(39.24%)、眩晕昏厥型(31.01%)、落枕型(18.99%)、痿证型(8.86%)和五官型(1.90%);患者X线表现,落枕型的常见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弧度弯曲,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低于其它3型(P0.05);痹证型常见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病变;眩晕型颈椎病的常见X线表现为椎间孔变窄和下颈椎失稳;而椎间隙变窄更常见于痿证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病X线征象和中医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患病年龄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产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医证候的确定逐渐增多,虚证证候也随之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辨证治疗中要关注年龄这一重要因素,并提出脾虚和肾虚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原则应以补脾益肾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观察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候间的血压特点、差异及心率变异性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中医证候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阴虚阳亢证,20例)、B组(痰湿壅盛证,30例)、C组(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6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对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血压、心率进行检测,并对比其差异与变异性。结果:C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A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ASBP)指标更高于A、B组,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24 h舒张压负荷(24 h D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日间舒张压负荷(DDBPL)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指标与A组比较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24h 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s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值(SDANN)相比A、B组指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不同证型组间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 50 ms计数占总RR间期百分比(PNN50)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指标则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候间的血压特点、差异及心率变异性的分析,可为病情判断、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证候与体质的分析,研究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的体质差别。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证型的体质,并作统计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异常体质(78.38%)显著高于平和体质(21.62%)(P〈0.01),其中虚证体质最多占46.85%,实证体质次之占31.53%,平和体质最少占21.62%,三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体质特征呈现"虚一实二平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173例初治肺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线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1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肺阴亏虚证89例(51.45%),阴虚火旺证38例(21.97%),气阴两虚证37例(21.39%),阴阳两虚证9例(5.20%)。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证候组间年龄、核酸检测(TB-DN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蛋白(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是影响证候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证候以肺阴亏虚证为主,实验室检测指标TB-DNA、WBC、NEUT#、CRP、TP可作为中医证候分型参考依据,年龄可显著影响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发病机制与中医“伏邪”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复杂多样,湿、热、瘀、气滞、阴虚、阳虚、血虚、气虚等致病要素均可见,临床表现为多重症状。在引起复发的原因方面,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发现:第1类原因以季节时令变化为主;第2类原因以情志变化、饮食起居变化、身体劳倦患病等变化为主;第3类原因以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为主。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诱发因素的规律性以及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特性,说明其发病机理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析德化县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对113例德化县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进行软件系统录入分析,得出证素名称,探析其证候特点。结果德化县颈椎病患者中医病位证素主要以肝、经络、脾、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以气滞、湿、阳虚、血瘀、气虚、寒为主;血瘀证素在不同年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41~50岁分布最多;脾、肾、肝在不同年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41~50岁和51~60岁分布较多;气滞和血瘀证素在不同性别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女性中分布比例较高。结论针对41~50岁德化县颈椎病患者,应兼顾活血化瘀;41~60岁患者,应注重补肝脾肾;女性患者,应以行气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在治疗德化地区颈椎病时,应不忘兼顾化湿祛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B超、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关系。方法:对诊断为NAFLD的235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观察其证型与B超分度、血脂、肝功能酶学、血尿酸(UA)、血糖(Glu)等的关系。结果:各证型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60岁;轻度NAFLD多集中于肝郁脾虚型,中度多集中于脾虚湿滞型,重度多为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谷酰转肽酶(GGT)水平较其他两型低,湿热困脾型甘油三酯(TG)水平较其他两型高。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虚证候、肾虚证候状态下唾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证候模型组和肾虚证候模型组,每组10只,均为雌雄各半。脾虚证候模型组每只每天皮下注射利血平0.5 mg/kg体重,肾虚证候模型组每只每天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体重,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0 d,观察各组大鼠唾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证候组、肾虚证候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唾液p H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证候组Na、CK、ALT、LDH等降低,K、TP、AMY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虚证候组大鼠CL、CK、ALT、AST、ALP、LDH等降低,K、P、TP、AMY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脾虚证候组比较,肾虚证候组唾液P的浓度明显升高,AST活性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随着脾虚和肾虚状态的出现,唾液的p H值及相应的生化物质确实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中医学"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科学性。但肾虚证候组和脾虚证候组相比较,二者除P、AS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上并无差异,说明涎唾都分泌于口,确实由脾肾共同所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淋巴瘤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患者的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患者症状间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患者的症状群。结果 40例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得分最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个症状群,其中症状群1(苦恼、悲伤、口苦、手足心热、口腔溃疡)可辨证为阴虚内热、心肝火旺;症状群2(气短、出汗、怕冷)可辨证为气阴两虚、阴损及阳。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不同的多发症状及症状群,认识患者的症状、症状群有助于医者准确辨证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验指标与肾虚证候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的肾虚证患者98例及同期健康体检患者50例进行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将98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肾阴虚组49例,肾阳虚组49例。对比3组受试者免疫学与肾上腺轴相关指标。结果 3组受试者Ig 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阴虚组与健康组Ig G、Ig M、CD4+/CD8+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阳虚组与健康组Ig M、CD4+/CD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在Ig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受试者皮质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阳虚组与健康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阴虚组与健康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多巴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阳虚组与肾阴虚组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受试者红细胞、白细胞、RDW及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肾阳虚与肾阴虚患者均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NLR、EBR和血红蛋白方面与健康组呈显著性差异(P 0. 05),肾阳虚与肾阴虚患者在嗜酸性粒细胞、NLR、EBR和血红蛋白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肾虚证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指标、肾上腺相关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与健康人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上可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不少学者利用现代生物学的生理、病理、生化、理化检查等理论和方法,针对中医传统分型与实验室指标进行了探讨。发现糖尿病各种证候与相关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各种证候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指标化,而且这种客观指标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各种证候之间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腰围的肥胖患者的虚实证候特点。方法:将874例肥胖患者依据腰围的不同分为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北京市社区居民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中女性皆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腹型肥胖组比例明显加大。腹型肥胖患者合并高血压224例(25.6%)、糖尿病前期160例(20.3%)、糖尿病179例(27.4%),非腹型肥胖患合并高血压20例(23.0%)、糖尿病前期12例(13.8%)、糖尿病14例(16.1%);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在虚实证候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证中腹型肥胖的比例低于非腹型肥胖,虚证、虚实夹杂证中腹型肥胖的比例高于非腹型肥胖。结论:不同腰围的肥胖患者的虚实证候特点不同,需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生子年龄与病证特征的关系。方法普查与问卷相结合获取信息,对24对正常双生子和21对有病有证的双生子进行分析。结果24对正常双生子症状分差异随年龄变化,MZ可聚为4类;在21对有病有证的双生子中,病证相同或相近者12对占57%,皆为单卵双生子;双生子疾病分布随年龄变化患病种类发生变化。结论双生子年龄越小证候表型越一致,随年龄增长差异加大;随年龄增长双生子疾病谱发生转变;双生子具有患病一致性但非同步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