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一站式"工作模式的效果,以探索提高伊宁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伊宁市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实施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模式后的初筛阳性者为观察组;2012年9月到2013年8月,未参与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的初筛阳性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随访和治疗效果。结果新发现的HIV/AIDS病人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的平均时间,由"一站式"实施前的96天降至33天(F=23.701,P0.000);随访满一年后的随访比例,由实施前的88.19%上升至实施后的96.89%(χ~2=13.649,P0.05);死亡比例由实施前的8.63%下降至实施后的3.67%(χ~2=5.221,P0.05);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时间(≤30天)的比例,由实施前的12.33%上升至实施后的74.67%(χ~2=147.341,P0.05);存在漏服的比例由实施前的50.23%下降至实施后的33.33%(χ~2=10.347,P0.05);观察组停药脱失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3.088,P0.05)。结论 ART"一站式"工作模式有效地缩短了病人接受ART的时间,降低了病人的失访率和病死率,病人在参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ART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一站式"工作模式的效果,以探索提高伊宁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伊宁市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实施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模式后的初筛阳性者为观察组;2012年9月到2013年8月,未参与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的初筛阳性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随访和治疗效果。结果新发现的HIV/AIDS病人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的平均时间,由"一站式"实施前的96天降至33天(F=23.701,P〈0.000);随访满一年后的随访比例,由实施前的88.19%上升至实施后的96.89%(χ^2=13.649,P〈0.05);死亡比例由实施前的8.63%下降至实施后的3.67%(χ^2=5.221,P〈0.05);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时间(≤30天)的比例,由实施前的12.33%上升至实施后的74.67%(χ^2=147.341,P〈0.05);存在漏服的比例由实施前的50.23%下降至实施后的33.33%(χ^2=10.347,P〈0.05);观察组停药脱失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3.088,P〈0.05)。结论 ART"一站式"工作模式有效地缩短了病人接受ART的时间,降低了病人的失访率和病死率,病人在参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ART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报告的HIV/AIDS病例和ART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和治疗比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HIV/AIDS确诊病例4861例,年龄平均(36.7±13.0)岁,男性占67.9%,农民占55.0%,性传播占61.4%。从2004年到2013年ART的比例由14.9%上升到62.3%,同期HIV/AIDS病例的病死率从40.7/100人年降低到5.0/100人年。对4861例HIV/AIDS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死亡风险是未进行ART[危险比(HR)=4.8]和未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HR=5.9);对2400例ART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体质指数(BMI)过低和肥胖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正常和超重病例(HR=2.4)、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50个/μL病例(HR=2.3)。结论ART显著降低了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提示强化ART工作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正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上升~([1]),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深入开展,老年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国内研究显示~([2]),ART能有效延长老年HIV感染者的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ART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治疗满一年以上的老年HIV/AIDS病人进行疗效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5.
<正>武汉市第八医院为江岸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oviral therapy,ART)定点医院,承担辖区内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ART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城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以及随访信息。使用寿命表法分析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各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一线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173例HIV/AIDS病人,47例发生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失败率为4%(47/1 173),其中24例一线失败发生在抗病毒治疗1年内,第1、3、5、7年抗病毒治疗一线成功率分别为98%、96%、93%、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201~350个/μL"组、"351个/μL"组相对于"0~200个/μL"组的风险比(H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48(0.109~0.565)、0.203(0.071~0.584),合并乙型肝炎(HR=2.893,95%CI:1.131~7.403)一线失败风险高,确证到治疗的时间间隔(月)"12~23"组、"≥24"组相对于"12"组的HR(95%CI)分别为2.588(1.060~6.317)、2.579(1.289~5.159)。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线失败多发生在治疗早期,且与病人的基线CD4细胞计数、合并乙型肝炎、确证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增加和抗病毒治疗(ART)使用后生存时间延长,老年人在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群体中所占比例上升很快,成为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重点问题[1-2]。由于没有HIV疫苗可以使用,健康教育就成为遏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工具[3]。如何开展针对老年人特点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干预的效果,是老年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要课题。2016年5月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郑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不同时期生存情况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01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依据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分成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十五"(2004-2005)、"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3个治疗时期。这3个时期新增治疗病例分别为71例、954例和1 989例,由此组成3个组,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况,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抗病毒治疗时期,入组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及首治抗病毒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五期间ART病人五年生存率(0.91)高于十一五期间ART病人(0.80),而十一五期间ART病人两年生存率(0.87)高于十五期间ART病人(0.67)。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病死率分别是28.89/100人年、5.61/100人年和2.66/100人年,不同治疗时期ART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P0.01);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0.377倍和0.162倍。结论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HIV/AIDS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简称HIV/AIDS)随访管理质量,探索适合甘肃和西部低流行地区"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的HIV/AIDS随访管理模式。方法根据抗病毒治疗时间,将需随访的HIV/AIDS分成治疗时间不满3年、治疗时间3~5年、治疗5年以上和新发未治疗4组,分别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病毒治疗医院(兰州市肺科医院)、社区组织(诚爱家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随访。结果经过5年(2014—2018年)的探索,兰州市城关区"三位一体"的HIV/AIDS随访管理模式基本形成,截止2018年底,城关区内近70.00%的HIV/AIDS随访管理工作已完成下沉,兰州市肺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诚爱家园"分别承担38.28%,3.83%和24.88%的随访工作,HIV/AIDS CD4检测比例达94.50%,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比例达96.60%,HIV/AIDS结核病检查比例达99.50%。结论 "三位一体"紧密协作HIV/AIDS随访管理模式的建立,提升了HIV/AIDS随访质量,促进了抗病毒治疗比例提高、降低配偶/性伴HIV感染率和HIV/AIDS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访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库中,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失访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失访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 742名HIV感染者进入队列。12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7.6/100人年,24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10.5/1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高CD4+T淋巴细胞组、注射吸毒、异性性传播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坦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与较高的失访率相关(P0.05)。结论应该重点强化注射吸毒HIV/AIDS病人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HIV/AIDS病人感染者的医疗咨询,对治疗药物有不良反应的病人要及时处理或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0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例首次CD4检测情况及检测及时性。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2月31日,2010年新发现的62 352例HIV/AIDS病中,95.1%(59 281/62 352)在当年完成了随访,其中67.2%(39 832/59 281)进行了CD4检测。接受了CD4检测的HIV/AIDS病例中,51.6%的人是在14天之内检测了CD4。6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CD4检测比例和检测及时性均较低;彝族和维吾尔族的病例CD4检测比例较低,但检测及时性相对较高;同性性传播的病例其CD4检测比例和检测及时性均较高;检测咨询机构发现的病例CD4检测比例较高,但检测及时性相对较低。讨论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CD4检测比例以及检测及时性,同时合理分布CD4检测设备,以推动符合抗病毒治疗要求的病例的及时转介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凉山州外出务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流入地抗病毒治疗(ART)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异地治疗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某县187名外出务工的HIV/AIDS病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187名HIV/AIDS病人均为彝族农民,其中青壮年男性174人(占93.0%),文盲小学文化173人(占92.5%)。愿意在外出务工期间接受流入地ART者占7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一年吸毒[P=0.003,比值比(OR)=3.918]、城市流动率较高(P=0.003,OR=3.082)和出现过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P=0.009,OR=2.635)的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结论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提供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有必要继续探索针对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的异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前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探讨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病人的基线情况和随访信息,计算病死率以及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270 313例,其中2008年及以前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79;2009-2011年入组的病人5年累计生存率为0.85;2012-2013年入组的病人3年累计生存率大于0.90。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标准调整年份≤2008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其死亡风险是2012-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者的1.28倍。除此之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药物治疗方案均影响病人死亡。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调整后,使得更多的HIV/AIDS病人在免疫水平较高时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艾滋病病毒(HIV)扩大检测、扩大治疗措施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实施期间,该人群中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早发现与早治疗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扩大检测、扩大治疗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下一步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报告的经同性性途径感染的2 036例HIV/AIDS病人的相关信息,比较不同时间阶段报告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时间及结果、晚发现比例、抗病毒治疗(ART)比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等指标。结果 2008-2009年至2014-2015年间,≤24岁、大专及以上、已婚、有职业、非本地户籍、郊区及医疗机构来源的病例数,占当年报告总数的比例由22.8%、39.1%、6.5%、39.1%、23.9%、15.2%、19.6%分别上升为34.4%、57.2%、11.6%、54.2%、38.5%、26.9%、45.4%。经趋势χ2检验结果,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的晚发现标准,MSM中AIDS病例的晚发现率由2008-2009年间的51.4%,下降至2014-2015年间的25.3%。确证至首次CD4细胞检测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2天,6天;确证至ART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910天,38天;确证后3个月内接受ART的比例由2008-2009年间的7.6%,上升为2014-2015年间的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患者确证后首次CD4细胞累积检测率和ART累积率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检测、扩大治疗措施实施对本地区MSM中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明显,该策略可以推广至其他高危人群,也可为其他地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发展,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预期寿命已接近普通人群,病人年龄构成比也逐渐向老龄化倾斜[1]。然而,多数老年病人无法接受HIV感染的事实,易产生消极情绪[2],加之,社会对HIV感染者的污名化较严重,使得老年HIV/AIDS病人易发生自杀行为[3]。因此,早期识别老年HIV/AIDS病人自杀的高危风险因素并进行预防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