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18例标本上,借助放大镜对迷走神经在食管下胸段和膈裂孔处的分布进行解剖,结合外科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需要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50例新生儿的膈,食管孔均呈梭形矢状位,裂孔的高度92%位于第8~10胸椎前方。构成裂孔两侧缘的肌束主要来自右内侧膈脚,又根据肌束来源及位于裂孔两侧肌束情况,把食管裂孔分为五型。裂孔边缘和食管之间的间隙,以食管外侧间隙为形成食管裂孔疝的好发部位。同时,还观察到连结食管和膈之间的膈食管韧带有防止食管裂孔疝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观察了50例新生儿尸体,食管裂孔均呈梭形矢状位,裂孔的高度,92%位于8—10胸椎;8%位于7—11胸椎前方。裂孔前缘有肌纤维者占98%,尚有2%为裂孔前缘直接和中心腱的腱质相连。根据构成裂孔两侧缘的肌束来源,可归纳为五型。作者根据此  相似文献   

4.
在118例标本上,借助放大镜对迷走神经在膈下和胃的分布进行解剖,结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需要,重点观察了胃底支、罪恶支、胃主神经、肝支和腹腔支。对迷走神经在胃的分支命名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鼠膈肌功能和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收缩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方法:应用体外大鼠膈肌肌条,对其单收缩动力学、最大强直张力(P0)、张力-频率曲线、疲劳指数(FI)的变化以及应用H.E、Heidenhain铁矾苏木素法和标准脱氢酶染色法对膈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膈肌最大颤搐张力(Pt)、收缩时间(CT)、半舒张时间(RT1/2)及F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P0无明显变化。予25、50、75、100、125Hz频率刺激膈肌时,糖尿病大鼠膈肌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膈肌疲劳后予氨茶碱浸浴膈肌,再予25、50、75、100和125Hz频率分别刺激膈肌,糖尿病大鼠膈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E及Heidenhain法染色可见糖尿病大鼠膈肌萎缩,肌横纹模糊。标准脱氢酶染色法显示糖尿病大鼠膈肌α-甘油磷酸脱氢酶呈弱阳性,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出现收缩功能减弱、易疲劳和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特征和差异。方法:采用肌球蛋白ATP(mATP)酶组化进行肌纤维分类和显示毛细血管,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CD)并与肢体肌进行比较。结果:①大鼠肋膈肌CD显著大于脚膈肌,两者CD均大于肢体肌肉;②不同类型肌纤维中,Ⅰ型和ⅡA型CD大于ⅡB;③同类纤维比较,肋膈肌ⅡB纤维CD大于脚膈肌和肢体肌,但Ⅰ和ⅡA型纤维各肌肉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有显著差异,反应了两者功能要求不同,提示前者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和耐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猪膈肌的结构和动脉血供,探讨对猪行膈肌代食管手术实验的解剖学可行性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杂种长白猪6头经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将图像导入计算机行三维重建,并观察膈肌各条供血动脉的起源、走形、和分支;完整切取膈肌组织行X线摄片,观察各动脉在膈肌上分支、供血范围及相互的吻合;同时对膈肌进行大体解剖和测量。 结果 猪膈肌位置及结构与人类存在部分差异,其血供主要来自肌膈动脉、后肋间动脉、心包膈动脉及膈动脉,其主干和主要分支在重建图像上基本可显示,在X线图上可见其在膈肌上的分支丰富,相互吻合广泛。 结论 从猪膈肌的结构、动脉血供来看,具备作为带蒂组织瓣行食管替代的解剖可行性;而以膈动脉为血管蒂取组织瓣应为该手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2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膈肌神经血管的起源、走行、外径、分布、长度及其交通情况。 结果 膈肌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膈下动脉,肌膈动脉、心包膈动脉膈肌支、膈上动脉和下位肋间后动脉的部分分支。膈下动脉是膈肌的主要供血血管,主要起始于腹腔动脉干或腹主动脉,起始点外径分别为:(1.52±0.06)mm,(1.61±0.04)mm。经左右膈脚的两侧上行进入膈肌,分别分成前、后两支。前支行向前外,支配中心腱中间部、中心腱两侧叶前部、部分膈肌前肋部,后支行向后外,分布中心腱两侧叶后部、部分膈肌后肋部、部分膈肌腰部。 结论 以膈下动脉为血管蒂的膈肌瓣完全具有重建食管的解剖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猪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对比以不同血管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的可行性及优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方法 健康长白猪10头,体质量24~25 kg;根据血管蒂的不同随机分2组,每组5例。A组,以左膈下动脉为蒂;B组,以左心包膈动脉为蒂,左侧膈神经同蒂血管一同游离。全麻下切除部分下段食管(3~5 cm),取带血管蒂膈肌瓣管状成形并重建缺损食管,缺损膈肌涤纶补片修补。 结果 B组的生存时间及长期存活动物例数均大于A组(P<0.05);B组蒂血管心包膈动脉的游离长度显著大于A组膈下动脉的游离长度(P=0.004);B组膈肌瓣长度及宽度均大于A组可切取的长度(P=0.001)及宽度(P<0.001)。 结论 成功建立猪膈肌重建食管的动物模型,以心包膈动脉和以膈下动脉为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下段均是可行的;B组模型较A组模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练英  李正 《解剖学杂志》1994,17(2):122-125
选用无消化道畸形的胎儿,新生儿、婴儿尸体40例。固定后测量食管长度、生理性狭窄及扩张部横径、腹段食管、膈食管裂孔及胃食管角,在光镜下测量食管下端插约肌长度。研究提示:无论在胎儿、新生儿及婴儿均已存在上述结构,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34例胎儿及2例成人尸体的膈肌标本,进行了观察。膈肌中心腱三叶均为3层构筑,且中心腱的纤维束大都呈人字形分劈,形成2个方向不同的腱膜纤维层。中心腱的前叶纤维,大部分越过正中线,与对边和侧叶的深、浅层腱纤维相延续,整个膈肌在前后、左右之间形成了二腹肌样的排列结构。这种构筑提示中心腱不是膈肌周围肌性部分的止点,而是膈肌中间腱膜互相交叉延续的共同区域。本文观察表明,膈肌中心腱纤维束的分劈及其规则排列,在胎儿时期即已形成。这对增加膈的弹性和韧性,有利于膈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束缚-浸水应激状态下,情绪变化、体温降低、胃肠道的反馈信息三者中哪种因素是诱发延髓、下丘脑神经元Fos表达的主导因素。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手术组、对照组。手术组切断双侧膈肌下迷走神经,对照组同样暴露神经但不切断。术后6d进行实验,将大鼠束缚-浸水应激3h后处死,测腹腔温度;取胃,观察胃粘膜损伤程度;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两组动物延髓、下丘脑神经元的Fos表达。结果:手术组动物延髓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下丘脑室旁核Fos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0.05),延髓最后区减弱最为显著(P0.01);腹腔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胃粘膜损伤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结论:研究表明,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诱发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最后区、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Fos表达的主要因素是胃肠的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小鼠膈肌整体标本的制备,膈肌微血管的分布特点和二种微血管通透性的研究方法。胶体碳示踪法适用于观察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通透性变化,方法稳定可靠;HRP示踪法适于观察连续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食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管上皮细胞为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我们借鉴了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摸索了新生牛食管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条件,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  相似文献   

15.
人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文琴  曾微 《解剖学报》1997,28(4):364-368,I006
用镀银染色铺片法及常规电镜技术,对人小肠肌间神经丛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人小肠肌间神经丛由神经纤维束和神经节组成呈与肠管共同始终的连续网格状态结构。神经节细胞形态呈高度的异南性、体积变异大,自179.8-36817.6μm^3,神经细胞平均密度为1375个/cm^2。电镜下可见神经节为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实体,神经细胞胞体包埋于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突起组成的神经纤维网中,仙含多种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膈肌淋巴管形态改变.方法首先建立5/6肾切除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尿毒症组,1.5%腹膜透析组及4.25%腹膜透析组.采用FTTC-dextran150腹腔注射观察隔肌淋巴管形态改变.结果在两组透析组中,观察到膈肌淋巴管管径及侧枝数目明显增加,提示存在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出现的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可能与腹膜超滤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侧剖胸经膈肌裂孔“骨骼化”食管癌根治手术及其在胸中上段食管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右侧剖胸一或二切口,应用“电凝锐性解剖”将食管周围组织(包括局部区域淋巴结和结缔组织)连同食管整块切除,使食管周围不能切除的解剖结构“骨骼化”,经膈肌裂孔游离胃,使用吻合器作食管胃胸顶或颈部吻合。结果共有26例胸中上段食管癌采用本项技术完成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2例(7.7%)。结论该术式切口少,保留膈肌的完整性,既达到减创的目的,同时应用“电凝锐性解剖”,强调食管周围不能切除的解剖结构的“骨骼化”,遵循无瘤原则,以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肌梭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梭的形态学研究进展王伟①综述罗永湘①审校肌梭(MuscleSpindle)又称神经肌梭(Neuromus-cularSpindles),存在于脊椎动物躯体肌内,是由梭内肌纤维所构成的梭形结构。由于梭内肌纤维具有区别于梭外肌纤维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结构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膈肌生物反馈训练(DB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GER)相关性咳嗽的效果。方法 11例GER相关性咳嗽患者,填写问卷后学习DBT方法,同时服用PPI(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每2周随访1次,第8周末完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第12周末接受电话随访。结果 DBT联合PPI治疗后2周,反流症状总评分(TRSS)和咳嗽评分(SC)改善均>50%;治疗8周,疗效稳定,生活质量中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这6个维度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第12周末随访,PPI减量后患者症状稳定。结论 DBT联合PPI治疗GER相关性咳嗽,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10只家兔(其中3只为正常组,2只为对照组,5只为迷走神经切断组)进行了实验性观察,其结果如下:1.对照组动物的人造溃疡在择期杀死时均未痊愈,而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的人造溃疡除两例实行胃前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动物未痊愈外,其余的均已痊愈。2.在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动物的壁细胞和胃酶细胞与正常组动物的同类细胞相比,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同类细胞相比,却发生了显著的退行性改变。壁细胞变化特点是,核呈现不同程度的浓缩和深染;细胞内小管的微绒毛变短变粗或萎缩,排列不规则,微绒毛间间隙加大;管囊泡明显扩张和稍显增多;线粒体嵴模糊不清;溶酶体增多;高尔基复合体变形。胃酶细胞变化特点是,核浓缩;酶原颗粒减少或排空;溶酶体增多;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排列紊乱呈网状,其上的核朊粒明显减少;高尔基复合体变形。3.作者在电镜下观察到家兔胃粘膜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嗜银细胞,尤以神经切断组动物内为多,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大体标本和电镜观察,本文为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溃疡病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