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经筋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掌握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医者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分布规律、生理功能、主病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论述筋针经筋平刺法,为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以指导临床。方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面瘫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期及治疗研究概况等方面,探讨针灸治疗在面瘫病急性期中应用的合理性,同时结合筋针经筋平刺法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分析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应用。结果 筋针经筋平刺法运用筋针疗法理论,在面部相应的经络循行筋经上,进行筋穴平刺、无感得气,可以达到以知为数般的疗效。结论 筋针经筋平刺法在面瘫病急性期中的应用中具有有效性,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袁思成  芮庆林 《河南中医》2019,39(11):1634-1637
《黄帝内经》中针灸治疗急性疼痛的治则与方法有:循经止痛总则及五腧穴止痛;络穴及交会穴止痛;下合穴治疗止痛;经筋疗法及"阿是穴"止痛;巨刺,缪刺止痛;十二刺止痛;浅刺法治疗急性疼痛;针刺放血止痛;针灸治疗急性胸痛。目前,针灸流派众多,临床上针灸操作者不同,治疗方法与刺法也不同,导致临床疗效参差不齐。从《黄帝内经》的基本治则出发,合理选取针灸疗法,以达到临床效果的最大化,积累更多的临床客观数据,或许是目前可行的方法。另外,现代综合性中医急症针灸人才不足,今后须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是急症针灸发展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李勤 《光明中医》2023,(22):4327-4330
经筋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年轻化的趋势,其最早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同时记载了“燔针劫刺”为治疗经筋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经筋病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对“燔针劫刺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及燔针劫刺概念,探究了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Hunt综合征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筋刺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普通针灸治疗,时间为30 d,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组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结合刺络拔罐治疗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疗效优于普通针灸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结合经筋刺法治疗。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Lyshoi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石力  周振坤  姜敏 《中医杂志》2023,(18):1922-1925
认为由于尿道和膀胱支托结构损伤或松弛所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当属“经筋病”范畴,病机为“经筋失养,弛纵不收”,可分为虚实两种情况。虚主要指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实主要指热邪、瘀血。故提出“濡养经筋,调筋摄泉”的治疗原则,以经筋刺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经筋刺法包括浮针、圆利针、透刺法、芒针刺法等。取穴以下腹部、腰骶部及下肢部位为多,如气海、关元、八髎穴等,重视以痛为腧。基于经筋理论,可为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组)32例和对照组(温针灸组)32例。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整体疗效、VA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随访1个月及2个月,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87.5%)(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2022,(5):569-572+578
梳理早期经筋理论特点,认为《灵枢》中十二经筋循行及主病与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渊源较深,而后附于十二经脉,导致其理论发展受阻。经筋理论指导多种针灸优势病种(痛证、痹证等)的诊治,筋膜之间通行卫气是经筋理论的核心,“在筋守筋,以痛为输”“维筋相交”“依脉引经气”为早期经筋理论的选穴依据,使用刺微法(分刺法)能调动卫气抗邪、解除经筋病灶压迫,使经脉气血畅通。对经筋理论特点的合理认识,能提高经筋病症诊疗准确性,还可以为经脉理论“减压”,有利于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的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于学平教授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于学平教授强调早期介入针灸治疗的重要性;注重中风痉挛的防治,创立独特的经筋刺法、足太阳经穴刺法及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主张针灸刺激量应因人而异,以患者感到相对“舒适”并有疗效为好.  相似文献   

11.
正经筋刺血法历史悠久,《灵枢·经筋》中记载经筋理论的起源,提出"以痛为腧"的选穴原则。指出了针刺取穴的准则及适用于痹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聂斌教授系广东省经筋与针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师承广东省名老中医许学猛教授,擅长运用扶阳火艾灸、针灸治疗相关临床疾病,扶阳药酒获得国家专利。临床工作20余年,在微针刀经筋刺血结合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与运用中,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聂斌认为微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12.
提出针灸临床的辨证体系,必需体现针灸理论的核心和治疗的特色,即应以经络辨证为主。而在以八纲辨证为指导进行经络辨证时,应分经筋病症与脏腑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经筋病症重在辨病位,以按部选穴为主,选取适宜的对症刺法进行论治;脏腑病症应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论治以按经选穴为主,辅以按部选穴,重在选取相应的特定穴,并根据寒热虚实选取适当的补泻等刺法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3.
经筋刺法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经筋理论源流的分析,提出了经筋刺法的概念.临床经筋刺法主要用于面瘫、肢体痉挛、痹证等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盆底病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引起的慢性便秘是由于盆底结构解剖异常,进而发生功能障碍,以至于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或慢传输型便秘的疾病。本研究从经筋理论及以此衍生的针灸刺法方面,结合盆底部解剖结构和传统经络学说,阐述盆底部经筋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引起的慢性便秘的关系,探究并提出运用“经筋刺法”通过刺激盆底肌群、增强肌肉力量等论刺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引起的慢性便秘的价值,以期为针灸治疗盆底病引起的慢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经筋理论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经筋排刺法将经筋理论与排刺针法相结合,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特色针刺法。此针刺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除中风后遗症、面瘫、颈椎疾病、腰椎疾病等本针刺法的优势病种外,对痛证及内、妇、儿科疾病也有一定疗效。经筋排刺法可能通过恢复病损的神经和血管周围微循环等发挥治疗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对刺法操作规范及方法指导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德华  任玉兰  梁昊  梁繁荣 《世界中医药》2022,(18):2632-2634+2639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张慧 《河南中医》2014,34(1):136-13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患者10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中,痊愈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在传统中医学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筋刺法治疗书写痉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博  姚泗萍 《中医药通报》2022,21(11):17-19
针灸临床特色“针纠”疗法是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基础上,经笔者长期针灸临床实践所创立的独特针刺法。就具体操作部位和方法而言,分为皮部“针纠”和经筋“针纠”两部分。简要的说,皮部“针纠”疗法的操作异于常规针刺,不用深刺导气,更不会破皮留创,而是以临床常用针具施术,其要点在于医者专其劲力于针尖,以针尖纠缠住皮部治疗点,其最深也不超过皮下筋膜层,纠牢后再通过纠颤、纠拉、纠提、纠摆等补泻操作为手段,是一种安全效宏的“经络皮部刺激疗法”。而经筋“针纠”疗法亦是来源于传统针法与临床实践,并借鉴了针灸临床当中常见的滞针现象,再配合《内经》傍刺之法,兼多重微创与刺激效应于一身。其操作是在经筋病灶处先针而纠之,激发点效应,后傍而刺之,激发面效应。可以说,特色“针纠”疗法的创立受到多方面的启发与促进,是传统针灸理法方术与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Guiding Role of Muscle Region Theory i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麻醉是针灸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推动着针灸理论的完善。经筋理论也是针灸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主症决定了经筋理论在针刺麻醉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地位。经筋分布与神经的相关性,是经筋理论对针刺麻醉指导的基础;同时,针刺麻醉推动着经筋理论的不断完善。两者间存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发展关系,符合辨证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痛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经筋透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