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妇产科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方法 对患者输注前、后1 h和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计数增值 (CCI) 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并结合临床观察122例患者197次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输注血小板的患者54次(27.41%),可见临床治疗中存在血小板滥用现象;输注血小板次数为1次、2~3次、4~5次、>5次的4组患者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6.71%、70.37%、37.50%、31.58%,结果 还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而降低.结论 临床输注血小板存在不合理现象;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要提高治疗效果应选择HLA配合的机采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5.
6.
单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输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全血细胞的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预防各脏器的出血。笔者观察了40例血液病患者的31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加以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配合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15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另15例患者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比较其临床效果,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 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试验组与随机输注组有效率分别为85.7%,28.1%,差异十分显著(P<0.01)。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 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P<0.01)。结论经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9.
血小板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疔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其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严重后果尚未被普遍重视;特别是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这已经引起关注。现就血小板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佛山地区临床客观情况的免疫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与技术路线.方法 采用PCR-SSP法对佛山地区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600人进行HLA-1 (A,B位点)基因分型,其中100人进行HPA-1~15基因分型,建立HLA、HPA供者库.使用3种不同输血策略(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随机输注血小板)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供血小板,并比较其输血效果.结果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获得相合供者率分别为100.0%、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和随机输注血小板策略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00.0%、62.5%、10.0%,前两者间及前两者分别与后者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的平均实验时间分别为(7.5&#177;1.6)h、(13.3&#177;6.1)h,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费用分别为(365&#177;47)元、(696&#177;343)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比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更易寻找到相合的供者,平均实验时间更短,平均费用更少,输注有效率更高,输血效果良好,是为佛山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寻找相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输注策略,建议在临床输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 12~ 2 0 0 2 - 12在我科行妇科、产科手术后自愿使用自控镇痛泵 2 14例 ,其中妇科 10 2例 ,包括子宫次全切除术 38例 ,子宫全切除术 2 2例 ,卵巢肿瘤 18例 ,宫外孕手术 2 4例。平均年龄 4 2 .5岁。产科手术 112例 ,均为剖宫产 ,平均年龄2 6 .8岁 ,平均孕周 38.6周。以上病例均无心肝肾肺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产科手术者无合并子痫、无镇痛镇静药成瘾。并选择同等条件同期妇科 6 0例、产科 90例进行对比研究。1.2 方法1.2 .1 PCIA配方 每 10 0 ml中含布吡卡因、芬太尼各 0 .2mg。1.2 .2 PCIA方法 PC… 相似文献
12.
开塞露在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产科患者术后多需要留置导尿,但拔除导尿管后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尿潴留.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对此类尿潴留患者使用开塞露塞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4.
苏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145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此类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和积累,并广泛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 相似文献
15.
女性病人手术中导尿管不易固定和保持通畅为一难题,本文以Foley导尿管为观察组,普通导尿管为对照组,观察160例手术病人发现,放Foley导尿管组术中及术后导尿效果均优于普通导尿管组,经统计学处理,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成分输注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输注成分血小板 ,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 ,降低由出血导致的病死率[1] 。我们于 1998年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和再障患者 40例输注血小板悬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 13 6例次 ,男 2 1例 ,女 19例 ;急性白血病2 4例 ,再障 16例 ;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 2 4例 ,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16例 ;本组病例均无明显脾肿大 ,均为多次输血 ,输血 4~ 16次。1 2 40例患者所输注成分血小板均来自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健康献血员 ,经CS - 3 0 0 0Plus血细… 相似文献
17.
陈新焰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3,4(5):124-125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施行手术的患者和某些失血的患者确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 ,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亦广泛应用。传统的输血方法是输全血 ,但是 ,除新鲜血液外 ,库血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许多成分全部或部分破坏或损失 ,且有些病例应用全血也不一定适合 ,如按患者的需要输入相应的血液成分 ,则可取得疗效高与副作用少的效果 ,且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于是成分输血诞生了。成分输血始于 6 0年代 ,近年随着各种血细胞分离器的相继问世 ,发展迅速。现将机采血小板输注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相似文献
18.
19.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