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颅面部牵张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53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从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在下颌角舌侧放置预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块,安放并固定口外牵张器。经过3d的潜伏期,进行连续5d的牵张加力,之后进入固定期。结果:全部实验步骤已被SD大鼠耐受。大鼠体重在平均术后9.2d即恢复正常,后逐渐增长。伤口无感染,牵张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结论:新型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已建立,并具备很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髁状突移动对颞下颌关节产生影响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对4只小型猪分组施行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将双侧髁状突向前移动3mm、6mm及向后移动3mm,应用螺旋CT扫描及组织学,初步观察髁状突向前或向后方向移动不同的距离后对颞下颌关节产生的影响。结果4只小型猪所建的模型在观察期内生长良好,观察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此术式对髁状突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在小型猪上建立了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对颞下颌关节产生影响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此术式对髁状突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牵张成骨垂直升高牙槽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垂直升高牙槽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因外伤造成牙槽骨垂直向缺损,且缺损均>10 mm的患者采用垂直向牵张成骨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1~46岁。安放牵张器7 d后开始牵张,每天牵张0.9 mm,直到要求的高度。保留牵张器3个月后拆除牵张器。常规行术前、术后、牵张结束后,及拆除牵张器前X线检查。结果:4例患者均牵张成功,达到预定的高度,无一例感染,有一例成骨偏向舌侧。结论:利用垂直牵张成骨增加牙槽骨高度是治疗牙槽骨垂直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对30只雄性大鼠从升支前缘中部至下颌下缘行全层骨切开,并安放特制的纯钛牵张器.用螺钉固定5d延迟期后.以0.2mm/次、2次/d的速度进行牵张,共8d;随后进入固定期: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过程被所有大鼠很好的耐受,切口感染率低(6.7%).无牵张器脱落。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新生骨组织放射学和组织学表现与大动物的表现相似。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牵张成骨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25只健康成年兔随机分成6组,实验组5组,每组4只,对照组1组共5只。25只兔均行一侧下颌骨切开截骨术,实验组安置自行设计的下颌骨牵张器,经6 d间歇期后,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度牵张8 d进入固定期,于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固定期第2、4、6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对照组术后仅保持缺隙而不牵张,与实验组对应的每个时间点处死1只动物,取下颌骨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牵张器牵张效率好,固位稳定,实验组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牵张,牵张区可见新骨形成。实验对照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不连及骨缺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模型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用山羊建立下颌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 探讨用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用山羊6只,通过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经口外途径建立一种延长双侧下颌体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6只山羊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10mm,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确切。结论 山羊是一种较理想而经济的进行牵引成骨基础研究的实验动物,本研究所建动物模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施行双侧下颌骨切开术,安放牵张器,间歇1周后以0.4 mm/12 h的速度牵张,牵张7 d后固定,在不同时间随机处死动物2只,取下颌骨标本分别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并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裂隙内随时间延长渐有骨形成。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8.
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评价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技术在改善种植区域骨量中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19例因肿瘤切除术或外伤等原因造成重度牙槽突垂直向骨缺损(缺损均大于10mm)患者接受了垂直骨牵引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岁。常规行术前、术后及牵引前、后X线检查记录及取牵引器时直接测量牵引高度。安放牵引器7d后开始牵引,每日牵引1mm至设计高度。保留牵引器2-3个月,局麻下拆除牵引器,植入种植体。结果 19例中11例已完成种植上部结构修复,已植入种植体尚未完成上部修复6例,共植入种植体65枚。19例在牵引成骨后均形成理想新骨,平均新生骨的高度13mm。牵引区意外骨折2例,牵引区感染1例,植入种植体后感染1例。结论 牙槽骨垂直牵引术是解决重度骨量不足的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采用60Co放疗机照射兔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3个月后在2组兔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mm/d,0.5mm/次,每日2次,连续7d,共延长下颌骨7mm。固定期的第0、4、6周摄下颌骨侧位X线片。固定期的第4、6周分别取出下颌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兔对放疗和牵张成骨术耐受良好,未见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X线片有新骨形成,未见死骨;组织学观察见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有更多软骨形成。结论兔是一种用于建立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模型的良好动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垂直牵张成骨在下颌骨牙槽嵴增高的应用。方法 分别在6只狗的下颌骨无牙区,应用牵引装置,垂直牵张牙槽嵴。结果 经过1周的牵张、3周和6周固定后,牙槽嵴平均垂直增高7mm,X线片及连续切片显示,牵引部分有骨形成,牙槽嵴增高可靠。结论 狗下颌骨通过垂直牵张后,牵张区是可靠的膜内成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管状骨增宽牵引同期种植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管状骨增宽牵引同期种植后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成年山羊12只,分为实验组(9只)、对照组(3只).12只动物均在左后肢胫骨手术安放2只种植牵引装置.实验组术后1周开始牵引,0.35 mm/次,2次/d.通过影像学、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牵引后的不同时期管状骨增宽牵引成骨新骨的形成情况;对照组术后不牵引.结果 实验组胫骨增宽牵引后平均增宽7.83 mm.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j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胫骨与腓骨的供血血管相似,行走于胫骨的后外侧,伴行胫骨的全程,与胫骨的关系密切.X线观察显示:实验组牵引间隙逐渐模糊,牵引结束后3个月时牵引间隙充满新骨.组织形态学结果表明:牵引间隙两侧的成骨结果不一致,种植体骨整合仅发生在有螺纹部位的种植体;而牵引移动的种植体尾部有纤维组织包绕.结论 山羊胫骨的解剖以及血液供应与人类的腓骨相似,是研究人类腓骨种植同期增宽牵引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放射照射后牵张下颌骨成骨犬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中国犬12只,实验组10只以60 Co 颊舌向照射下颌骨后部标定区域,照射方法为22.8 Gy、5.7 Gy/次,共4次(生物等效剂量为50 Gy/25次)。对照组2只不照射。照射完成后3个月,在动物下颌第五和第六臼齿间行骨皮质切开术,植入骨牵张器,经过1周的延迟期,2次/d,每次0.5 mm 的速率连续牵张下颌骨10 d,然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以放射学,组织学和 SPECT 方法对牵张区新骨进行检查,对下牙槽神经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除实验组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其他动物都完成了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SPECT 显示实验组成骨活跃。观察到下牙槽神经修复性组织学变化。结论:放射照射后牵张犬下颌骨可形成新骨。  相似文献   

13.
黄丽  王妤  杨正  黄跃  徐小梅  杨四维 《口腔医学》2009,29(7):345-347
目的建立固定牵引频率与不同牵引速率组合的牙周膜牵引成骨快速牙移动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在牵引频率一定情况下的最适牵引速率。方法将6只犬的下颌左右两侧随机分组,按每天牵引速率分为0.2、0.6、1.0 mm/d三组。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行凿骨减阻,用自制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固定牵引频率1次/天,每组分别以不同的牵引速率(0.2、0.6、1.0mm/d)进行牵引,牵引1周后维持3 d。测量每组支抗牙、移动牙移动距离;取材行光镜观察。结果在固定牵引频率为1次/天的条件下,1.0 mm/d组移动牙移动距离最大,0.6 mm/d组次之,0.2 mm/d组最小。组织学结果显示:0.6 mm/d组、0.2mm/d组牙周膜改建活跃,1.0 mm/d组牙周纤维断裂,牙周组织水肿。结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以加快牙齿移动速度,且随着牵引速率的增大,牙齿移动速度也相应加快,但存在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4.
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经过7d潜伏期,以每次0.5mm的速度牵张,每天2次,连续7d。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14天、第28天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张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种植外科的进展,大量垂直向和水平向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发展。许多种植患者存在垂直向骨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增加垂直向骨量;但垂直向骨增量相对于水平向骨增量难度比较大,预见性较差,往往易致较多的并发症;因此,垂直向骨增量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引导骨再生技术和牵张成骨术是2类较常用的垂直向骨增量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一定的应用,本文对其在垂直向骨增量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 ,建立生物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男性青年为标本 ,用CT断层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 ,在微机上建模。采用受拉杆单元模拟下颌韧带及包括二腹肌前腹在内的咀嚼肌约束 ,采用受压间隙元对牙合面及关节窝进行约束。在颏部、下颌体部和升支部模拟骨皮质断开。结果 :建立了包括下颌骨、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 ,局部骨皮质断开的三维有限元总体模型 ,可根据实验需要调用分模型。结论 :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 ,为进一步研究下颌骨的牵张成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硬腭部骨质缺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间期牵张区新生骨质的Ca、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家猫20只为实验对象。其中18只动物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5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P-0.4mm的速度,每日两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牵张术后第2、4、6、8及12周分别对3只动物施以安乐死,取标本测定Ca、P元素能量谱曲线并计算Ca、P元素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结果与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及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对比。结果通过对新骨的Ca、P元素能量谱、Ca/P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的分析可将DO后的固定期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左右为新骨形成早期,4-6周为中期,8-12周时为后期,显示了新骨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结论牵张推移骨运送盘至健侧裂隙缘后,牵张间隙有规律地为新骨组织完全修复,最终恢复骨连续性且结构正常。DO新生骨组织显示了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证明D0的成骨活动未经过软骨中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