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福建省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作者等于2001~2003年根据《全国人体并殖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对松溪等6县(市、区)人群作并殖吸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鼠感染卫氏并殖吸虫肝功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吸虫病对肝脏的损害,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临床和病理学工作者的重视[1、2],肺吸虫病可突出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病理上亦发现,肺吸虫病肝脏可表现为嗜酸性脓肿与虫囊肿。然而宿主感染肺吸虫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进行了大白鼠感染卫氏井殖吸虫(P  相似文献   

4.
5.
在广西那坡县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弯肢溪蟹中发现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98.50%(197/200),平均含囊蚴数-每蟹、每克分别是129.23个、4.61个。有一只47克重雄蟹含囊蚴6653个,为目前最高纪录。按疫区等级划分,属超高度并殖吸虫疫源地。经统计学分析,两性溪蟹的感染度(每蟹含囊蚴数)随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P<0.05),而感染率、每克含囊蚴数均与体重、性别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6.
人群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群感染并殖吸虫的好发年龄多以青少年为主〔1-6〕。我们试图以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中、小学生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皮试阳性的危险因素。于2 0 0 1年9- 10月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流行较重且历史资料较完整的靖安县三爪仑林场、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和玉山县紫湖镇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在三地调查所有在校中、小学生。采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的1∶2 0 0 0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冷冻抗原,进行皮内试验,丘疹直径≥0 5cm为阳性。对照为皮内试验阴性者,…  相似文献   

7.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蠕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尤以亚洲地区多见。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免疫学技术在本病临床诊断、疗效鉴定及流行病学等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对早期、急性和肺外型患者的诊断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对本病的免疫诊断仍主要采用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所用抗原多为虫体盐水或盐水缓冲液的浸出物。一般认  相似文献   

8.
广西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查清广西主要林区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及虫种。方法 解剖蟹类分离囊蚴并感染动物获取成虫鉴定虫种、玻片压碎法镜检螺类自然感染尾蚴、粪检或解剖动物查找虫卵和成虫了解动物宿主感染、以成虫抗原作ID及ELISA,结合痰液和粪便检查确定人体感染。结果 在37 县(市)检查蟹类4 科8 属20 余种共202084 只,有15县(市)从圆顶华溪蟹等8 种共1275 只蟹中查获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在0.1~22.2% 之间;检查淡水螺类44847 只,携带并殖吸虫尾蚴157 只,自然感染率在0.3% ~0.4% 之间;检查6 种动物粪便、内脏408份和16 份,发现果子狸等3 种动物的17 份粪便中有并殖吸虫卵。那坡、资源、兴安和融水4县有人体感染病例25 人。根据囊蚴及成虫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有斯氏、异盘、巨睾和白水河(或歧囊)4 种并殖吸虫。结论 桂西、北山区广泛存在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并殖吸虫是当地的优势虫种,分布于融水、龙胜等13 个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我市并殖吸虫病的分布,感染的轻重程度,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江、嘉陵江、涪江流域为主层,按水系流域范围内人口概率法抽取调查区县,每个区县调查3个点,每个点调查500人。采用血清学筛查,血清学阳性者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定性检查并殖吸虫卵,并收集一昼夜痰液,用10%氢氧化钠消化后定性检查并殖吸虫卵。结果共调查6个区县18个点9073人,血清学阳性者363人,阳性率在0%~12.42%之间,平均为4.00%,性别间无明显差别(χ2=3.75,P>0.05)。年龄以低于10岁组和10岁组阳性率最高。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痰检和粪检,分别检查152人和188人,分别检出11人和14人,阳性率分别为7.24%和7.45%。结论我市并殖吸虫病的分布广,以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今后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涤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芜湖市医学院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透明胶纸法进行蠕形螨标本采集,以问卷形式对受检者进行蠕形螨感染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共调查学生316人,感染者117人,总感染率为37.03%(117/316),男女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117例感染者中,单纯毛囊蠕形螨感染率(51.28%)、单纯皮脂蠕形螨感染率(24.79%)和混合感染率(23.93%)现象均存在;轻度感染(83.76%)显著高于中度感染(12.82%)、重度感染(3.42%),额部感染居多(29.41%)。其中油性肤质的螨种感染与性别有关,男性皮脂蠕形螨的感染率(3.70%)低于女性皮脂蠕形螨的感染率(16.42%)(χ~2=6.92,P0.05),而男性混合感染的感染率(17.28%)则高于女性(4.48%)(χ~2=5.91,P0.05)。面部皮肤有症状的蠕形螨感染率(51.80%)显著高于面部皮肤正常的蠕形螨感染率(33.05%)(χ~2=9.14,P0.01)。生活习惯等因素对蠕形螨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生面部存在一定的蠕形螨感染,有皮肤症状人群的蠕形螨感染率显著高于面部皮肤正常者,应加强医学生蠕形螨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云南省勐腊县对并殖吸虫的调查和实验观察,证实云南有白水河并殖吸虫存在,对该虫种的囊蚴同小睾并殖吸虫囊蚴进行了比较,补充了白水河并殖吸虫囊蚴的形态研究,定种以囊蚴的排泄囊有树枝状分枝的特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宁海县深圳区肺吸虫中间宿主溪蟹和川蜷螺的分布、感染情况,观察其生态习性,从而估计当地人群肺吸虫感染的危险度。方法现场捕捉溪蟹和川蜷螺,同时观察其生态环境及活动习性。将蟹称重、捣碎、研磨、水洗过筛后,取沉渣镜检。将川蜷螺用针挑出软体,压片、镜检。结果共捕获溪蟹97只,从单只捣碎检查溪蟹(体重高于5g)中,查获9只阳性蟹,感染率11.7%。肺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与溪蟹本身大小存在差异,蟹重15~25g组感染率最高,达20.0%(4/20),而5~15g组感染率为10.2%(5/49),25~35g组蟹中未检出囊蚴。雄蟹感染率(12.7%)稍高于雌蟹(9.1%)。检查20只小蟹(体重<5g),以5只为一组,共查获2组阳性蟹。共采集川蜷螺200只,未发现阳性螺。肺吸虫中间宿主栖息在清澈、氧气充足的溪水中,水流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水体比较适合它们的生存。结论当地人群中仍存在肺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政府及卫生机构仍应积极防治肺吸虫病。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10县(市)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浙江省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变异。方法对浙江省6个地区10个县(市)的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标本布氏液固定、梅氏卡红液染色封制,固绿染色皮棘,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结果(1)虫体类椭圆形,平均大小为8.98±1.38~12.96±0.86×4.69±1.04~6.92±0.58mm。宽长比例为1:1.77~1:2.1。(2)口吸盘平均大小力0.57±0.07~0.71±0.09×0.84±0.14~0.93±0.09mm。腹吸盘平均大小为0.55±0.08~0.72±0.06×0.60±0.07~0.75±0.07mm.,口吸盘大于腹吸盘。(3)皮棘单生为主。腹吸盘侧及两睾丸间少数皮棘有裂开现象,甚至形成双棘并列。(4)卵巢略呈扇形,分4~7叶,多数(75.57%)为6叶。卵某巢长与体长比值为0.11~0.15。(5)睾丸分4~7叶。分5叶者占50.36%。分叶形状变化较大。两睾丸平均长与体长比值为0.10~0.15。结论首次观察记录全浙江省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形态变异。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虫体标本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都符合卫氏并殖吸虫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景洪市勐罕镇、东风农场进行并殖吸虫调查,确定了该地区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和景洪新拟钉螺(Neotricula jinghongensis),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并殖吸虫各类有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和小睾并殖吸虫(Paragonimus microrchis),并对这二种并殖吸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虫种间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进一步支持了 这二个虫种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分别选择云南省绿春县的大兴、戈奎和牛孔等3个乡镇的山涧溪流中捕获溪蟹69只,用研磨水洗沉淀法分离并殖吸虫囊蚴。仅在牛孔乡的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体内检获并殖吸虫后尾蚴,溪蟹的感染率为27.6%(8/29),未检获囊蚴,平均每蟹感染后尾蚴2.25条。经形态学鉴定为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的后尾蚴。首次证实云南省绿春县为丰宫并殖吸虫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全省56个县(市、区)设立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在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不少于200人.收集调查对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