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7年4月34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中首诊发现确切病灶18例,余16例为多次就诊发现.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伴腹腔播散及肝转移3例,均为多次就诊患者.首诊和再诊明确诊断病例的生物学行为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以再诊明确诊断组的侵袭危险性高.34例获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复发、转移10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对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3例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小血病因.结果 23例中,胶囊内镜初筛检出小肠病变22例,胶囊内镜与术中探查及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1%(21/23).结论 胶囊内镜初筛联合术中内镜是诊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肠在胃肠道总长度中约占75%.但小肠肿瘤只占胃肠道肿瘤的1%~5%。以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者更少。本文就我院近10年来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的8例小肠肿瘤进行分析,并对其病理特征与出血的关系以及有关诊断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施行的77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OL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结果 776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术后消化道出血18例(2.3%).其中消化性溃疡出血8例(44.5%),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3例(16.7%),胃十二指肠炎出血3例(16.7%),胆道出血3例(16.7%),空肠憩室出血伴穿孔1例(5.6%).分别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和经内镜直视下局部止血治疗、血管栓塞治疗和手术探查等措施,除死亡5例(27.8%)外,13例患者临床治愈,术后平均随访3.5年,除1例于术后2年死于移植肝癌复发外,其余均健康存活.结论 OLT术后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消化道出血,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生,应尽快寻找出血部位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秦颖  倪勇  周汝明  徐敏 《腹部外科》2009,22(6):360-36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造影显示有出血灶14例,阴性8例;行介入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12例.结论 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克耳憩室和肠重复畸形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也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婴幼儿。我院自1976年8月至1989年12月共治疗美克耳憩室46例,其中11例因消化道出血就诊。肠重复畸形45例中,15例有消化道出血。现对有消化道出血的26例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9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36例,无法明确诊断13例。49例均接受外科治疗,围手术期病死率12.24%(6/49)。术前明确诊断和无法明确诊断的病死率分别为5.56%(2/36)和30.76%(4/13,P=0.036),术前明确诊断组和未明确诊断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是提高消化道出血外科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结合核素显像在小儿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合核素显像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特别是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1998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22例反复便血或黑便患儿进行”“锝酸盐(^99mTcO4^-)显像检查,均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22例中18例^99mTcO4^-显像阳性,4例^99mTcO4^-显像阴性^99mTcO4^-显像阳性的患儿均经腹腔镜探查及病理证实,其中14例Meckel憩室,4例小肠重复畸形;4例”^99mTcO4^-显像阴性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3例未见器质性病变,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Meckel憩室。结论核素显像是诊断小儿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为手术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腹腔镜结合核素显像对小儿消化道出血不仅具有诊断及治疗价值,而且减少开腹探查的盲目性及创伤性。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大出血41例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4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①41例中,29例有13种明确的出血病因,其中肠血管畸形8例。12例原因不明。②明确出血病因的29例中,18例借助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核素显像或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获诊,8例经手术探查、2例经术后病检、1例依 赖临床资料建立诊断。经手术探查获诊者仅占27.6%。③3例进行了^99mTc-红细胞显像,9例进行了选择性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均获阳性发现,其中小肠良性肿瘤3例,肠血管畸形6例。结论 ①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除常见病因外,应注意肠道血管畸形。②剖腹探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有限,除非同时存在肠梗阻症状,腹部触及肿块或具有腹膜刺激征者,只要全身状况允许,均应进行核素显像和/或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方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治与预后情况。方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创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创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出血的原因的不同分别采取对症治疗、积极预防等有效措施,39例存活患者随访6~12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分析对创伤患者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及早诊断、治疗并加以预防能够有效救治,并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的38例患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3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均查明了出血病因,并于镜下成功止血;其中11例息肉出血,2例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均在急诊结肠镜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0%。结论急诊结肠镜检查可查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对息肉性出血和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进行病因性治愈;对其他出血性疾病起到临时止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消化道疾病经腹开放手术后早期再手术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腹部外科再手术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4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胃肠道瘘3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裂开1例、腹腔感染1例、处置不当2例.18例再手术者均治愈.结论 消化道手术后早期再手术原因大多与首次手术的失误及操作不当有关;提高首次手术质量是预防再手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血管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735例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问本科心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特点,以及高危因素、病变类型、诊断方法及预后。结果共有13例(0.75%)患者出现术后消化道出血,经积极内科治疗,7例患者出血控制,2例纤维胃镜患处局部钳夹治疗成功,1例行介入治疗封堵成功,1例在内科治疗24h无效后经手术治愈,另2例因出血凶猛,致循环衰竭死亡。结论心脏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低心排综合征是其高危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干预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肠镜对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并手术确诊的17例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人均以反复黑便或血便等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均经胃镜检查排除胃十二指肠出血;结肠镜检查排除下消化道(结肠及直肠)出血;术前均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诊断小肠血管畸形10例(10/17),不能明确诊断或漏诊7例(7/17).17例病人均行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检查发现点状或片状黏膜血管扩张或出血点,分布于整个小肠,病变最多达18处,最少2处.行点状切除1例,点状+楔形切除7例,点状+肠段切除4例,楔形切除3例,肠段切除2例.手术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肠血管畸形.17例病人随访2~4年,平均33个月,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 术中肠镜检查对小肠血管畸形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小肠血管畸形做出准确定性诊断,是诊治小肠血管畸形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自1990年5月至1998年2月,作者医院对5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及3例慢性或间歇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人作了术中内镜检查,均发现出血病灶,并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女各4例,年龄32~65岁,平均496岁。临床诊断急性下消化道大出...  相似文献   

17.
肠道动静脉畸形常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剖腹探查多数也难于发现病变而束手无策,甚至有的病例作了不恰当的手术。自采用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以来,发现此病也随之增多,现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道出血原因,我院1984~1986年间对多种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消化道反复严重出血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为此病共19例,术前未作选择性动脉造影,剖腹探查发现1例,共20例。其中行病变肠管切除且经活检病理诊断者9例。现着重外科手术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女7例,男13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6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20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15例有多次住院史,其中11例达3次以上,最多1例竟达  相似文献   

18.
我所从1964年4月至1984年4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美克尔憩室18例。其中2例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33岁。曾于1981和1983年两次因下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住院。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此后行全消化道钡剂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均未发现出血病灶。后在一次住院期间,一次便血500ml,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ST)取石术后消化道出血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行EST取石术的病例520例,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后出血6例,胆道黏膜损伤出血1例,肠道黏膜损伤出血1例.出血病例中,术前合并肝...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死率高达10%[1]。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比较困难,消化道钡餐、纤维内镜、核素扫描等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难以做出准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给外科手术增加了操作难度及风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诊断及定位,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急性期更具优势。同时使外科手术降低操作难度,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本研究中1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及时行外科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