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3种不同培养基以及细胞接种密度对体外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向血小板方向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添加干细胞因子(SC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SFEM和X-VIVO10)或IMDM/10%FBS来扩增脐血CD34+细胞向血小板定向分化,比较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CD34+细胞接种浓度为5×103/ml、104/ml和105/ml,比较不同接种浓度对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培养d 14、d 24和d 29时,StemSpan(SFEM培养基体系中细胞分别扩增了(11 000±577.35)、(196 666.67±14 529.66)和(176 666.67±8 819.17)倍,显著高于X-VIVO10和IMDM/10%FBS组,其中在d 24和d 29时,巨核系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54.57±2.32)%和(69.4±2.02)%,显著高于X-VIVO10和IMDM/10%FBS组。培养14 d后初始接种浓度为104/ml的CD34+细胞在StemSpan(SFEM培养基体系中扩增(11 000±577.35)倍,显著高于初始接种浓度为5×103/ml和105/ml组。结论和X-VIVO10和IMDM/10%FBS相比,StemSpan(SPEM培养基最有利于脐血CD34+细胞体外向血小板定向扩增和分化;104/ml的CD34+细胞接种密度最有利于细胞扩增和分化。  相似文献   

2.
红霉素对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菌株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用红霉素抑制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 (PA)感染患者PA菌株生物被膜的合成 ,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37例 ,随机分为红霉素干预组 (红组 ,n =2 2 )和常规治疗组 (非红组 ,n =1 5 )。红组在2种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红霉素 1 .0 g/d ,其他治疗两组基本相似。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 0d)培养细菌藻酸盐含量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学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红组在红霉素治疗后 ,PA藻酸盐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治疗前为 2 2 .5± 6 .72 μg/ml;治疗后为 (1 6 .8± 6 .2 1 ) μg/ml,P <0 .0 1 ],而非红组则反而升高 [治疗前为 (2 5 .4 8± 2 0 .76 ) μg/ml;治疗后为(5 1 .97± 4 3.4 1 ) μg/ml],说明红霉素在体内可以减少PA藻酸盐的合成。电镜观察表明 ,经红霉素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 ,菌体明显肿胀、胞质疏松 ,核质变淡 ;菌毛、鞭毛消失 ,菌体结板成块 ;而非红组变化则没有红组明显 ,细菌变形轻微 ,损伤不似红组明显。结论 :红霉素在人体下呼吸道PA感染的治疗中 ,作为敏感抗生素的辅助用药 ,可抑制PA藻酸盐的合成 ,减少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帮助药物渗入菌体内 ,增强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将未离心沉淀的尿液用美蓝染色进行显微镜细菌检验来诊断菌尿症。取美蓝染料(美蓝0.3克溶于130ml的22%乙醇中)1滴,加未离心的尿液1滴混匀,加22×40mm盖玻片复盖,置高倍镜下检查。每一高倍视野平均发现1个细菌时,即为试验阳性。本法可避免尿经离心后的变异性,可更清楚地看到细菌。染色有助于区别球形细菌和尿碎屑。一个高倍视野大约包含1/30000ml尿样,因此每个高倍视野看到一个细菌就相当于菌尿症患者每尿液含3×10~4个细菌/ml。由于某些细菌位于显微镜的焦点平面的未端或平面之外,实际每一高倍视野看到一个细菌就相当于1×10~5个/ml细菌。作者用大肠杆菌加于苯巴比妥缓冲液作成10~3~10~7/ml的细  相似文献   

4.
瓜氨酸和尿素都能与二乙酰一肟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前者最大吸收峰在490nm,而后者最大吸收峰为480nm。作者利用这一特性,用尿素酶分解尿素后测定瓜氨酸浓度。将血标本收集于锂-肝素管中,立即离心分出血浆。取0.7ml 血浆,加入0.1ml 脲酶(30U/mg,15mg/ml)溶液,37℃孵育15分钟。再加0.2ml 三氯醋酸(200g/L),混匀。离心(1200×g)2分钟,取上清液,再按血尿素氮二乙酰一肟法测定。用本法测定26例正常人,均值±SD 为32.5±  相似文献   

5.
多形核白细胞(PMN)功能的缺陷,可能表现为不能识别或粘附于经调理的生物靶。因此测定PMN在吞噬前或吞噬中识别或粘附病原菌的功能,是测定吞噬功能的一个重要步骤。实验用的调理素为健康人混合血清。金葡菌502A株接种于Todd-Hewiff肉汤,培养过夜,离心收集细菌,用PBS洗二次,50W超声振荡8秒钟以分散细菌,配成5×10~7/ml的菌液。加入9%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培养基以及细胞接种密度对体外诱导CD34+细胞向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或含10%胎牛血清(FCS)的IMDM培养基培养(6孔培养板,3ml/孔),添加的细胞因子为100ng/ml干细胞因子(SCF)、5ng/ml白细胞介素3(IL-3)、3IU/ml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或105/ml,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培养23d后,无血清培养基组细胞扩增倍数达到2.54×105倍,其中红系细胞>95%,而IMDM/5%FCS组的最大扩增倍数只有1.84×104倍,其中的红系细胞约占40%。培养8d后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的CD34+细胞增殖(420±40)倍,而105/ml的CD34+细胞增殖(162±45)倍。结论CD34+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扩增倍数以及最终诱导出的红细胞,都明显高于在IMDM/10%FCS培养基中所占比例,104/ml的CD34+细胞接种密度比105/ml更有利于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白含量计),将HUVEC与不同浓度的P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同孵育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将20μl的PMP(40μg/ml)和VEGF(10μl/ml)分别接种于CAM上,孵育72h后,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UVEC的增殖与PMPs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3±0.33)倍;而VEGF(10μl/ml)组HUVEC的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1±0.47)倍,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MP组及VEGF组在接种点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而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PMP组及VEGF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分别为112.5±11.3、128.4±10.0,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2.6±8.1。结论PMP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CAM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PGD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系统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PGD检测系统用于混合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的效果。方法分别将配制后经浓缩血小板稀释为101、103和105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菌悬液进行PGD检测限的评估;将上述菌株分别接种于浓缩血小板中制成菌液浓度为101、103CFU/ml的模拟细菌污染浓缩血小板,经22℃振荡保存24、72、120 h后分别用PGD法和Bact/ALERT法进行细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细菌污染检测限和阳性反应时间。结果 PGD法对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限为105CFU/ml,表皮葡萄球菌为103CFU/ml;将103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接种到浓缩血小板,24 h后PGD检测均为阴性,72 h后均为阳性,而Bact/ALERT法检测在10 h均呈阳性反应;将105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接种浓缩血小板4 h后PGD检测均为阳性,Bact/ALERT法在3—6 h内均呈阳性反应。结论 PGD检测系统对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检测限为(103—105)CFU/ml,适用于医院输血部门在血小板输血前的快速细菌检测。  相似文献   

9.
乳果糖对肝硬化大鼠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乳果糖对肝硬化大鼠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6 0只SD大鼠 ,皮下注射 5 0 %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 ,制模 12周。分为乳果糖组 (12只 )、肝硬化组 (12只 )。另取 5只健康SD大鼠作为对照组。乳果糖组灌服乳果糖 (6 7% )5~ 10ml/kg ,每日 2次 ,并随时调整剂量 ,直至大鼠排稀便 ,共 10日 ;肝硬化对照组只灌服糖水。分别于干预治疗前后经眶后静脉丛采血测定内毒素。经 11d后处死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作匀浆后培养。取小肠和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每块培养板菌株数 >5为阳性。淋巴结、肝、脾任何一个组织出现细菌培养阳性为细菌易位阳性。结果 :乳果糖治疗后 ,血浆内毒素水平由 (0 .4 4± 0 .2 1Eu/ml)下降至 (0 .2 8± 0 .2 4Eu/ml) ,明显低于肝硬化组 (0 .4 2± 0 .12Eu/ml) ,小肠细菌数 [(0 .97± 0 .35 )× 10 6CFU/ml]较肝硬化对照组 [(1.5 9± 0 .4 8)× 10 6CFU/ml]明显减少 (P <0 .0 1) ,细菌易位发生率 (2只出现细菌易位 )较肝硬化对照组 (5只大鼠发生细菌易位 )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口服乳果糖可减少小肠细菌生长 ,减少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易位 ,减轻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0.
女,54岁。畏寒伴尿频、尿急、尿痛。体查:体温36.3℃,血压130/80,脉搏82次,呼吸20次,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肾区无叩痛,双下肢轻微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3.3×10~9/L,中性60%,淋巴34%,酸性6%;尿黄色混浊,pH6.5,亚硝酸++++,蛋白±,镜检白细胞++++,红细胞0~1/HP,连续3天尿细菌培养均为埃希菌生长,细菌计数>10~4/ml。菌种鉴定:该菌接种绵羊血、家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腹水浓缩滤菌经血回输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腹腔感染患者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对5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腹腔感染患者进行8次腹水浓缩滤菌经血回输术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肝功能、电解质和腹水中蛋白质、细胞数、内毒素变化,并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腹胀、纳差明显好转,腹围、体温明显下降,肝功能中血白球蛋白比例由治疗前的(1.15±0.37)g/dl升至(1.31±0.4)g/dl,血白蛋白由(3.1±0.7)g/dl升至(3.5±1.2)g/dl,低钠、低钾血症得到了纠正,回输入血的腹水中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细胞数下降,内毒素恢复正常,细菌消失.结论腹水浓缩滤菌经血回输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腹腔感染患者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 1,IL 6 ,IFNγ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法对 15例 1型糖尿病、6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的血IL 1,IL 6及IFNγ进行测定。 6 3例 2型糖尿病中有 30例合并早期肾病及眼底病变。结果 :1型糖尿病组血IL 1高于正常组及 2型糖尿病组 [(31 14± 14 36 )pg/ml对 (2 1 37± 8 2 4)pg/ml及(2 3 15± 8 5 3)pg/ml,两者均P <0 0 5 ];血IL 6明显低于正常组及 2型糖尿病组 [(0 45± 0 2 1)ng/ml对 (0 95± 0 47)ng/ml及 (1 5 3± 0 0 7)ng/ml,P <0 0 5 ,P <0 0 1];1,2型糖尿病组血IFNγ均低于正常组 [(0 94± 0 6 5 )IU/ml及 (1 0 1± 0 6 1)IU/ml对 (1 6 4± 0 49)IU/ml,均P <0 0 1]。结论 :1型糖尿病胰岛 β细胞损伤与血IL 1,IL 6密切相关 ;1,2型糖尿病IFNγ水平均降低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脐血CD34+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是进行干细胞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关键.研究采用明胶自然沉降法、Fi-coll分层法分离脐血MNC后,用MACS分离纯化CD34+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纯度分析.结果显示每份脐血的采集量平均为95±52 ml,3 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所获MNC密度平均为(5.76±0.67)×107/ml;CD34+细胞密度平均为(5.53±1.16)×105/ml,较Ficoll分层法高(P<0.01).因此,3 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MNC的方法,用明胶沉降法和MACS相结合是分离脐血CD34+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 3种常用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 (PTH)的清除效果。方法 将 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 3组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组 (HD +HP)、血液透析滤过组 (HDF)、血液透析组 (HD) ,HD +HP组接受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HDF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HD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TH水平。结果  (1)HD +HP治疗后患者血PTH从(2 91 7± 2 37 5 )pg/ml降至 (12 2 2± 114 5 )pg/ml,平均单次清除率为 4 8 6 %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2 )HDF治疗后患者血PTH从 (32 5 9± 4 2 3 1)pg/ml降至 (90 9± 93 7)pg/ml,平均单次清除率为 5 9 5 %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HD治疗后血PTH从 (2 97 7± 2 11 3)pg/ml降至(2 4 8 1± 10 5 5 )pg/ml,平均单次清除率为 13 1%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能有效地清除PTH ,两者清除率差异无显著性 ;而血液透析不能有效地清除P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 (rh -GH)对严重腹腔内大肠杆菌感染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组和治疗组 (后两组又再分为 1天、 3天两个亚组 ) ,每组 15只。感染组 ;腹腔注射鸵鸟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悬液 (1× 10 10 cfu/L ,15ml/kg) ;治疗组 :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给予rh -GH (2 2 5iu .kg-1.d-1)肌肉注射治疗。于注射后 2 4h、 72h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含量、血浆TNFα浓度、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及平均动脉压 (MAP)。结果 :感染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 ,2 4h和 72h分别为(0 2 5 6± 0 0 5 2 )和 (0 189± 0 0 5 2 )EU/ml,明显高于对照组 [(0 111± 0 0 5 3)EU/ml,P <0 0 1],血TNFα明显升高 [(3 5 9± 0 6 9) /(2 88± 0 74) μg/L ,P <0 0 5 ],呈现典型而严重的感染性休克临床经过 ,MAP显著降低[ (6 7 4± 2 2 6 ) / (12 4 6± 13 9)mmHg,P <0 0 1];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含量在感染后 2 4h轻度升高 [(0 15 0±0 0 39)EU/ml],72h降至正常对照水平 [(0 10 8± 0 0 42 )EU/ml],与感染组比较 ,两个时点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72h血TNFα浓度 [(1 5 4± 0 36 )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 [(2 88± 0 74) μg/L ,P <0 0 1]和感染组[(2 2  相似文献   

17.
离心法制备少白细胞血小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密闭4联输血袋系统(PVC),用2次离心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解聚后,再行第3次离心以去除PC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探讨了第3次离心速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经第3次450×g离心观察65例,其白细胞残留量为0.07×10~8/L;血小板回收率为全血的52.5%,平均(5.3±1.6)×10~(10)/袋。通过18袋PC对照研究证实,第3次离心对保存期间血小板质量与体外功能无影响。少白细胞PC保存3天、5天的pH值显著高于普通PC,分别为7.2±0.1,6.6±0.4;7.1±0.2,6.3±0.6(P<0.001)。血小板保存5天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显著低于普通PC(P<0.05)。经临床46例对照验证,其发热性输血反应显著下降(P<0.05),具有与普通PC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对常规的单核细胞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单核细胞的分离率、减少分离时间和实验耗材。方法:以改进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为实验组,常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为对照组,评价与对比两种方法的单核细胞分层效果、单核细胞分离率、所需时间和耗材,以及细胞收集率等内容和指标。结果:抗凝血离心结束后,实验组离心管中内容物清晰地分为上、中、下3分层。在上、中层液体交界处可清晰地见到环状乳白色的单个核细胞层,分层效果较常规对照组理想。在对20ml/管抗凝全血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的过程中,实验组平均耗时(1.18±0.08)h(n=5),对照组为(1.5±0.07)h(n=5),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2-4h内收集到的贴壁单核细胞在实验组为(2.12±0.13)×106/ ml(n=5),对照组为(1.60±0.16)×106/ml(n=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可明显提高单核细胞的分离率,减少了分离的时间和原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核细胞的收集率。该法对于需要从较大量的血液中分离出较多量的单核细胞时尤为适用,可为基础与临床细胞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细胞获取途径。 关键词: 单核细胞 分离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  相似文献   

19.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农药清除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对动物模型有机磷农药(OP)的清除作用及血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应用炭肾对该模型进行HP2h,用固相萃取技术进行色谱分析HP前、HP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有机磷浓度及血胆碱酯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①HP2h时血浆有机磷浓度从(1.62±0.61)μg/ml降至(0.12±0.07)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于HP后36h再次升高达(0.28±0.18)μg/ml,高于HP结束时(P<0.05)。②HP后血胆碱酯酶活性逐渐上升,20h时达到(16.00±4.18)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于HP后36h胆碱酯酶活性再度下降至(11.6±2.7)U。结论HP可显著降低血中有机磷浓度,并使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64例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随访3~18个月。前列腺重量平均81.5g,平均手术时间53min。术后平均留置导尿管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的6.0±1.5ml/s上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4.5ml/s(P<0.01),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术前为27.0±2.1分,术后3个月降至5.1±1.1分(P<0.01)。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BPH疗效好,并发症少,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