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和鉴别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确诊病例78例分组,肾癌52例列入研究组,微脂肪成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6例列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进行诊断鉴别,行平扫和皮髓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肿瘤低密度率、皮髓期及实质期CT值、不均质强化率。结果研究组肿瘤低密度率极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率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皮髓期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质期CT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不均质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有效诊断与鉴别肾癌具有重要价值,与微脂肪成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肾癌主要表现为平扫低密度、皮髓期高CT值和不均质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4.
肾细胞癌56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48例,肾乳头状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肾集合管癌1例。上述各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肾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而富血供;乳头状癌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少血供改变,内可见星茫状强化;集合管癌累及肾皮质和肾髓质,呈少血供改变,边界不清。结论常见RCC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无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无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CT差异.方法 对12例无脂肪AML和43例RCC进行CT扫描,记录肿瘤平扫的密度、强化表现等情况.结果 9例AML显示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根据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鉴别AML与RC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6.0%.结论 CT在鉴别无脂肪AML与RCC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MSCT动态增强检查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特征和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21例,术前均经MSCT平扫、皮质早期、皮髓交界期、实质期、肾盂期增强扫描。结果21例均为单个肾细胞癌。MS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15例皮质早期强化较为明显,5例皮髓交界期显示明显,实质期肿瘤强化密度/信号快速减退,肾盂期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MS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并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扫描计划。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 cm)在平扫和皮质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实性15例,囊实性1例,囊性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1例呈明显全瘤性强化,密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4例呈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2例呈不均匀或分隔状或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稍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肿瘤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强化进一步减退。5例肿瘤边缘可见假包膜。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加扫静脉期图像有利于观察小肾癌与正常肾皮质强化模式的区别,避免假阴性或假"驼峰肾"的出现。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8.
李敏  刘树堂  时高峰  王琦  秦洪涛 《河北医药》2013,35(12):1783-1785
目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 45例患者行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多层螺旋CT机行胰腺平扫、多期增强及CT灌注检查。CT增强及灌注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通道注射,以5.0ml/s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50ml,采用电影模式(每圈0.55),分析病灶和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值;常规增强扫描期相分为:动脉期25s,胰腺期45s,门脉期70s。结果 45例患者中,胰头癌17例,胰颈癌2例、钩突癌6例、胰体癌8例、胰尾癌7例,累及胰体尾胰腺癌5例。共31例取得病理。平扫期16例呈等密度;动脉期8例呈等密度;胰腺期1例呈等密度;门脉期2例呈等密度。平扫、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各期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0,P=0.000)。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病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及CT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灶与正常胰腺组织间的BF、BV、MTT及PS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的BF、BV及PS值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而MTT值则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病变的检出率胰腺期最高,增强扫描多期明显高于平扫期;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胰腺癌的灌注参数BF、BV及PS值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而MTT值则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肾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2个,行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结果:12个癌灶中平扫7个等密度,其中1个稍高密度伴点片状钙化,5个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5个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7个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实质期,6个癌灶邻近肾实质显影模糊或中断;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癌灶境界显示清楚。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小肾癌的检出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对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病人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范围为41~78岁。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平扫密度、有无钙化;三期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时相和强化程度,及其皮质期CT值/腹主动脉CT值,以及病灶的皮质期CT值/同层肾皮质CT值;病灶有无假包膜、劈裂征、转移等征象。在同一扫描层面病灶内的同一区域分别测三期CT值,并在皮质期测腹主动脉CT值和病灶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结果 22例中共有23个病灶,13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1例左右肾各1个;其中22个病灶骑跨肾皮质,1个位于肾髓质内,1个病灶内有钙化。病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平扫病灶平均CT值多低于邻近正常肾实质,密度为较均匀、欠均匀或不均匀。三期增强扫描多呈减退性不均匀明显强化表现,且多有假包膜。皮质期病灶/同层主动脉CT值(0.447±0.166),皮质期病灶/同层肾皮质CT值(0.805±0.232),两组比值的数值虽差异明显,却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  相似文献   

12.
陈涛  罗鹏 《江西医药》2011,46(10):949-950
目的总结CT对经穿刺抽吸证实的肾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GE64排螺旋CT采用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增强扫描用螺旋CT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即分别在肾皮髓质期和肾造影期扫描。结果 59例肾囊性病灶中肾实质性囊肿55例,囊性肾癌2例,肾盂旁囊肿1例,肾盏憩室1例。结论肾囊性病灶虽有共性的表现,但有其某些特征性表现,只要认真分析其征象,多可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34-137
目的对比直径≤3cm的富血供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差异,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富血供乏脂肪AML和18例富血供CCRCC的CT图像信息并进行特征对比。结果乏脂肪AML和CCRCC在性别、坏死囊变、楔形征、黑星征、实质期强化均匀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边界、肿瘤中心点位置、平扫密度、假包膜征及皮质掀起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变坏死、楔形征、黑星征及实质期强化均匀性在富血供乏脂肪AML和CCRCC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许银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60-1861
肾细胞癌又称肾腺癌(n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影像学检查对RCC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螺旋CT的应用为RC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有效手段。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准确测定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显示肿瘤的血供.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RCC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和MRI,回顾性复习2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对肿块的边界、大小、均匀度及强化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核磁肿瘤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呈混杂信号、中低信;呈轻中度强化;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轻度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和MRI对乳头状肾癌的早期诊断帮助很大,尤其是16排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eiomyolipoma,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肾脏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12例病人共有15个AML,根据肿瘤内脂肪成分可分为多、少、很少及无脂肪AML。本组多脂肪AML7个病灶,少脂肪6个病灶,很少脂肪2个病灶。多脂肪AML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份,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机率。很少或无脂肪AML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CT检查对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特征,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CT表现,35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皮质、实质及肾盂排泄三期。结果平扫等密度11,稍低密度24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30例表现为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减弱,肾盂期更低,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特点。5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减弱,肾盂期更低。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检出率较高,对小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恩春  刘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7-2488
目的:评价螺旋CT的平扫期、皮髓质期(cMP)、实质期(NP)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能力。方法:螺旋cT检查。肾脏占位性病变51例,先平扫,再以3ml/s团注造影剂100ml做增强扫描,增强时分别扫描CMP(注射后25秒)和NP(注射后100秒)两期。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测定病灶的CT值。结果:51例中发现病灶70个,其中平扫期检出病灶41个(58.58%),CMP检出病灶53个(75.71%),NP检出病灶70个(100%);实质性病灶在NP显著增强,而囊性病灶的cT值在各个扫描期没有差别。结论: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检查,平扫描和CMP、NP一起使用,对病变的检出率和病灶的特征显示优于仅做其中一期检查。  相似文献   

20.
张涛  汪建文  陈立芳 《安徽医药》2020,24(6):1192-119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 CCRCC)多排螺旋 CT(MDCT)影像学表现与 Fuhrma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5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共 4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 CCRCC的 CT图像资料,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形状、密度、包膜完整性以及 CT增强特征等,与 Fuhrman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 CCRCC的 MDCT影像表现对预测其 Fuhrman分级的应用价值。结果 40例病人中, Fuhrman分级 Ⅰ级 2例, Ⅱ级 30例, Ⅲ级 7例, Ⅳ级 1例,低级别组( FuhrmanⅠ~ Ⅱ)与高级别组( Fuhrman Ⅲ~Ⅳ)肿瘤长径分别为( 3.97±1.58)cm、(7.13±2.63)cm,形态规则的肿瘤分别为 23例、 2例,有完整包膜分别为 20例、 1例,增强扫描皮质期绝对强化值分别为( 82.63±29.22)HU、(51.50±27.47)HU,廓清率分别为( 43.27±12.65)%、(23.63±10.8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平扫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CRCC的病灶长径、形状、有无完整包膜以及肿瘤强化特征等 CT征象,对预测 CCRCC的病理 Fuhrman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