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6例采用肠腔分流术加脾切断流术联合手术和脾切断流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8.60%,其中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23.33%,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7.69%。术后血栓组PV、SV的流速下降显著(P<0.05)。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性别,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凝血酶原时间等因素并非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检因素。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年龄都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加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接受脾切除加门体断流术的病例,30例患者分成A(对照组,n=13)、B(治疗组,n=17)两组,其中B组术中采用解剖性脾切除.观察两组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分别于术后第一、二周行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门脉系统血栓形成A组10例(10/13),B组5例(5/17).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切脾可以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往往由于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腹部体征不明显,导致形成后不易发现,诊断困难,且形成血栓后治疗棘手,效果不佳。本研究选择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97例,观察断流术后早期进行全身抗凝、祛聚治疗对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门静脉高压症伴有脾亢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在早期行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门脉高压症伴有脾亢行脾切除+断流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均为25例。其中,实验组:术后24 h,开始使用5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160 mg川芎嗪,静点,1次/天;在48 h后,附加低分子肝素钙4250 U皮下注射,Q12h持续;均持续1周;对照组未采用预防性药物。经过12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发生PVT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血栓发生率为8%,1例为Ⅰ、Ⅱ级血栓;1例为Ⅲ级以上的血栓;未发现肠坏死患者;对照组的血栓发生率为32%,2例为Ⅰ、Ⅱ级血栓,6例为Ⅲ级以上的血栓;发现2例肠坏死。结论 PVT的形成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在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文章回顾性分析作者所在医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 4 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中 ,1例发生感染性门静脉炎死亡 ,其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 138例 ,血栓形成 2 6例 (18.8% ) ;行脾切除加分流术患者 191例 ,血栓形成 17例 (8.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4 4 ,P<0 .0 1)研究显示门静脉高压症外…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致命.笔者分析了我院1998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的患者226例,并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前及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中牟县人民医院自2002年1月—2009年12月施行的伴脾切除术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手术30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89例(29.2%)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9例门静脉高压症中,1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脾切除或脾切除+断流术300例,血栓形成88例(30%);脾切除+分流术者5例,血栓形成1例(8.7%)。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χ2=8.44 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不仅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血流阻滞、高血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等有关,而且与不同术式选择所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常规影像学诊查以及早期行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对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3个月,对照组累计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脾静脉置管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后早期经脾静脉抗凝治疗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3例行择期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经脾静脉抗凝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共58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抗凝组27例,对照组31例。抗凝组术后14d内无门静脉血栓形成,3个月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累计发生率7.4%。对照组术后14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累计发生率22.6%。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门静脉血栓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脾静脉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早期灌注肝素抗凝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以200U/h的剂量经脾静脉输入肝素是安全的,不增加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于术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对照组术后不常规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当血小板计数大于500×109/L或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时,再采用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变化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断流术术后出血风险,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47例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舒血宁组25例术后静点舒血宁14天,对照组22例不用抗凝药物.结果:术后舒血宁组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8%),对照组7例(27.27%).结论:舒血宁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正>报道5例经超声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认为超声对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准确、无创、易行、可重复等优点,且在保守治疗期间能进行跟踪评价及观察疗效。1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8岁,均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术后因持续发热、腹痛等症而行B超检查。采用Philips-IU22 5.0 MHz凸阵探头,  相似文献   

13.
孙强 《安徽医药》2013,34(5):586-58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T)的形成原因及诊治。方法回顾2002年~2005年15例脾切除加断流术后P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治进行分析。结果140例患者行脾切加断流术后有15例(10.7%)发生PVT计数增多,彩色超声多谱勒及ST检查可以确诊。(1例并发生切口旁皮下血肿,余14例,经抗凝治疗血栓全部或局部溶解。结论PVT的主要原因是术后PLT升高,手术规范化操作,术后动念监测PLT计数,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扫查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PVT)的可行性.方法 以多普勒超声扫查检测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为自变量参数,结合患者年龄,借助Logitic回归模型建立预测术后PVT模型并评估其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 由该预测模型可以获得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概率,以概率>50%为PVT界值则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该模型预测PVT的特异度为90.9%,灵敏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0.750,阴性预测值为0.952.结论 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借助多普勒超声扫查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龚先贵  范新萍  吴红 《江西医药》2010,45(7):654-655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脾静脉血栓的成因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并发脾静脉系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病人36例,脾静脉血栓发生5例,约7.2%。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经早期口服双嘧达莫、拜阿司匹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治疗,随诊3~6个月,血栓无进一步发展或消失,也未引起相应其它并发症。结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脾静脉系统血栓有一定发病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一直存有争议。如何选择有效而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尚无统一认识。我院自1982年以来,选择性应用分流术加断流术;脾切除加分流术或断流术(同时行二种或二种以上手术,下称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5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男14例,女11例。年龄14~63岁,最小14岁,最大63岁,平均35.2岁。40岁以下17例。有肝炎史16例,最短2年,最长20年,平均肝炎后7~8年出现肝硬化。有出血史17例,出血2次以上10例,均以呕血为主。有腹水者15例。1.2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6例,B级6例,C级3例。中等脾肿大6例,巨脾19例,均有脾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分析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加丹参注射液预防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疗效。方法:将我们医院1999年~2008年施行肝硬化脾切除加断流术1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6例)及治疗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加丹参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生PVT共计16例,发生率为21.05%。治疗组发生PVT共计6例,发生率为7.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脾脏切除加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丹参注射液进行干预,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和断流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分流术和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本院180例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断流术与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对手术前后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近期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腹水消失率优于断流组(P<0.05).断流组术后再出血率22.48%高于分流组术后再出血率9.80% (P<0.05).断流组3例发生肝性脑病,占2.3%,分流组4例出现肝性脑病,占7.8%.结论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理想的术式,此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止血彻底,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46例肝功能Child—pughA、B级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管型吻合器行经腹联合断流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脾床继发出血和肝性脑病等近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获得1~7年随访,无1例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和肝性脑病。胃镜检查显示食管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或仅为轻度曲张。肝功能均能维持术前状态或稍有改善。结论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应用管型吻合器行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止血效果好、对肝功能影响小,是一一种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